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两牛肉,一壶流年》(以下简称《一壶流年》),写的是问题女孩井璟的传奇历程,似爱情、似市井、同时也似一部励志小说,更确切地说是一部个人情爱史、成长史、喜乐痛楚史的混合。  相似文献   

2.
《蜗居》这部以房奴话题为主线的电视剧的热播,不仅收获了7%的高收视率,更引发了网民对房奴、小三、爱情与反腐的热议,这种现象在近年来是很罕见的。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解读《蜗居》热播的原因及其传播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艾米莉(Emily Bronte,1818-1848)的小说是超越时空的,因为它包含人类永恒的爱与恨的主题。但是,作为19世纪英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呼啸山庄》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关系远非一般意义上的爱情。其"情爱模式"及"荒野意象"通过对人物心灵世界和自在的自然世界体贴入微的描摹、展现,对人性的审美把握达到了相当的深度,其主题更具有时空超越性。  相似文献   

4.
刘桂杰 《新闻爱好者》2011,(14):145-146
艾米莉(Emily Bronte,1818-1848)的小说是超越时空的,因为它包含人类永恒的爱与恨的主题。但是,作为19世纪英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呼啸山庄》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关系远非一般意义上的爱情。其"情爱模式"及"荒野意象"通过对人物心灵世界和自在的自然世界体贴入微的描摹、展现,对人性的审美把握达到了相当的深度,其主题更具有时空超越性。  相似文献   

5.
北村是先锋派作家群里成就突出的作家之一。他的中短篇小说集《周渔的喊叫》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收集了《周渔的喊叫》(中篇)、《强暴》(中篇)、《水土不服》(中篇)等作品。他的小说用简单细碎的语言连缀成忧伤的笔调,剖析了现代人对感情的认知方式。在他的小说里,爱情与死亡是两大主题。理想的爱情是美好的,像天堂;但在现实的碰撞中,它慢慢瓦解消散,甚至走向死亡,像地狱。谢有顺在分析北村小说时说他“出示的都是某种爱情的虚幻性和局限性,以及它的绝望本质”。确实,在北村的小  相似文献   

6.
郑燕琴 《大观周刊》2011,(17):39-39,17
作为女性作家,张爱玲在她的小说中多以描写男女婚姻,情爱及女性命运为主题,她笔下的女性多处于被压迫,压抑及被动的社会地位,并且在婚姻或爱情上多以悲剧收场。然而《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是唯一一位张爱玲笔下收获爱情与婚姻的女性。白流苏这个从没落大家庭中走出来的女性,在男权生活中不向命运低头,她凭借智慧和心计与婆家、娘家以及范柳原周旋较量,最终赢得了范柳原的爱情和婚姻。白流苏虽没有因战争感化为革命女性,她身上却也透出了对命运抗争以及追求爱情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7.
2009年,电视剧《蜗居》,神奇般引发所有人因为房子带来的阵痛,它所引起的轰动效应,甚至形成了一种"蜗居现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蜗居》的走红过程,也是这个全社会集体应对现实的过程,最后形成的"蜗居现象"是"后蜗居时代"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此篇论文中,作者从受众方面入手:着力于分析《蜗居》出现的现实背景与"《蜗居》现象"的关系的分析;一切的研究,都是希冀从深层次引入一些思考,并以《蜗居》为例,展望未来国内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的发展方向,为更成熟的电视剧市场的形成作出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特殊爱情     
唐敏的长篇小说《男女关系》不太像小说,倒是更像一部调查报告。这便使读者从一开始就进入了一个误区,这就是不把小说当小说来读,而是把它读为调查报告,这对作家来说,很难说是好是坏。因为不把小说当作小说来读,其审美标准自然便降低了或者说转移了。但是,即使是这样,这部小说还是有很强的可读性。小说以新颖的对话形式,描述了一位在事业上颇有成绩的现代女性的婚姻情爱的真实体验,细腻地揭示了现代女性对性的观念和态度。同时也揭示了女主人公及其周围的男女情爱和性爱的冲突、对抗以及依赖的深层的隐秘性心理活动,展示了中国男女现代的性文化观,反映了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在婚姻、情爱和性爱观念上的巨  相似文献   

9.
《朗读者》讲述了一个不伦的情爱故事,朗读是其中的重要装置。通过男女主人公--一个朗读者的情爱纠葛,作者本哈德·施林克不仅对历史真相和复杂的人性予以揭示,也对朗读与爱情、阅读与成长、阅读与思考、阅读与救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向我们揭示了"阅读是击破我们心中冰海的利斧"。  相似文献   

