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清代同治、光绪以来,晚期桐城派的领袖人物曾国藩主政直隶,将桐城之学带到朴茂的燕赵大地,开启了学术新风."曾门学士"张裕钊、吴汝纶相继主讲直隶莲池书院,造就河北多士,形成了绵亘百年、历经五代的"莲池学派"."莲池学派"诸子以经济、学术之才,专精古文,旁及诗歌、书法、绘画、音乐、印学等多个艺术领域,形成了核心突出、层次丰富的文艺思想,是研究晚清、民国文艺思想绕不开的一个重要群体和流派.  相似文献   

2.
张裕钊任莲池书院山长期间书法风格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分析张裕钊主讲莲池书院时的书法风格,进一步探究张裕钊对晚清碑学思想的接受与转化,在此基础上探析其独具特色的书法风格的形成原因.其次,梳理张裕钊在直隶地区的书法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形成以胡宗照等人为代表的"直隶书家群",包含有张裕钊在直隶地区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其二,通过宫岛咏士对张裕钊书法的传承,分析张裕钊书法风格对日本书法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河北保定莲池管理处所存的<莲池行宫十二景图咏>,其作者相传为黄彭年之妻刘氏,但刘氏的详情鲜为人知.刘氏尹玉<小考>通过搜集整理刘氏信息,对刘氏生平、交游进行了考证,并确定了该组画的创作时间为成丰庚申至辛酉年间(1860-1861),比目前学者较为公认的同治年间提早了约10年.  相似文献   

4.
莲池书院是清代在保定设置的直隶省最高层次书院。在莲池书院的教学活动中,名师讲学为学生展示了不同的教学风格,教学环境优美,师生关系融洽,特别是其供祀活动具备多种教育价值与作用。所有这些,都反映了莲池书院作为清代地方官方书院新旧交替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5.
保定古莲花池是我国最古老的园林之一,清代曾以莲池书院、皇帝行宫而闻名.园内今藏有历代碑石 200余通,王阳明诗碑是最有价值碑石之一.关于该诗的创作地点,有说作于安徽九华山,有说作于江西庐山,各种版本书籍说法不一.经过考订,认为该诗作于江西庐山.  相似文献   

6.
王昌龄既"不护细行",又思建功立业,二者的落差与矛盾生发出孤苦的情态,其诗中出现了大量与"孤"组合的词汇,尤以"孤舟"为多。笔者结合诗歌中舟船意象的发展历程,参照其生平经历,通过解读其诗中边塞、闺情、赠别三大题材,探析其孤舟心态的形成及原因。  相似文献   

7.
苏轼以自己的创作经验为基点,以历史的经验为参照,更以其作为诗歌创作天才所独具之感悟和描述能力,对诗歌创作中的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作了探究,形成了自己的诗学思想体系,从而充实、发展了传统诗歌理论。关于诗之本质,苏轼认为诗是诗人主体在感物的基础上内在精神境界的自由呈现;关于诗的价值功能,苏轼提出了"诗须要有为而作"的命题;苏轼接受皎然、司空图等人的"象外"说、"味外"说,进一步发挥了司空图的"美在咸酸之外"的诗美观;苏轼吸收借鉴道家的"虚静"说和释家的"空"、"静"观,对创作过程中主体"空静"、"物化"、"神授"、"兴会"等一系列心理过程做出了揭示,形成了具有一定系统的艺术直觉理论。  相似文献   

8.
吴洪成等的新著《名胜之巨擘,文化之渊泉》一书第五章所述"吴汝纶倡设莲池讲学院"一事并不存在。希望学界对莲池书院的研究从实际材料出发,并加以详实考证。  相似文献   

9.
学派构建是教育学中国化路径之一,厘清"教育学派"与"教育学学派"概念之分是这一路径选择的逻辑起点。制约"中国教育学学派"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教育学科学性的模糊、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间的紧张以及教育研究者学术品质的薄弱。基于学派的基本性质,夯实教育学学科基础、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和坚守学者良知是教育学中国化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0.
唐代的"闺怨诗"以"男子作闺音"的代言体与"以悲为美"的感情基调而闻名。男子借诗言志,"代言"就是言志的一种表现方式。"代言"以闺妇的情感遭遇隐寓自己的政治遭遇,带有委婉的功利性目的,但闺怨诗本身也直接带给我们精神的愉悦。男子"代言"的"双性人格"所形成的一种特质成就了闺怨诗其幽微要眇的丰富之潜能。闺怨诗"代言体"的传播、发展与探究,为我们古代文学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开放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