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窦娥是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笔下颇具反抗精神的悲剧女性形象,是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被压迫妇女的典型。她来到世上虽然不过短短二十个春秋,却承受了现实社会强加在妇女头上的几乎一切苦难:她三岁丧母,七岁便作为高利贷的牺牲品,被父亲典与人家做童养媳,十七岁上完婚,不久丈夫即死,独守空房已三年之久。命运对这个弱女子已够苛刻,但厄运再次降临在她的头上,无赖迫婚不成反嫁祸于人,窦娥为了免使婆婆受刑,屈招罪行而惨遭屠戮。年轻、无辜的生命终被封建恶势力所吞没。  相似文献   

2.
提起关汉卿笔下的窦娥形象,人们会不禁为她无辜蒙冤惨死的悲剧命运而感叹不已,同时也为她至死不屈的抗恶精神所感动。过去不少评论文章都极力肯定了窦娥的反抗精神,尤其对她在第三折中怒天骂地式的控诉诉击赞赏。与此同时,又为她身上"带有浓厚的封建节孝道德观念"而遗憾,认为这有损窦娥反黑暗封建社会的光辉形象。其实,真正"遗憾"的是我们困于传统狭隘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没能正确理解窦娥节本之道深层的精神内涵。窦娥作为一个生活在13世纪作品中的普通青年弱女子,受传统节孝观念的影响并表现出来,这是不可避免的,也不能苛求。再…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封建家庭中,女性一直扮演着"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形象,而对于一个封建寡妇而言,"节孝"则是她们在生活中必须遵循的"准则"。关汉卿《窦娥冤》中的窦娥"逼真孝烈",曹雪芹《红楼梦》中的李纨"安分守时",可以说是古代文学作品中"节孝"妇德的代表形象,通过探析二者的形象特点,来展示其独具的艺术光芒。  相似文献   

4.
林志浩同志的《论<祝福>思想的深刻性和艺术的独创性》(见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文学论集》第一集)一文,在探索祥林嫂悲剧的深广意义时,提出:“在祥林嫂身上,只有母性和女儿性的混合。她是鲁迅心目中的‘无妻性’的典型。”这个结论是难于使人接受的。 所谓“无妻性”的命题,是鲁迅先生在1927年9月24日写的《小杂感》一文中提出的,它的主要锋芒是针对蒋介石,汪精卫之流以“英雄”的姿态和“讲演”的形式欺骗人民的卑劣行径,而《祝福》写于1924年2月。我们很难设想三年半以前写的小说,是三年半以后的某种思想的典型。再说,纵观鲁迅先生一生的言论著述,找不出只言片语说他塑造的某个形象是他“心目中”某种思想的典型。相反,鲁迅却多次说过类似这样的话:“而历来所见  相似文献   

5.
《窦娥冤》开始,写的是一贫如洗的穷秀才窦天章向蔡婆婆借了高利贷,为还债和换取进京赶考的盘缠,将女儿送到蔡家当童养媳。全国高校文科通用教材以及学术界所发表的一些文章,因此便得出结论:高利贷的残酷剥削也是造成窦娥悲剧命运的重要根源,作者在剧中揭露、抨击了重利榨取的高利贷盘剥。 这个观点值得商榷。剧中的窦娥到蔡家之后,並未因其是抵债来的童养媳而受歧视、受虐待。窦天章送窦娥到家时,蔡婆对他说“令爱到我家,就做亲女儿一般看承她”。蔡婆婆又对窦娥说:“你在我家,我是亲婆,你就是亲媳妇,只当自家骨肉一般。”蔡婆婆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与窦娥相依为命过日子。窦娥孀居后,蔡婆让她住的是“锦烂漫花枝横绣闼” 的“妆楼”。窦娥不采桑、不养蚕、不纺纱、不织  相似文献   

6.
祥林嫂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典型,当前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张元录同志《我对<祝福>的教学意见》一文(见青海师院《中小学语文教学》一九八二年第一期),批评有些教师“牵强附会”地制订《祝福》教学目的和要求,“让学生认识封建制度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的吃人本质”和“让学生体会祥林嫂是一个旧社会劳动妇女的反抗典型”,认为在这篇课文里,“既找不出政权、族权、夫权的吃人本质”,也得不出“祥林嫂是一个旧社会劳动妇女的反抗典型”的结论。于是,经过“实事求是”地分析,张同志认为“祥林嫂是一  相似文献   

7.
莎士比亚是一个伟大的戏剧家,他留下给我们三十七个剧本,这些剧本已被公认为人类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数百年来,很多人研究莎士比亚的剧本,有关莎士比亚剧本的评论文章和书籍,真是汗牛充栋,数不胜数。尽管研究莎士比亚剧本的人如此之多,研究工作已进行数百年之久,但是我们对莎士比亚的剧本,还有不少问题没有搞清楚,对一些剧本和人物  相似文献   

