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虚词“的”与“地”是使用频率极高的两个语言成分,“的”和“地”是分用还是合用,一直是语言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王力先生主张分开使用(见《汉语史稿》),通行的《现代汉语》教材也多是分写的,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中还专门分析了这两个词的具体用法。不主张分开使用的以吕叔湘先生为代表,吕先生认为这两个词的用法很难区分,中小学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2.
语言的恰当使用,必须同时考虑语法、修辞等因素。"先生"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尤其需要考虑修辞、习惯等。谨提出三点以供讨论:1)在现代汉语中称谓古昔先贤时不宜用"姓名+先生"的格式,称呼他们另有习惯;2)在现代汉语中,可以将"先生"用为男士的专称,不宜提倡不加性别区分地用以称呼女性;3)在汉英翻译过程中,"先生"不宜一律译为英语中的"Mister",两个词在两种语言中的意义并不对等。  相似文献   

3.
15世纪的朝鲜汉语教科书《训世评话》是研究近代汉语的重要语料,但其语言成分比较复杂,既反映了明代前期汉语北方话口语的特点,也存在一些可能受编者母语影响或元白话影响而产生的非汉语成分,还有一些南方方言成分和文言成分。这就需要我们在深入考察客观存在的语言事实的基础上认真鉴别,既要避免误将非汉语成分当作当时汉语的特点,也要避免误将汉语固有的用法当作"非汉语用法",以保证研究结论的科学性。《训世评话》白话中"妖怪""感动""谢拜""晨早"等词的意义和用法,在同时期或较早的汉语文献中已有使用,"妖怪"和"晨早"在现代汉语南方方言中仍有使用,不宜将其视为"非汉语用法"。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词典》是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在前后两任主编吕叔湘先生和丁声树先生的主持下.从1956年启动、1958年开始编写.历时22年,于1978年问世的。这是我国第一部用普通话释义、举例的中型现代汉语词典。编纂《现代汉语词典》完全是一件开创性的工作。在这部辞典的编写过程中,吕先生倾注了大量心血。在编写的那段日子里.吕先生几乎每天都在词典编辑室工作.午饭就是自带的馒头、咸菜加开水.晚上还在自己家里加班直至深夜。编写工作采取流水作业法.层层把关。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词典》(1979年版,以下简称《词典》)“好”(hǎo)字条下列了14个义项,《现代汉语八百词》(以下简称《八百词》)“好”字条下,形容词7种用法,副词两种用法,名词两种用法,加起来是11种用法。另外,“好”还读hào。《词典》“好(hào)”  相似文献   

6.
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学生在使用汉语“一点儿”和“有点儿”时,常常把维吾尔语、哈萨克语中的用法套用在汉语中而使汉语语意出现偏误。为了避免这种偏误现象的发生,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从汉语词义、词性、语法功能等角度入手,为学生讲清楚“一点儿”和“有点儿”在维吾尔语、哈萨克语及汉语中各自不同的语法特点,以此来排除学生的母语干扰,使他们能够准确地掌握这两个词在汉语中的正确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7.
“千万”和“万万”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颇高的两个词,用作副词时,它们在一定句法环境中可互相替换,但也存在一定差异.本文在邢福义先生“表-里-值”三角的指导下,旨在分析“千万”和“万万”副词用法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一再”和“再三”是现代汉语中的两个副词,二者在使用的过程中,有时可以互换,但在用法上还是有各自的使用范围和特点,并不完全对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需要对这两个词加以区分,否则就有可能使留学生对二者产生使用上的偏误.本文试从词汇、句法和语义平面对“一再”和“再三”进行简要考察和辨析.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词典》对量词“位”的解释是:“用于人(含敬意):诸位、各位。”《辞海》的注释为:“称人的敬词,如:三位来宾。”但在语言运用中存在与《现代汉语词典》等注解不同的用法,提出来,以就教各位先生。  相似文献   

