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性智慧是"最深层的个人的活生生的经验",诗性智慧的课程论述已经成为对抗理性主义课程论的有力武器.人类社会的起源是"诗性的",诗性智慧包括感性、情绪、想象、热情、创造等方面的能力,这与儿童的天性相契合,应该成为儿童学习的主要课程.诗性智慧的课程论述强调利用儿童的这些特质,发挥故事的教育价值,创设体验学习的机会,大力发展儿童的想象力,最终实现儿童的精神解放.诗性智慧的课程论述将为我国的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注入活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关注小学中高年级英语童诗课程,通过课程学习的三部曲让学生感受诗歌内在的"美学艺术"。一是品读,在对比中了解童诗的特点,在情感中感受童诗中的文化素养;二是体验,借助问卷形式,了解学生的喜好,选择合适内容,助推学生对诗歌深层的体验;三是创演,依托学校梦想舞台,通过链接生活,唤醒学生诗性灵感,呵护学生富有个性的创意表达。  相似文献   

3.
正"探究—体验"式学习是指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对文本或情景的感悟和体验,获得新的语文知识或技能的一种学习方式。结合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我对实施"探究—体验"式学习方式试提出如下教学策略:一、情境激发"探究—体验"式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主导设计仍是教师。为学生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探究—体验"式学习的开端,也是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  相似文献   

4.
重视学生体验是贯彻"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教学理念的关键。基于目前在校大学生的基本个性特点和学习特征,分析本科教学中重视学生学习体验的重要性,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增强学生学习体验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校园文学活动是在课堂学习以外,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的各种与文学相关的活动。在语文即生活的大语文观视角下,校园文学活动也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一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参加校园文学活动获得文学体验、提高文学能力。在校园文学活动中进行诗歌教育不仅要关注诗歌作品形式、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强调对学生进行诗性和诗人气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体验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体验的学习方式,是践行学为中心教学理念的重要方式.基于体验学习方式,在"最简二次根式"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感悟、观察反思、抽象归纳、实践应用"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学习,在体验、抽象和反思中厘清算理、积累经验、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7.
清晰地发现"让美走进生活"的教育思想真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构筑发展的平台"的教育理念。"二期课改"新教材注重学生的"体验与发现",鼓励学生"实践与创造",其中体验学习的内容占了较大的比例,而且多角度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宽泛的体验学习空间。因此,结合珠宝设计课程的特点,在教学中开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生一起品尝"体验性学习"的快乐。  相似文献   

8.
吕丽萍 《教育》2015,(4):70-71
数学教学是最终服务于生活的教学,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去感知、体验,当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学生的学习就不只是"文本学习",而是"体验学习"。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搭建体验学习的平台,让学生的认知、行为、情感三位一体地参与,让体验成为有效学习的基石,成为构建高效课堂的桥梁。在问题情境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结合  相似文献   

9.
杨燕 《现代语文》2008,(3):107-107
本文考察了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的状况,认为中国古代文艺批评重体验、重性情,具有生命哲学的诗性特征."重体验"可以从中国文艺三个特有的范畴"妙悟"、"蕴藉"和"意境"中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10.
《海南教育》2013,(1):58-59
<正>"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和人的可持续发展,多次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并且多次使用了"体验"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因此,小学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体验学习,通过体验增加学生的感性经验,积累知识,为他们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供理解和帮助。一、创设有意义的体验环境  相似文献   

11.
凌琴 《新课程研究》2012,(6):159-160
新课标倡导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可见体验知识的获取过程对学生成长是十分重要的。体验学习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深入生命领域,调动各种器官去体验、去感受,去思考,能为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之间架起一道永恒的桥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提倡和注重"体验学习"。怎样才能进行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呢?怎样才能让枯燥乏味的数学学习成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如获珍宝的快乐呢?笔者经过几年的教学探索得出:数学教学应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体验数学的乐趣。  相似文献   

12.
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3.
正物理是一门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学科。初中物理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学习,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突出"科学·技术·社会(STS)"的精神。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激励·体验·因材施教"策略,就能很好地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体验学习"、"体验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方式,已成为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将"体验"理解为动态教学过程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体验"中更充分更全面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笔者通过两届学生在唐诗学习阶段的写作教学实践,探索出"根正苗红"的读写设计和"率性而为"的听说创作两种方式。前者在大量练习写作"平仄押韵"的近体诗过程中带动学生对近体诗进行全方位的学习;后者以"音视频"教学为起点,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模仿中,转向自我创作再进行分析、衍生。两种方式相辅相生,最终达成在陶冶性教学设计中营造"诗性语文"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王加林 《职教论坛》2005,(35):19-20
一、"激趣-体验"教学模式的内涵 "激趣-体验"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围绕教学内容,结合职高生的心理特点,依托职高学生的生活和实践经验,多角度、多层次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进而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变"要我学"为"我想学",最终实现提高职高学生的思想素质、能力素质、创新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6.
无论是从课程的系统层次还是从自身的运作逻辑来看,课程是一个过程性的实在,是经验动态生成与立体建构的过程.课程的过程属性决定课程评价的过程品性,而学生在课程中所获得的学习体验是课程过程的核心和评价的抓手.学习体验的内在结构可概括为"一个载体(事件)""两个维度(情感、认知)""四种类型(学习任务体验、学习活动体验、学习情境体验、学习结果体验)".基于学习体验的结构,以"打陀螺"课程为例,以事件为载体,认知、情感为两面,观照课程运作过程的不同阶段,聚焦学生对于学习任务、学习活动、学习情境以及学习结果四类体验,尝试设计基于学习体验的过程性课程评价实践样式,从而实现对课程整体质量的考量.  相似文献   

17.
<正>体验教学法主要是指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真实体验和反思来促进学生学习和掌握课堂知识的方法。其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自主、创新等主体精神为目标,以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内心情感为主要特点,以学生自我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力求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体验式教学中学习有关知识内容,领悟做人的道理,选择真善美的行为方式,实现"自我教育"。因此探讨体验教学法在高中政治课中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情境教学以情也就是诗性思维为核心,把语文教学中的基础内容如字词篇章、言语运用和情感体验、逻辑推理等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指向,是一种感性和理性相结合、体验和认知融为一体的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9.
无论是从课程的系统层次还是从自身的运作逻辑来看,课程是一个过程性的实在,是经验动态生成与立体建构的过程.课程的过程属性决定课程评价的过程品性,而学生在课程中所获得的学习体验是课程过程的核心和评价的抓手.学习体验的内在结构可概括为"一个载体(事件)""两个维度(情感、认知)""四种类型(学习任务体验、学习活动体验、学习情境体验、学习结果体验)".基于学习体验的结构,以"打陀螺"课程为例,以事件为载体,认知、情感为两面,观照课程运作过程的不同阶段,聚焦学生对于学习任务、学习活动、学习情境以及学习结果四类体验,尝试设计基于学习体验的过程性课程评价实践样式,从而实现对课程整体质量的考量.  相似文献   

20.
体验"在学生信息技术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体验",学生不仅能形成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而且能形成信息技术生存和生活能力。通过"情境""认知""运用"和"评价",可以深化学生学习体验,不断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