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品德与社会》课不同于语文课,它有自身的教学目的和特点。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带着新理念走进新课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打破旧课程的局限,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此,本人提出《品德与社会》课的情感教学,其宗旨是在上《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中,科学地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得到不同的感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陶冶学生的情操。人类的高级情感,主要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主要是对社会情感的…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社会》课不同于语文课,它有自身的教学目的和特点。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带着新理念走进新课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打破旧课程的局限,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此,本人提出《品德与社会》课的情感教学,其宗旨是在上《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中,科学地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得到不同的感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陶冶学生的情操。  相似文献   

3.
<正>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是根植于学生生活,同时服务于学生生活的体验式教学。本文通过课前生活体验、课中情景设置及角色扮演、课后延伸体验等方式,使得学生有了良好的道德认知和情感,形成了坚强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  相似文献   

4.
<正>一、案例背景1.教材分析《品德与社会》课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闻名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就以"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为单元主题,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感悟到中国文化的精髓,从而萌生出民族自豪感。引人入胜的京剧是第三课《我们的国粹》一课中的第一个小主题。2.学生分析小学五年级学生对京剧最多只能做到"耳熟"而不"能详",他们对京剧不了解,对京剧在世界上的影响,更难有深刻认识。京剧对他们而言是居庙堂之高的,与他们没有任何情感关联。从心理上来说,五年级学生已有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学习本课重要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5.
生活中习德     
严佩芳 《现代教学》2012,(Z2):105-106
《品德与社会》作为小学阶段专门开设的一门显性德育课程,对于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富有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起着奠基作用。下面以《品德与社会(科教版)》的《健康校园你我同行》一课为例,来分析如何在课堂中有效落实"绿色指标"品德行为指数。我在教学中充分聚焦学生的校园生活,创设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认识,丰富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让课程与生活连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习德,努力践行"生  相似文献   

6.
正《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是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活能力为宗旨的,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光靠《品德与社会》课教材中所罗列的知识及教师仅在课堂上的有限传授是远远不够的,最关键的是要使学生在教师的激发引导下,使学生产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走向社会的情感,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去观察、适应社会,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从而训练他们的社会观察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真正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明理—激情—导行是《品德与社会》课对孩子进行教育的主要环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巧妙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教  相似文献   

7.
教学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这节课的内容来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河北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民族团结一家亲》这一板块儿。本主题主要围绕着少数民族的节日展开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和纪念日以及这些节日和纪念日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秦桂琴 《小学生》2012,(12):90-90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一门全新的课程,课程的目标决定了本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点。也就是让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去,在参与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他们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这也正是《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对教师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有效的活动贯穿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施始终,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能动性,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道德品质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活动化教学,帮助学生不断提升道德知识,增强情感体验,提升道德觉悟,强化道德行为,完善健康的人格。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完成及达到这一目标,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点粗浅的认识。一、深刻领会课程内容,注重备课实效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也是教好《品德与社会》课的一个关键。教师在备课中必须花大力气深刻理解新课标,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领会每个主体活动的用意和其中蕴含的新理念,明确教学目的、要求和重难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就情境创设、交流对话、文化熏陶、资源整合等方面进行探讨如何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践行生活德育,深化学生情感体验,希望以此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达到体验感悟、牵引内化,强化践行的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2.
无论是过去小学的《品德》课,还是当今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在教学工作上都存在一些华而不实的教学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其原因甚多。历史的应试教育观念,教师的素质差异,安全稳定工作的压力等,都制约着这门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教学工作飘浮。如何才能使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不流于形式,不再成为人们认为的副科呢?几十年来,我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不断探索,始终体会到《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必须突出视实式,才能取得该科教学的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就情境创设、交流对话、文化熏陶、资源整合等方面进行探讨如何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践行生活德育,深化学生情感体验,希望以此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达到体验感悟、牵引内化,强化践行的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4.
<正>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视频、音频和图片等多种形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改变传统教学中单一的上课模式,使老师的讲课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小学开设《品德与社会》课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正好与《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目的不谋而合。多媒体教学在现代社会教学中运用广泛,这是因为其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在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中需不需要  相似文献   

15.
于秀明 《成才之路》2012,(18):68-68
《品德与生活》课侧重青少年的自主的探究性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品德与生活》课内容丰富,具有思想教育的优势与特点,是培养学生品德的重要依据。教师要强化《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受到教育;要创设课堂气氛,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多想、多说、多实践,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要设计评价方案,检测学生发展,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16.
正当前《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缺乏与生活的联系,对教材内容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德育教学效果不明显,特别是农村小学这种状况比较突出。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是社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及教师本身素质跟不上这门新课程的发展。那么,如何才能使当前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流于形式呢?一、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在学生  相似文献   

17.
孔凡春 《辅导员》2010,(6):58-58,52
无论是过去小学的《品德》课,还是当今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在教学工作上都存在一些华而不实的教学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其原因甚多。历史的应试教育观念,教师的素质差异,安全稳定工作的压力等,都制约着这门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教学工作飘浮。如何才能使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不流于形式,不再成为人们认为的“副科”呢?几十年来,我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不断探索,始终体会到《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必须突出“视”“实”“式”,才能取得该科教学的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社会》历史题材的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通过课前指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课堂教学中创设历史情境、与学生的课后成长有效链接三步骤,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学习,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一、现状分析《品德与社会》学科教材是以单元形式编排的。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在这个主题下安排三到四课。而课与课之间的联系是阶梯式上升的,也就是说无论是知识,还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于学生的要求都是循序渐进的。可是在一线的品德学科教学研讨中,笔者发现教师在备课、上课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交流、沟通、理解、启发、补充的过程,是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如何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通过教学来实现,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品的教学实效是关键。一、《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新策略《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要求使课堂变为学生参与的过程,学生思考的过程,学生完整生命的投入过程,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过程,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生机和生命力。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们就应当采取一些新的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