10.
“部”和“台”是现代汉语中两个常用的量词,这两个词在用法上有重合之处,但又有所不同。本文主要从认知的角度来分析“部”和“台”的语义特征,让我们对这两个量词的使用更加准确,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做客”与“作客”这两个词的用法同学们往往感到很难区别,报刊、电视、网页上也常常将它们用混。那么,这两个词究竟有何区别呢?让我们先看看《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 做客:“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到亲戚家~。”作客:“(书)寄居在别处:~他乡。”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参照典范性著作中的用例,笔者以为这两个词的用法主要有如下区别:  相似文献   

12.
卢平 《现代语文》2009,(7):40-42
古汉语中的两个词"然"和"后"逐渐融合为一个词"然后",沿用至今,其用法发生了很大变化,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对"然后"在现代汉语里的新用法加以分析,将有利于语言规范化,增强语言功用.  相似文献   

13.
樊长林 《学语文》2004,(4):6-46
有些学生在习作中使用“涉及”这个词语时,喜欢在“涉及”的后面加“到”,这一现象在语文老师中引起了一些讨论。有些老师根据《现代汉语词典》里“涉及”的释义为“涉到、关联到”,认为“涉及”这个词本身就包含有“到”的意义,使用时不应加“到”否则语义重复,不合汉语语法。持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确实有很多“涉及到”的用例,因此从语言的普遍性原则来说,我们不能说这种加‘到”的用法是错误的。例如: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中“到哭”具有实义和虚义两种用法,作为实义使用时表示结果,而作为虚义使用时表示程度。文章首先考察“到哭”由结果范畴向程度范畴发展的过程,其次从范畴化及溯因推理角度对“到哭”语义演变进行阐释,最后考察现代汉语及方言中“到+情绪词”的程度义发展情况,说明“到+情绪词”程度用法具有一定语言发展共性。  相似文献   

15.
“得”在现代汉语中用法较为复杂,可以作为构词成份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可以作为动词,单独充当句子成份;还可以作为虚词,表示一定的语法关系或语法意义;更有一些用法,在语法学界还各说不一,存在着分歧。充分体现了汉语词汇在使用上的复杂性。本文意在对“得”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进行归纳,并对其中有疑问,有争议的用法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就教于广大同仁。通过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八百词》及其它有关资料,笔者看到,“得”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大约有以下几种:1.作动词,表“得到”之义,可单独充当句子成份,读作d…  相似文献   

16.
《语文月刊》2012年第7期刊登了《如此“乍舌”,令人咋舌》一文。文章作者杨先生先是通过对各大报刊中所提到“乍舌”“啧舌”“咂舌”和“咋舌”进行了实例列举,然后通过《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这四个词进行了音义分析,区分了这四个词的用法,读完之后受益匪浅。但关中不足的是《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杨先生却标写的是“《现...  相似文献   

17.
《老残游记》中共有71处使用“望”的句子,其用法主要有五类:作构词语素、单音节名词、单音节动词、介词以及概数助词。随着语言的发展,“望”的前三种用法仍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而后两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介词“望”被书写上更简便、数量更具优势的“往”所取代。  相似文献   

18.
越南语中的“cung”一词可以翻译成汉语副词“也”,有时也可翻译成汉语的“都”。从母语方面来看,学生的母语越南语对学习汉语副词“也”有影响,虽然越南语中的“cung”和汉语中的“也”的用法大体相同,但两者毕竟属于不同的语言系统,这两个词在各自语言系统中的作用和用法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本文拟从句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就汉语的“也”和越南语中的“cung”进行比较和梳理,以期为针对学生母语为越南语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和教学提供借鉴或帮助。  相似文献   

19.
一、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对“连接”与“联结”这两个词的解释分别为: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新编高中《语文》第六册《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一文有这样两句话:“我们平常说的‘察颜观色’‘眉目传情’等等,都是不用语言的一些特定的交际方式。”“即使像‘察颜观色’这一类特定的交际方式,也必须有语言的交际为基础,预先有了一定的了解,双方才能领会。”笔者查阅了《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中国成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汉语成语词典》(四川辞书出版社)等多种权威工具书,均无“察颜观色”一词,而只有“察言观色”。“察言观色”一词出自《论语·颜渊》。孔子跟他的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