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伽达默尔的语言哲学具有现象学和辩证法的双重维度,现象学的维度强调语言的"显现"功能,辩证法的维度强调语言的"对话"本质。这两个维度的相遇,使得伽达默尔最终形成这样一种语言认识,即"事情本身"是在"对话"中向我们显现的。  相似文献   

2.
使辩证法的精华从混沌状态中解放出来,以便使其中蕴含的创造力量更具有理性明晰性,是<黑格尔的辩证法:五篇解释学研究论文>的主旨所在.但是,伽达默尔对黑格尔辩证法精华的整理是缺乏明晰性的.因此,以现象学的明见性为原则,重新理清伽达默尔到底认为哪些思想是黑格尔辩证法的精华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本体论问题对胡塞尔现象学的发展并非无足轻重。虽然胡塞尔的现象学以"先验意识"为主题,而且他的现象学还原方法以"悬搁"本体论诸学科为目标,但他对现象学的发展总是伴随着对本体论的思考来进行的。对本体论问题的深入反思是胡塞尔进行现象学研究的重要动力之一,他希望通过回溯绝对意识领域为本体论的概念和公理提供基础,即以现象学的方式寻求本体论的最终可理解性。在胡塞尔那里,对本体论的反思是进行现象学研究的重要线索,而作为科学之科学的现象学则为本体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构造理论是现象学运动中一直被继承和坚守的重要思想。它开启于胡塞尔的现象学,与内在时间紧密联系。海德格尔哲学中的存在与存在者和伽达默尔诠释学中的诠释学循环思想都隐秘地继承了构造理论的内在精髓。  相似文献   

5.
“洞穴之喻”是西方思想传统中最基本的文本之一,它可以有多种解释。这篇文章借助于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现象学家的术语并结合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尝试给出一种新的解释。柏拉图的洞喻启发了我们对自身生存的存在论的思考。人们日常的存在方式就是在洞穴中,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就像洞穴中囚犯的认识,将想象或者影像误认为现实。社会习俗、传统价值、伦理道德等都是将我们囚禁于其中的洞穴。一般人的行为都受到这些日常生活习惯性观念的支配,缺乏反思与批判。哲学的怀疑论者断定人们是洞穴中的囚犯,而科学和实际生活则证实人们经常摆脱洞穴。我们如何走出柏拉图的洞穴?三种借以走出日常生活洞穴的方式分别是失去平衡的疾病体验、不在家的焦虑感觉、先行到死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6.
伽达默尔在反思近代美学的主体化的基础上提出了思考艺术经验的新方式,他从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来说明理解现象,把作品意义在时间中的生成作为中心问题.他将"游戏"作为主线,分析艺术作品自我呈现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一切理解活动,以超越传统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模式.伽达默尔对艺术作品的存在论分析在整个哲学解释学里具有铺垫性的地位,它实际上指向"理解何以可能"这个主题.  相似文献   

7.
在与伽达尔默尔的比较中,本文从理解与解释、语言游戏与语言、走向实践智慧三个方面论述了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哲学中的解释学特质,细致分析了其中的同与异,并指出了其所以如此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关于柏拉图及其学说的争论,一直没有中断过,无论是批判还是支持柏拉图及其学说.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波普尔站在了批判的立场上,本文通波普尔对柏拉图的解读来阐明波普尔对柏拉图的对立,同时阐释作者对关于波普尔对柏拉图批判的再批判.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非本体的本体论思想与柏拉图的“相论”有着本质差异。柏拉图的“相论”是建立在“一元惟善论”的基础之上,“相论”的致命弱点就是单向度的、“向外求真”的“一”。“相论”要么导致“绝对对立”,要么导致“相对对立”,根本不会产生“二元非对立”思维。而中国古代非本体的本体论可以说自始至终贯穿着“二元非对立”的思维精神,二者之间既是“二元性”构成也是“非对立”的“圆融”、“全息”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探究现象学的实证性的基础上论述了教育现象学在行动研究中的适用性、可能性、价值与意义,并对深入到教育现象学的应用中的教育现象学写作与研究的方法、特征与意义做出了区分与描述。现象学不仅以其独特的价值与使命,为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提供汲养,其实证的科学之光亦照亮了真实的人的生活之路,为教育学研究真实的人做出了重要的方法论引导。教育现象学以生活体验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扎根于教育情境、面向实事本身、关注教育现象的意义等等方面,为教育行动研究的实践性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在此基础上,对于进入到实践层面的教育现象学的反思以及教师自身发展中的反思性文本的写作进行了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11.
由于启蒙运动与浪漫主义对成见与判断的看法不同,导致了双方争论不断。伽达默尔传承了德国浪漫主义的成见在先论,赋予成见以合法性地位,而伽达默尔对德国浪漫主义的超越在于采用了存在论的本体论解释学为基础,运用历史视域来考虑成见问题。而伽达默尔在其无批判的前理解的哲学基础上对启蒙运动和判断哲学采取批判态度而带来的逻辑悖论,只有在实践基础上对认识论理性的重新审视,才能获得一个辩证的解决悖论方案,从而获得真实的认识和更好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12.
美在主客体间自由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美,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开出的圣洁之花.美在主客体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中才能加以体现,美在于主客体间自由的关系,美是人类观赏到自己的全部本质力量和谐活动的瞬间体悟到的自由.美是关乎人的,只有充分理解了人的本质,事物何以美才能真正走向澄明之境.  相似文献   

13.
美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生活美培养高职学生正确的审美观,让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并具有创造美的能力。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如何发现美、研究美、创造美、体现美,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美的领域有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等。基于不同审美领域的美育内容有着各自的功能。在历史教育中进行不同领域的审美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论艺术的形式美及形式美的创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容与形式作为一对哲学范畴,它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艺术作品应该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有机统一,形式美既受内容的制约和影响,同时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能动作用,有其自身的规律。“黄金律”、“有意味的形式”等,都是形式美规律的体现。形式美的创造则应遵循变化统一与化繁为简的基本法则。  相似文献   

16.
作为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而存在的艺术美具有四个方面的功能:满足人的情感需求的功能,建构人格、塑造个性的功能,开启人的智慧的功能,提高人的审美水平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艺术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中小学新创设的综合性课程,从课程的内容所涵盖的学习领域、艺术门类之多且交织互渗的现象来看,提出并摆正艺术作为学科的位置,厘定其学科本体,不仅是诠释当前综合艺术课程实施过程中所谓“无本”、“杂乱”等偏颇之辞,而且是进一步深化艺术课程改革促进艺术课堂教学和学科建设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了重建一个理想的国家,柏拉图将正义作为救治的良方。柏拉图超越对正义经验性的认识,主张对正义进行理性的思考,并在理性正义的基础上构建理想的国家。其正义理论中,有关正义是对社会公共利益的追求、正义是固守本分各尽其责、正义的目的是实现人和社会和谐的思想都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其合理性,对当代公共行政尤其对当代公共行政正义的实现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国内学界对柏拉图哲学中的正义观,已有不少探讨,但对柏拉图哲学中的理性与正义的关系则研究较少.以<理想国>为文本,揭示出理性与正义之间的联系及其关系的本质,澄清对柏拉图哲学的某些误读,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