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明宗室谥号是礼仪制度的具体表现之一,与同时期其他被尊崇者相同的是,该群体有专门的谥字,同样也具有悼念死者、总结行迹和凸显国家意识的特点。不同的谥字在不同级别的藩王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和思想,甚至因为宗支的特殊发展而偏离了预定谥解,逐渐成为尊崇习惯。从整个谥号制度发展来看,成祖以前取谥较为公正,但多有政治偏见,嘉靖以前美谥开始激增,随着嘉靖时礼制的破坏与重组,谥号最终呈现泛滥化、美谥化和趋同化,更加凸显了名实不符的特点,是明末礼制败坏的其中一个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2.
3.
王武俊谥"忠烈",其三次叛唐的行迹显然不符合此谥号之本意,唐德宗赐谥王武俊"忠烈"乃是出于宣传教化的考虑,希望将身为成德军节度使的王武俊为所有藩镇树立忠君爱国的典型,以期藩镇将领的归化,重建唐朝的统治秩序。另外,也反映出唐德宗对河朔藩镇政策的调整,唐朝西北形势趋于严峻,唐廷没有足够的力量再对河朔藩镇进行新一轮的讨伐,只能采取相对缓和的手段,由武力削藩转为招抚、怀柔,甚至是姑息,赐谥王武俊"忠烈"便是朝廷缓和与河朔藩镇关系、维持相对和平现状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4.
感恩寺为明嘉靖时期由西北蒙古族鲁氏土司建修的一座汉风结构式藏传佛教寺院,寺内现存一通刻碑,详细记述了当时修建感恩寺的各项事宜。对碑文进行考释,兼及论述碑文所涉关于鲁氏修建感恩寺的缘由、鲁氏家族的汉化和宗教信仰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赠李司空妓》诗,《全唐诗》中初得此名,以为刘禹锡赴扬州大司马杜鸿渐宴,席上赋此诗。此与唐人范摅《云溪友议》中所载同。然唐人孟棨在《本事诗》中却言此诗乃刘禹锡罢和州回京后赴李司空宴会时所作。二书所载,大相径庭。入宋后,关于此诗的创作背景又衍生出韦应物赴杜鸿渐宴会时作的说法。此后,该诗的记载虽层出不穷,然大抵沿袭此三种说法。细考之,此三种说法不仅自相抵牾,且均与史实不符,不能成立。此诗很有可能系后人伪作,托名刘禹锡(或韦应物)而已。  相似文献   

6.
从殖民地时期仅9所学院到20世纪中叶,美国高等教育机构从数量稀少、宗教派别垄断、分布不均发展到后来数量庞大、形式多样化、布局均衡化。1862年《莫里尔法案》扶持下建立起来的赠地学院,首开联邦政府参与高等教育的发展之先河,同时在促进美国高等教育网络的形成、高等教育机构数量的扩大,区域内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等方面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为今天美国各个地区均衡、完备的高等教育资源格局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学界长期对于唐代的民爵赐予制度关注不高,本文通过传世文献与出土石刻之间的比较联系,揭示了唐代民爵赐予在形式、意义上与汉代之不同,指出唐代的民爵赐予乃是一种在动荡年代利用传统制度安抚民心的临时性措施。这一措施往往在动荡年代起到安抚民心、彰显皇室权威的作用。本文还在与汉代赐民爵的比较中揭示了唐代赐民爵制度消亡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踏歌之俗由来久矣.在唐代,踏歌风俗较前代更为流行.唐代踏歌承担着庆典、娱乐、祭祀、祝寿、送行等重要功能,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李白《赠汪伦》为唐人送别名篇,现今学界对汪伦为李白踏歌送行情境说法纷纭不一,汪伦为农人或县令的身份也备受争议.结合李白原诗与现有材料分析,汪伦的身份应为县令,其携村民或家乐给李白送行的说法并不可信,踏歌乃是汪伦即兴而为.  相似文献   

9.
《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一部著名的文学著作。鲁迅先生称赞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凭借其思想的深刻、描写的生动、叙事的严谨、语言的杰出等众多特色而深刻地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创作。其中有一类戏剧的创作因为《史记》而表现出了独特的色彩,作家通过对《史记》中的一些故事进行借鉴,对其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语言等进行艺术在加工,最终创造出一种虚构与史实交错,娱乐与教化融合的戏剧,人们称之为"史记戏"。对这种在原著上进行改写的"史记戏"进行研究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0.
《金承安五年赠宣武将军张诚墓志铭》载于《济南金石志》,志文中对张诚的生平事迹及其家室、子嗣等情况记载颇详,涉及金代史实颇多.墓志中提到的金代地名、官职以及一些政治制度经考释或可补史料之阙,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南下中原是契丹辽朝统治前期的根本国策之一.辽太祖灵活机动地推行远交近攻策略,辽太宗尝试了混一天下的理想,辽世宗则试图继续前辈的一贯政策,这是长期以来草原地带向农耕地带作向心运动的必然结果和反映;辽穆宗根据形势的变化,将南下中原调整为草原本位政策.在中原政策问题上,契丹统治阶层存在分歧.  相似文献   

