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期刊界首次倾力奉献,反映几代新华社驻外记者风雨历程的鸿篇巨制,浓缩了我国驻外记者智勇双全、精忠报国、含辛茹苦、敬业奉献的形象。篇篇名家手笔、句句真情流露。  相似文献   

2.
工作时日不长的我,经过在记者站的锻炼又到了新闻部,从记者改为编辑。我认真地尝试着新的工作,在不断适应新角色新任务承受新压力的过程中逐渐增加了自信。编辑和记者是两样的工作。当个记者妙不可言:时间自由支配。接触范围宽广,偷懒了也能睡个好觉……编辑似乎逊色得多:8小时的工作制,忙忙碌  相似文献   

3.
医文相通也许是历史的误会,1974年冬季,我这个毕业于兰州中医专科学校,曾经整天跟病人打交道的中医大夫,竟跨进了新华社甘肃分社的大门。打那以后,摆在我面前的不再是病人的脉搏和舌苔,不再是一张张痛苦而充满期待的面容,而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实践。俗话说:隔行如隔山。那么,我为啥能从一个“山头”走到另一个“山头”呢?答案很简单:医文相通。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同“文、史不分家”一样,文学同医学也是“一家人”。譬如,中医药四大经典《黄帝内经》、《神农本草》、《伤寒论》、《金匮要略》都是用精练、严谨的古文写成的。在中医药史上享有盛誉的华陀、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  相似文献   

4.
他叫席怀恩,伊川县人。1966年初中毕业后一直在家务农。他学木匠,学泥工,又学缝纫、针灸等农村实用技术。可下功夫最大的莫过于钻研文学作品了。只因家境贫寒,他不得不跟随建筑队奔忙于豫陕两省,以求温饱。可只要一有空,他不是忙于读就是苦于写,几年下来,居然在省市级报刊上发表了数十篇文学作品。仅1984年一年,他就在  相似文献   

5.
去年9月12日凌晨2时,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境内的波(密)墨(脱)公路工地的工棚里,疲劳的筑路工人们睡得正香。来这里采访、同工人们睡在一起的新华社西藏分社藏族摄影记者才龙,在睡梦中突然听到山谷的流水中,夹杂着轰隆轰隆的石头撞击声,偶尔还有震颤的感觉。自幼生活在西藏的才龙,深知这一带常有泥石流发生,立刻警觉起来。他翻身下床,叫醒同住的一名汉族记者和两名工人,拿着手电筒来到河边,只见原来清澈的河水,已变得异常混浊,显露出泥石流的征兆。他们立即把熟睡的人们叫醒,迅速向安全地区撤退。当他背  相似文献   

6.
据法新社报道,新加坡前记者黄金辉一夜之间成了新加坡权力最大的人之一。他准备担任这个国家的第一任由选举产生的总统。黄先生75岁。自1985年以来,一直任纯属礼仪  相似文献   

7.
时值隆冬,天气很冷,但有一本书却很“热”,那就是吴士宏的《逆风飞扬》,书中讲述了一名小护士到打工女皇的奋斗历程,也许我比别人更能理解她奋斗的艰辛,因为我也曾是一名小护士,从护士到记者,我也付出了很多。 1997年,通过招聘考试我进了刚刚创刊的济南时报,从一名小护士变成一名记者。尽管我已通过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获得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文凭,但我深知业务素质、采访经验的匮乏,一方面投入紧张的工  相似文献   

8.
漫谈记者的采访权———从戴安娜之死说开去□夏凡1997年8月31日,英国王妃戴安娜和她的男友法耶兹因车祸死于巴黎。车祸极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为了躲避7名摄影记者的追踪。所以,噩耗传来,舆论大哗,纷纷遣责新闻媒介是杀害戴妃的凶手。从表面来看,的确如此。小...  相似文献   

9.
我是党报一手从通讯员培养成长起来的高级记者。 从一九五四年当农民写稿算起,至今已与“方格田”打交道四十来个年头。前前后后大约写了二千多篇作品,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记者来信、散文、杂文、社论、调查报告、报告文学。同时,还出版了《大寨人故事》、《农业学大寨》、《社会主义实干家》、《大山情》、《记者酸甜苦辣》、《怎样写消息》、  相似文献   

10.
我是党报一手从通讯员培养成长起来的高级记者。 从1954年当农民写稿算起,至今已与“方格”田打交道40来个年头。前前后后大约写了1700多篇作品,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记者来信、散文、杂文、社论、调查报告、报告文学。同时,还出版了《大寨人故事》、《农业学大寨》、《社会主义实干家》、《大山情》、《记者酸甜苦辣》、《怎样写消息》、《孩子喜欢什么样的父母》、《我欠妈妈的泪》等著作。 我上学读书少,串的行业不少,当过农民、民办教师、售货员、会计、县委机关干部、公社书记等。开  相似文献   

