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曹辛之是中国出版界最有影响的书籍装帧艺术家之一,其人其事在出版界广为流传,对其装帧艺术成就的研究多有见诸学界。在他辞世整整十六周年之时,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了收集其毕生主要成果的《曹辛之集》,为广大编辑出版工作者提供了多方面的借鉴参考,同时也是对这位值得尊敬的新中国第一代出版装帧艺术家的最好纪念。作为"新中国六十年百名优秀出版人物"、"新中国六十年有影响的六十编辑"、"中国韬奋出版奖"获奖者,曹辛之堪称一名"多面手"。他在十九岁时就从事编辑出版工作,  相似文献   

2.
王建辉     
1958年,陈翰伯转入出版界工作,被任命为商务印书馆的总编辑,这一年他44岁。虽然是半路出家搞出版,可他是一位老资格的革命者,又是从新闻界跨到出版界的,所以思想起点应该说是很高的。从这一年起他就与出版连接在一起。他曾经说过他一生有两个阶段,叫做“青春办报,皓首出书”。他在商务的  相似文献   

3.
斯人已逝,音容犹存。许力以同志是我国出版界元老级的领军人物,自抗日战争时期以来他即主要从事党的新闻出版工作,他还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奠基者和开创者之一。本文作者系许力以同志之子,他在文中既追忆了许力以同志兢兢业业工作的奉献精神,又从家庭生活的角度,展现了许力以同志乐观的生活态度,与同事朋友的深厚情感,以及对社会的感恩知足等的思想境界。本文情感真挚,从多个角度让读者了解了这位出版家生活中鲜活的另一面,及其与之有关、值得记忆的一些出版活动。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的出版界提起陈早春先生,人们并不陌生,这不仅因为他在出版界"从一而终",从1965年分配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就再也没有挪过窝,从普通编辑一直干到社长、总编辑、党委书记三职兼一身,而且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15年,是出版社历届领导任职时间最长的.除此外,他的才识、学问和人品更是大家所称道的.  相似文献   

5.
四十多岁的曾协泰先生,可算是位年青的“老出版人”了。从1969年进入万里机构到今,他已在香港出版界服务了近三十年。今年,在他从事出版工作的第27个年头,他的肩上除了已挑着的香港联合出版集团董事、万里机构出版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兼总编辑等重任外,又增加了一副新的担子——香港联合电子出版有限公司总经理。我们的话题是从香港的出版业开始的。问:联合出版集团是香港的中资出版集团,请问它在香港出版界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具有何种影响?答:香港这个地方商业性很强,港资的出版企业不算太发达。可以说,除了  相似文献   

6.
不久前去世的王益老先生,是以一名生活书店练习生身份步入我国出版界的。他后来曾担任新华书店总店总经理、出版总署发行事业管理局副局长、文化部出版事业管理局局长、国家出版局副局长等职,有着丰富的图书发行经验和扎实的出版理论素养。在他从事出版活动的60多年里,他积极为我国出版事业的改革与发展献计献策,是我国出版体制改革的主要倡导者和主要组织者。  相似文献   

7.
在琉璃厂的古旧书业大为兴盛之时,通学斋的名号虽然不能同荣宝斋、萃文阁等相匹敌,却也因为它主人——孙殿起的经营而大放异彩。这位"书痴"老先生,识书、访书、立书,因书识人,以书会友,他对古旧书籍的精通和对待工作的热忱总会令观者感叹不已。本文以孙殿起和他的通学斋作为论述的对象,以期能从这位前辈身上发现文化商人的应有素养,予以自勉。  相似文献   

8.
又是星期日 ,中午刚过 ,杨老先生又来了。他是我们这里的常客 ,每次他来都借四本《NewScientist》或《Nature》 ,而且每次都是准时按日期来还书 ,从未过期。今天他又来了 ,我为他挑选出最新的四本《NewScien tist》 ,办完借书手续 ,好奇心使我问到 :“老同志 ,您多大年龄了 ?” ,“七十八了。”我感到吃惊 ,“您看这些杂志要查字典吗 ?” ,“不用的 ,看专业的 ,非常容易 ,只是偶而查一两个专业术语。”望着他离去的背影 ,使我想起几年前的另一位老先生。这位老先生恰巧也姓杨。每天他都是一上班就来外文阅览…  相似文献   

9.
前不久的一天,早晨刚上班,石景山区档案馆利用大厅就来了一位利用者,经工作人员询问得知,这位黄老先生是从香港远道而来,目的是要查阅他的婚姻登记档案。  相似文献   

10.
王益同志与世长辞,出版界一颗巨星陨落了!噩耗传来,人们无不为之震惊、痛惜!王益同志是我们十分崇敬的出版界老前辈,老领导。他十八岁投身于革命,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新中国的建立,就在出版这一神圣的阵地上辛勤耕耘、艰苦奋斗七十多个春秋,直到生命的终结。  相似文献   