12.
母仪,即为母之道和作母亲的仪范。关于辽朝的母仪规范,史料记载不多。然而在出土的诸多辽代墓志中多有反映。对墓志进行梳理,从中可以看出辽代社会中"母仪"的规范和要求主要注重训育子女、主持家政等职责。这种规范和要求,是辽代社会不断发展造成的,既有辽代社会"尊母"风尚的推动,又有家族的需要和"母以子贵"的现实影响。  相似文献   

13.
史料是史学研究最为基础的一个环节。有关辽代捺钵的史料主要有文献史料、图像史料以及金石碑刻与考古发掘资料。对有关辽代捺钵的史料进行梳理、甄别、考证,是辽代捺钵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宋代水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较之前代大大增加,各种水产品的价格差异极大,除去产品本身稀有程度之外,产品的新鲜度以及运输距离在价格形成中占据重要因素。日常消费较多的水产品,其价格1斤约等于生产地1斗粮食价格的30%。生产地和消费地所产生的价格差额,1斤约等于1斗粮食价格的70%。宋代水产品价格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品种差异,其价格变动小于宋代其他肉类商品价格。  相似文献   

15.
当今学术界对老子一些政治思想少有将其置于商周政治更迭以及统治背景下进行阐述,导致老子深刻的政治思想精髓未能得到应有的解读.老子的政治思想具有非常鲜明的指向性和特定内涵,那便是针对商周王朝更迭之际周朝家族的杀伐战争、周公及其后代进行的政治管理并由此而形成的周朝制度的批判.循此脉络,对老子的小国寡民、自然无为的政治思想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6.
夷离毕院是辽代掌管契丹族刑狱的重要司法机关,本文从官员的家庭出身、入仕途径、任职时期以及官员个人特点等4个方面分析了夷离毕院官员的选任。通过统计,契丹贵族在所有官员中约占53.4%,在夷离毕院官员的选任中占有绝对优势。世选制和内官入仕是夷离毕院官员选任的两种主要方式。夷离毕院官员的选任主要集中在圣宗、兴宗、道宗三朝。另外,由于司法机关自身的特殊性,夷离毕院官员的选任对于官员个人的思想品质、专业素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西京大同和辽宋边境走私贸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京大同和北宋河东地区接壤,是辽朝和中原进行联系和交往的重要的桥头堡。由于受辽、宋王朝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辽、宋间民间私人贸易即走私贸易盛行,其贸易额甚至超过榷场贸易。西京大同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地形和中原故地人民血缘关系密切的便利条件,成为辽、宋边境走私贸易的重要通道,客观上为加速辽、宋经济一体化进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外国电影的翻译是介绍异域文化的一种简洁直观的手段,而电影片名的翻译又是影片翻译的重中之重.综合考虑东西方语言文化差异、观众效应、翻译过程及结果,电影片名翻译应该体现信息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商业份值.电影片名翻译的主要方法有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法、音译如意译法.  相似文献   

19.
面对非犹太人的迫害与异质文化的强烈冲击,犹太人仍坚定固守着自己的民族信仰,表现出坚定的格托精神。正是由于格托精神的存在,犹太文化才并未被湮灭,反而得以传承与发扬。艾·巴·辛格是当代著名的美籍犹太作家,于1978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多取材于犹太人的日常生活,诠释了格托精神对犹太传统传承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唐代应试诗对谢朓诗歌的接受,是受到唐代科举的影响.唐代科举重视进士科,应试诗成为了科场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情形下,《文选》被奉为圭臬,其中对谢朓诗歌的学习行为表现突出.科考命题对谢脁诗歌的重视,表现在谢胱诗歌原句被九次化用为试题.由应试诗可见,唐科考士子对谢朓诗歌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以谢朓诗为题的科考主要集中在中唐时期,这与主考官的文学偏好有关.谢朓诗歌在中唐时期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得到了来自官方的认可,致使文人争相学习谢胱的诗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