11.
我这个回到农村的退伍兵,有幸到县电台当记者已整整13个春秋。13年前我穿着一身“草绿色”到编辑部报到上班的情景,至今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12.
<正>当下,随着全国地市级媒体融合,从试点到“潮起”的推进,地处西北边陲的新疆博尔塔拉融媒体中心,也于2023年10月16日正式挂牌成立,这意味着创刊63年的博尔塔拉报社已经不复存在,迎接《博尔塔拉报》的将是新时代媒体融合下崭新的历史使命。作为一名传统的报纸文字记者,近3年的时间,我一直都在积极朝着融媒体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不断精进,从一支笔加一个采访本,到手机、相机、摄像机;从单纯的文字工作者,到摄影、拍摄剪辑短视频、出镜记者,我感觉自己每天在忙忙碌碌中接受挑战。笔者基于自身经历,浅谈当下融媒体到底需要“一专+多能的记者”还是“复合型人才”,此文是对媒体融合后新闻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思考,也是对融媒体长远发展的一种探讨。  相似文献   

13.
在晚清我国新闻事业发时期,一般知识分子往往视报业一途为“末路”。能够不醉心于科举,已经十分难得;如果仕途得意,在中了“举人”、“进士”之后,却又不为高官厚禄所迷,而宁愿走上“末路”,当个记者,那就更是凤毛麟角。民初的著名记者黄远生,就正是走过这条路子的—个人物。  相似文献   

14.
韩进如今是北京一家正规媒体的记者,这次在北京奥运会顺义区比赛的报道中,因表现出色而受到了所在报社的表彰.提起做记者的过程,他说: "走到今天我并不轻松."  相似文献   

15.
在学生时代,我曾酷爱创作,写小说,写散文,写诗歌.觉得自己是个浪漫的人,爱抒发情感,爱编一些感人的故事试图打动人.出版了几本集子,获了一些奖,不免有时把自己当成一个小说写作者,一个诗人. 但是大学毕业时,我并没有继续做文学青年的梦,而是决定当一名记者.只因这份职业不但会让我依然拿着笔,而且这支笔将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中,比以前搞创作更加贴近生活.  相似文献   

16.
我是农民的儿子,从小生长在山沟里,甭说到省城了,县城也没去过!  相似文献   

17.
到本期,《中国记者》已经出版整整200期了。她的前身《新闻业务》杂志最后一期的总期数则是157期。前者与后者相续总共为357期。从《新闻业务》到《中国记者》,一脉相承,以宣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宗旨;立足新华社,面向新闻界,以反映和总结交流新闻工作的实践经验、探讨新闻理论为己任。无疑,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最为悠久的新闻专业期刊。笔者在新华社的工作经历也正好可以概括为从《新闻业务》到《中国记者》。这里结合自己的经历,就某些历史片断略述一二。  相似文献   

18.
中国记者之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最早的所闻工作者 梁发(1789~1855),又名梁亚发,广东高明三洲古劳村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11岁就学于私塾,15岁到广州谋生,初学制笔,继学雕版。1815年邀偕英国传教士米怜到马六甲从事印刷工作。中国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日统记传》在马六甲创刊,梁发先是担任刻印工作,继而协助撰稿,在该刊发表过不少宣传教义的文章。1855年4月12日,梁发病逝于广州。 中国第一个女报人 裘毓芳(生卒年月不详),字梅侣,笔名梅侣女史,江苏无锡人。1895年 11月,与叔父裘廷梁合作,在无锡创办了中国最早…  相似文献   

19.
梁瑾 《视听纵横》2007,(5):106-106
近年来,随着广播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化,现场报道形式被广泛使用。由于现场报道是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边看、边听、边记、边录,因此具有更强的时效性、真实感、现场感,能够体现广播特色,深受听众欢泖。[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1972年7月初一个炎热的下午。北京。人民大会堂西侧的会客厅。新华社驻波恩分社记者王殊独自坐在客厅里。一天以前,他从波恩赶回北京,此时静坐在沙发上,思绪起伏,期待的目光频频注视着客厅的入口。他在等待着周恩来总理。不久,周总理走进来了,“你就是王殊同志吧”,总理一进门就跟他打招呼。王殊迎上前去,总理带着微笑上下打量着这位衣着朴素的记者,又问:“你在西德穿什么衣服?怎么现在不穿呢?”王殊轻松地笑了:“我一回北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