10.
杜福全小说集《城堡》出版 昭通新锐作家杜福全小说集《城堡》近日出版,共收录小说七篇,其中《哭泣的房子》讲述了中国时下低收入阶层的艰难和寒酸,故事情节感人,直击人心,其力量不亚于《蜗居》。  相似文献   

11.
透视《蜗居》的热播与热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期,电视剧《蜗居》不仅在各大电视台热播,在网络上也同时兴起了一股《蜗居》热潮。本文从身份认同、网络的二次传播以及网络舆论的"蝴蝶效应"等角度,透视了《蜗居》热播与热议背后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2.
《轻轻的,我走了……》,张朴著作家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旅英著名作家张朴的新作《轻轻的,我走了……》是一部真实展现华人新移民状况的小说。它以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伦敦为背景,娓娓叙述了作为新移民的中国女性忆摩的生活磨难、爱情体验与悲惨结局,堪称近期新移民小说的新收获。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蜗居》台词语言符号、场景和大环境等非语言符号以及主要人物"叙事结局"的分析得出结论:在肯定此剧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热点问题和矛盾的同时,我们也不能迷信《蜗居》,其文本符号所反映的只是现实种种镜像的集合体,它并不是现实本身,而是超现实,是人们想象催生的神话。  相似文献   

14.
对于《雨巷》一诗的阐释,我们习惯于以宏大叙事来关照。只是,当我们深入诗歌的话语结构,我们便会发现其中隐藏的情爱叙事具有很强烈的暗示性。通过话语分析深入到叙事逻辑的内部,呈现出的主题却也远离了宏达叙事的遮蔽:《雨巷》是属于私密空间的爱情言说。  相似文献   

15.
《朗读者》[德]本哈德·施林克著,钱定平重译,译林出版社,2006.1我分了三次看这本不长的小说。德国人说,不论问哪个读过《朗读者》的人,对方都说“我把它一夜看完”。而事实上我读完每一部分,都要到窗前透口气,过路人给我一种生活的真实感。这以后才能回到那关乎爱情,或关乎道德、关乎历史和命运的小说中。它无论如何不能被轻松地拿在手  相似文献   

16.
法国罗桑日影片公司1983年出品的电影《斯万的爱情》,是由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伟大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改编而成的。由于小说原著的特殊性,电影的改编被认为是突破了一个禁区。在我看来,则是打破了原小说不可改编的神话。据说许多电影大师们曾几度想改编均未成功,前后经过20多年的探索,才出现了这部《斯万的爱情》。  相似文献   

17.
现在报纸上标题里带问号的新闻越来越多了。《地球人是火星人的后裔?》《李连杰下月淡出影坛潜修佛法?》《张爱玲遗作是自传体小说?》《女友流产儿是布莱尔骨肉?》《怪!火星上哪来的垃圾?》《周杰伦身患骨癌?》《苏慧伦染性病?》《红楼梦是清世祖董小宛情爱史?》《布莱尔窃听希  相似文献   

18.
对80年代末的余华的大量研究大多集中在他的"暴力叙事","死亡叙事","虚构的真实"等角度,虽然余华在1987年和1989年发表了俩篇标题带有"爱情"字眼的中篇小说,但是也许实在没法将"嗜血"的余华和"爱情"相联系,所以对于这俩篇小说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本文试图以这两篇爱情小说为纬度,通过与"才子佳人小说"《牡丹亭》和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的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以"解构爱情"的思路来凸显余华小说的先锋性,并由此展开对先锋性文学的主体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电影《朗读者》改编自德国著名作家哈德·施林克于1995年撰写的小说《生死朗读》,该小说由导演史蒂芬·戴德利改编为电影,并赋予其全新的想象.相比于小说文本的含蓄内敛,影像的表达则更为直观、深刻.本文透过爱情与背叛、真实与掩饰、角色与身份、朗读与救赎的多维命题去读解影像中映射的人性密码.  相似文献   

20.
彭蕾 《报刊之友》2014,(2):153-154
对80年代末的余华的大量研究大多集中在他的“暴力叙事”,“死亡叙事”,“虚构的真实”等角度,虽然余华在1987年和1989年发表了俩篇标题带有“爱情”字眼的中篇小说,但是也许实在没法将“嗜血”的余华和“爱情”相联系,所以对于这俩篇小说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本文试图以这两篇爱情小说为纬度,通过与“才子佳人小说”《牡丹亭》和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的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以“解构爱情”的思路来凸显余华小说的先锋性,并由此展开对先锋性文学的主体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