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65年李小龙回香港的时候,我有幸拜会了他。那时香港人对李小龙的武功还不怎么了解。尽管当时他的电影已数次打破票房纪录,但由于他很少当众表演功夫,因此他的影迷们经常怀疑:李小龙的功夫是真的吗?  相似文献   

2.
从20世妃60年代中期至今,世界各国出版、发行的有关李小龙的书籍与刊物可谓浩如烟海、洋洋大观,如同七彩璀璨的万花筒般,琳琅满目、光华四射,从千百种角度折射出李小龙——这位一代功夫巨星的传奇人生、卓越武功、博大哲思与恒久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3.
很少有人能够比黄锦铭更加了解李小龙后期的武术发展了,他对李小龙后期的技术训练和教学方式颇有见地,他现在仍在不断地传授他从李小龙那里学来的技术。做为李小龙的朋友和训练伙伴,他在这位伟大的武术家那里得到了许多的格斗技巧和哲学思想,而这些是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的。在下面这篇文章里,他向大家解释了,如果李小龙现在还活着的话,会在个人训练和对武术的整体看法上有哪些变化?[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唐龙 《中华武术》2001,(4):46-47
以下所刊载的两篇短文,是功夫巨星、截拳道创始人李小龙生平所撰写的最为经典的两篇武道论文。前一篇偏重于阐述武道中所蕴舍的中国哲学理念;后一篇则偏重于阐述武道中的实战技击真谛。可以说是李小龙毕生的武道启悟与技击心得的凝聚与总结,对于今天的武道研究者与青少年武术爱好者具有极高的指导价值,是不可多得的武道论文精品。  相似文献   

5.
唐龙 《中华武术》2000,(7):48-49
众所周知,截拳道创始人李小龙不但是一位卓越的武术家和电影巨星,同时还是一位非凡的哲学家与艺术家。他擅长绘画,精通舞蹈,对于拉丁舞中的恰恰舞(Cha—Cha)情有独钟,尤为擅长。  相似文献   

6.
时光荏苒,李小龙宗师离开我们已整整28个春秋了,但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与他所创立的博大精深的截拳武道却永驻在我们心中,催我们奋发,伴我们同行。本文所写的是四五年前的往事,朝花夕拾,香远益清,请读者朋友跟我一道,前往西雅图——走近李小龙,沿着一代猛龙的足犯,去踏寻那如电如光的往事。  相似文献   

7.
陈琦平 《中华武术》2000,(11):42-43
李秋源女士(亦名“秋圆”,“秋源”是族名),现年63岁,国际功夫巨星、截拳道创始人李小龙胞姐;伍刚和先生,现年70岁,著名华裔书画家,李秋源女士的丈夫。李女士夫妇与我的珍贵友谊始于1996年,而源起则要追溯到1981年。  相似文献   

8.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从截拳道的创始、截拳道的武学独到性、截拳道与传统武术的区别以及截拳道对西方技击特点的吸纳几方面对截拳道进行分析,就其哲学理念、击拳的技巧、应用形式及其具体作用对截拳道进行全面的研究,指出截拳道的特点以及对中国武术发展引发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张朝晖 《精武》2004,(11):18-19
李小龙(1940-1973年),20世纪70年代全球华人电影巨星,少年时曾随叶问习咏春拳。因综合各门武学之长,创立截拳道而为世人熟知,其“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的武学理论已为各国武道人士耳熟能详。 宫本武藏(1584~1645年),年少时向父亲学习兵法。从18岁至30岁(一说为13岁至28岁),与人决斗六十余次,战无不胜。  相似文献   

10.
重华 《中华武术》2000,(11):47-47
为纪念截拳道创始人李小龙诞辰60周年,由美国“李小龙教育基金会”与“振藩截拳道核心”联合主办的“千年龙聚会”于2000年4月27~30日在拉斯维加斯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11.
陈琦平 《中华武术》2000,(11):20-21
在振藩截拳道“勾漏手”技术中,以“封手”及“连消带打”为其鲜明的特征。这两种技术的复合运用,可以更快、更安全、更有效地阻挡住对手的攻击,形成一道牢不可破的防线,并发挥出顺势防守反击的威力。  相似文献   

12.
罗峰 《武当》2005,(1):17-19
太极一词是孔子为《易经》作《系辞传》时提到的,孔子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者,大也。太,大二字古代常通用。大而能小,小又能大,大中含小,小中寓大。大指相对中有绝对。极,指尽头,极点,系无限之义。“乱极则治,暗极必光”,“极则必变,变则化”。变化之道乃太极也。  相似文献   

13.
今天,对于李小龙(中文本名李振藩)的误读,依然还在继续。最典型的误读就是简单地将李小龙看成是一位普通的功夫电影演员,因此其所有成就仅仅只是电影宣传夸大的结果,不过如此。那么,这就是事实的真相吗?答案肯定只有一个字:否!  相似文献   

14.
当前,随着李小龙文化现象的兴起,关于李小龙截拳道的研究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在国际上逐渐发展成为一门专门学问———振藩学。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归纳演绎法等研究方法,论述李小龙创立和传播截拳道对中国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的贡献和启示。研究结果认为:李小龙截拳道的创立与传播为中国武术在破除门派观念的思想禁锢,促进中国武术重新正视实战和技术创新以及带动中国武术走上国际化推广道路等方面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文章同时认为:截拳道取得的巨大成功对中国武术的现代传承、发展和创新有着重要的思想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精武》2005,(2):55-55
痴武:“天下第一”首先要打遍天下,李小龙先生同一年代的高手如云,李小龙并没有真正的会过,例如极真空手道大师大山倍达。还有,若真的天下无敌,为何不在泰国摆下挑战擂,而是去和一个退役的拳手交流。  相似文献   

16.
功夫是一种特殊的技巧,是一种精巧的艺术,而不是种体力活动。这是一种必须使智力同技巧相配合的精妙艺术。  相似文献   

17.
(接上期)李小龙以哲人、智者的通达,竖起直指人心的灵性之指,自渡渡人、自觉觉他。如今,李小龙革命性的武道哲学和技击思想,对于全世界习武者解放思想,打破门派束缚,认识自我,忠诚求真,具有无可比拟的启示和指导作用。他指引了人们从单纯求“必杀术”往求道、求自我发展的更高目标,或者说更具人牛意义与价值的方向努力,以武入哲、以武证道。李小龙简明地还原了人与武术的本质关系:不足“术”(即所谓绝招秘技)决定人,而是由人来决定“术”。在李小龙看来,包括武术在内,“所有形式的知识摄终意味着自我的认知”,“人,活着的人,创造武术的人要比任何已建立的各种武术体系重要得多,也更有价值”。由此,  相似文献   

18.
李小龙生平大量的武术训练器械都是由他自己构思设计并绘制草图的。在李小龙中、前期的众弟子中,不乏能工巧匠,正是他们通过自己灵巧的双手,将师父的奇思妙想由设汁蓝图变成精美绝伦、威力无比的训练器械。李鸿新、严镜海、赫伯·杰克森便是李小龙生平的3位训练器械制造师——他们既是小龙的好友、名弟子,又是小龙练功房里众多训练器械的制造者。  相似文献   

19.
20.
金庸小说风靡大陆、港台,影响遍及海外,他笔下的武功描写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如:"百花错拳"、"唐诗剑法"、"乾坤大挪移"等等,早已深入人心。他笔下的武功描写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又是多重人生境界的体现。从"有剑"到"无剑",从"有招"到"无招",金庸正是借武功最高境界的描写,来表现人生最高境界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