8.
秀孝的活动越演越烈。孝像字面上那么单纯吗?什么样的孝才是自然的?为什么说跪是不合时宜的……近日,在多个媒体上看到,上海某学校举行千人祭祖大典,近800名中小学生在《孝亲敬老歌》和《跪羊图》的背景音乐中,现场向父母行三跪九叩大礼,并膝行至父母跟前聆听教诲。当时,不少父母眼泪夺眶而出,一时间,大礼堂内充斥着抽泣声。之后,全体师生三次举臂向父母集体发誓:从今日起,永远真心地孝顺爸爸  相似文献   

9.
英国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简称。从行政区划上, 英国是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4个独立的行政区组成。历史上,英格兰与苏格兰各自有独立的王国,还经常发生战争。 1997年英国工党政府上台后,对国家体制、行政机构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变了英国传统上高度中央集权的体制。1999年5月, 苏格兰和威尔士相继选举成立了地方议会。苏格兰议会在地方政  相似文献   

10.
《初中生》2015,(26)
你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日吗?很多人都不知道,今天其实是“男人节”.“和妇女节对应,8月3日要过男人节.”随着网络上设立“八三男人节”的提议逐渐升温,这个网络虚拟的节日也开始悄悄流行,有知名公司还在这天给男性员工放假一天.(8月3日《重庆晨报》) 这个“节日”从何而来?据了解,中国一本时尚杂志曾在2003年最先倡导应该设立男人节.  相似文献   

11.
<正>《光明日报》2015年11月09日13版的一篇文章《"非虚构写作"与散文的审美性》中有一段话:近年来,散文写作界掀起了一股新的写作潮流——"非虚构写作"。这一写作潮流的始作佣者是《人民文学》。这里的"始作佣者"有两个错误。一是我翻阅了《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都没有"始作佣者"这一词。所以,这里应该是作者笔误,"始作佣者"应为"始作俑者"。  相似文献   

12.
初学英语,一般最先学到的动词就是be(am,is,are),它的词义是“是”。常有老师编顺口溜“我用am,你用are,is用于他、她、它,复数要用are。”帮助学生记动词的三种现在形式。久而久之,同学们的理解会形成定势,凡见到be及它的变化形式都要往“是”上想,这样容易造成理解错误,误译或错译句子。随着学习的深入,知识的扩展,be动词是不能一概理解为“是”的。本文就在初中阶段所学不能译be为“是”的情况作一归纳,帮助同学们学习和理解。  相似文献   

13.
黑板上有一个长方形图,注明了它的长是20丈,宽是3丈。一个学生被指名在黑板上计算它的面积。“3平方丈×20=60平方丈”,这个学生写出了算式.  相似文献   

14.
《窦娥冤》(高四册,试验本,人教社中语室编著,1998年6月版)中,窦娥临刑前用四个典故引出的三桩誓愿,的确感天动地。这种手法也的确新奇。根据课文注解,其中三个典故都是极易理解的表冤屈的典故,惟独“望帝啼鹃”的解释无法明白它竟也是一个表冤屈的典故。  相似文献   

15.
《教师之友》刊登了一篇《小语古诗课文中的借代辞格》的文章。该文认为“霜叶红于二月花”与“危楼高百尺”两句诗中的“霜叶”、“百尺”采用了借代修辞。对此我不敢苟同,特提出商榷。 1.关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与“江清月近人”诚然,“我们在说话或写文章时,常常会舍去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与它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来替代,以达到突出事物特征,引起人们联想,  相似文献   

16.
话题北京大学日前宣布2012年将继续实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全国211所中学可推荐260名学生,这些学生若通过面试可在高考录取时享受北大降至当地本科一批控制线录取的优惠。不过,推荐生标准首次明确规定基础学业成绩位居全年级前5%以内,不孝敬父母的学生不得推荐。  相似文献   

17.
路上,两个人为一件小事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一位好心人上前去解围,不料被其中一个抢白:“谁要你管,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弄得这个人十分尴尬,好像自己理亏似的。  相似文献   

18.
正《语文学习》2013年第10期周容先生《怎样理解"莺啼过落花"的"过"字》一文,就2013年高考语文上海卷16题诗歌鉴赏的参考答案提出质疑,指出该答案"对‘过’字理解有所偏差"。行文引证翔实,辨析精当,读后大有启迪。但美中不足的是,文章开头尚有瑕疵。周先生说:"摩诘此诗‘过’凡两见。一为诗题(按:指《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见过"连用,解释为拜访,此无异议。一即颈联(按:指"鹊乳先春草,莺啼  相似文献   

19.
菁灵姐姐:你好!我的学习成绩不好,排在班上最后几名,大家都说我是"差生",是"问题儿童"。班主任老批评我们"差生"拖了班级的后腿,其他老师也常常批评  相似文献   

20.
在向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同志学习的活动中,绝大多数同志都能自觉以李月华为榜样,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决心学英雄的业迹,走英雄的道路。但是,也有少数人信心不足,决心不大,认为“李月华的思想境界高,高不可攀,这一辈子学不好,下一辈子也学不到”。很显然,“高不可攀”的说法是十分错误的。它否认了思想改造的可能性,抹杀了英雄人物的群众性,在英雄和群众中间划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把英雄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