11.
1950年初我在上海三联书店工作时,就知道丁景唐先生地下工作的革命经历和热情坦荡的人品气质。不久,我就奉调到北京工作,一晃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流失了。这位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很有影响的文坛活跃健将,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专家,又是编辑出版界的前辈。虽然不曾谋面。但一直心向往之。这期间,我断断续续读过他关于鲁迅、瞿秋白的研究文章,和现代出版史的文章,以及思  相似文献   

12.
王益同志与世长辞,出版界一颗巨星陨落了!噩耗传来,人们无不为之震惊、痛惜! 王益同志是我们十分崇敬的出版界老前辈,老领导。他十八岁投身于革命,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新中国的建立,就一直在出版这一神圣的阵地上辛勤耕耘、艰苦奋斗七十多个春秋,直到生命的终结。  相似文献   

13.
一个时期以来,社会舆论对出版界多有微词,似乎出版界的人是一群只知道赚钱、不要祖宗、不要子孙、见利忘义的精神垃圾制造商。许多干出版的同志都感到身上有压力、脸上无光彩,叹息日子不好过。面对这个空前复杂的社会现象,我们应当敢于承认出版工作中确实存在着的形形色色的问题,也敢于  相似文献   

14.
郑伯奇是一位著名的左翼作家,是创造社的重要成员,同时他也是一位编辑家。 30年代是郑伯奇最活跃的时期,他在多个领域,尤其在文学领域、电影领域,都卓有成就,以至有人称他为文学和电影的“两栖动物”。他在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地位,也是在这个时期奠定的。他帮助一位青年编辑接近进步文化,更快地成长,在编辑出版史上取得比自己更大的成绩。这个青年就是赵家璧。也是因为帮助了这位青年编辑,我们也才从这位青年编辑的成长和后来的回忆中得知  相似文献   

15.
客厅里悬着吴小如先生书赠的条幅,来客是编辑,由此知道我和吴老先生的师生之谊,便托我向老先生组稿,请他写一写魏建功。这位编辑编的是魏建功家乡的文史杂志。吴老先生回函说,近时正忙,待明年魏老文集出版再写吧。正欲复命编辑,忽而想,我也见过魏老的,不如先凑一篇,暂作缓兵之计。我在大学读书六七年,见魏老则不超过六七次,而交谈一次也说不上。应该说,我从来没有走近过魏老,只好远眺了。  相似文献   

16.
唐怡 《中国编辑》2008,(3):78-80
1987年,范志民在离休两年后,荣获第一届全国“韬奋出版奖”。面对出版界的最高荣誉,这位面容清癯、衣着朴素的老人激动得声音哽咽,他说没有想到能获得这么高的荣誉,对他来说,做美术编辑是他人生的最大乐趣。  相似文献   

17.
编读往来     
俞洪帆来信 ××同志: 来信收到。《出版参考》是我们出版界自己的刊物,多订多读,对工作大有好处。最近我同江苏少儿出版社社长石启忠同志(现在升任副局长、党组副书记)见面时问他:“《出版参考》你们为什么会订这么多(60份)?”他说:“这个刊物貌不惊人,但信息多,短小,快速,实用。一年下来,如果我知道一二百条信息,只要其中有一条为我所用,就够了。所以我们社人手一份。”这是一位实干家的评价,话不多,  相似文献   

18.
“恐吓战术”罗伯特·马克斯韦尔向英国书商发出警告,如果他们继续销售两本未经他本人认可的关于这位出版界巨头的传记的话,他将要向法院提出控诉。英国发行界对这一消息普遍感到愤慨。两家  相似文献   

19.
编辑工作究竟重要不重要?这个问题有的人解决了,有的人还没有解决。我想还得把鲁迅请出来解答。在出版界老前辈赵家璧同志的《编辑忆旧》一书里讲到他第一次见鲁迅时,在谈到出版编辑工作时鲁迅对他说:“这是一件非常需要而且很有意义的工作,我自己也是搞过这一行的,其中也大有学问啊!”短短两句话就  相似文献   

20.
一开始就写下了这么个不伦不类的题目,编辑、作者和名字有什么必然联系呢?这还得从几件真实的故事说起。一天,某报社编辑部收到一位很有名气的老先生的诗稿,自然是很快就发排见报了,并且还加了花边以示重视。谁知第二天那位老先生来了电话,声明那首诗不是他作的,他绝写不出那么浅陋的诗来。经过编辑部的努力查询,最后查明原来是老先生家里的孩子写的,冒用了老先生的大名。这件事老先生是毫无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