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清人王树枏的《畿辅方言》是清末民初一部记载河北古代方言的辞书,在汉语方言学史和词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王氏以声音通训诂,运用"因声求义"训诂原理进行字、词诠解的方法,在传统语言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训诂之旨,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经传往往假借。学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强为之解,则诘屈为病矣。”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所论声转、破假借的理论.历来为后人所称道,其以声音通训诂的实践集中体现于其作《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经义述闻》中。若将其中的某些结论验之于荆门郭店出土的楚简献资料,。其考据之缜密,论说之精确,不言自明。  相似文献   

3.
《文选笺证》(简称《笺证》)是清代一部有意于补正李善注的训诂学著作。其训诂之方法有三:一曰声音训诂法;二曰以形索义法;三曰比较考证法。总结《笺证》训诂之得失,可予现代注释学以正反两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对传统训诂方法的研究一般多注重“以形索义”、“因声求义”等训诂方法,而对“因求义”较少论及。其实,“因求义”是历代训诂家常用的一种重要训诂方法,它注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来区分与确定词义。段玉裁在《说解字注》中多次提到这种训诂方法,认为它在区别本义、引申义、假借义以及同义词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段注中有关“因求义”的大量语言事实与以《说》释义与《诗经》毛传为代表的训诂材料进行对比研究,可以看出“因求义”有其特定的理论依据和判别方法。  相似文献   

5.
《选笺证》(简称《笺证》)是清代一部有意于补正李善注的训诂学作。其训诂之方法有三:一曰声音训诂法;二曰以形索义法;三曰比较考证法。总结《笺证》训诂之得失。可予现代注释学以正反两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3、训诂 “训诂”不同于翻译,有专门含义,是解释古籍或者方言中词语的意义的。跟古音学有关的这里只谈“音训”(也叫做“声训”)。音训是取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词来解释某个词儿的意思。例如前例“且焉置土石?” “焉”在“影”纽“元”部,也就是“且王攻楚,将恶出兵”(《史记·春申君列传》)的“恶”,也就是“齐楚之事,又乌足道乎”(《汉书·司马相如列传》)的“乌”。、“恶”“乌”、同在“影”纽“鱼”部,如前所述,古音“鱼”、“元”二部通转,因为“元”跟“鱼”一样,主要元  相似文献   

7.
训诂学简介     
训诂学,即解释古书中字句之学。学习训诂学书,对阅读古书中之字句,了解古书字词之意义,关涉非浅,实为嚆矢津梁也。训诂,或称诂训,或称训故,均可。训诂:解释古书中字、词、句之意义也。《尔雅·序》疏云:“《尔雅》者,所以通训诂之指归也。诂,古也,通古今之言,使人知也;训,道也,道万物之貌,以告人也;指归,谓指意归乡也。”黄侃先生《训诂述略》云“训诂者,  相似文献   

8.
徽派朴学     
《黄山学院学报》2006,8(4):95-95
朴学又称考据学,针对理学的空疏而言。朴学主张学问重史实依据,解经由文字人手,以音韵通训诂,以训诂通义理。徽州学者历来注重考证,宋代休宁程大昌著《禹贡论》、《考古编》,引证各家成说,辨析疑难讹误,给后人以很大启发。明末清初,歙人黄生由训诂入手治学,撰《字诂》,钻研文字  相似文献   

9.
训诂学是语言文字学的一个部门。关于“训诂”这个术语,前人有各式各样的解释,但集中到一点,就是“用语言解释语言”,即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讲解古书中难懂的词语的意义。清代学者戴震在《古经解钩沉序》中说:“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未有能外小学文字者也。由文字以通乎语言,由语言以通乎古圣贤之心志,譬之适堂坛之必循阶而不可以躐矣。”戴震的阐述以及所运用的比喻,深刻地说明了训诂对于理解古文思想内容的重要作用。古代训诂著作,积累了丰富的训诂经验,形成了一些训诂原则和方法。这些原则和方法,对于文言文教学工作,尤其是词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拟就训诂原则及其运用问题谈点看法。 语言的社会性原则,是训诂原则之一。语言是社会的交际工具,具有约定俗成的性质,这就是语言的社会性。根据语言社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为古代作品的词语作注释时,应注意词语的客观性与普遍性。词语的客观性与普遍性,是语言社会性的具体表现。解词切忌脱离词义的社会性去主观臆断,必须注意词义的客观性与普遍性。清代王引之在《经传释词序》中指出:“揆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这是说,对于词义的解释,如果只能在此处讲得通,而在别处再也找不到同样的意义,这种解释是不符合语言的  相似文献   

10.
徐复先生兼综章、黄。克绍师裘,完成了“经验训诂学”向“理论训诂学”的转化,成为章、黄之后的一代训诂学大师。其训诂学说包括七个方面:全凭语言事实材料得出结论,以声音阐明训诂,以上古音通训诂,借文法求训诂,视校勘为训诂的首要环节,发展并运用王国雏的二重证据法,从训诂学向词汇学过渡。  相似文献   

11.
古代汉语中有类词是比较特殊的,它所属的每个词都是一个单音词,即一个汉字,而且均具有两种相反对的意义。对于这种现象,古代的训诂家们早有解释。如晋代郭璞在《尔雅·释诂》“徂、在,存也”条下注云: 以徂为存,犹以乱为治,以曩为曏,以故为今①,此皆训诂义有反覄旁通,美恶不嫌同名。这段著名的论述阐明了这样一个道理:由于训诂上往往几个意义交相潛通,两种相  相似文献   

12.
近读章太炎先生的《小学答问》,颇有所得.章氏在《国故论衡·小学略说》中说到“作《文始》以明语原,次《小学答问》以见本字,述《新方言》以一萌俗”,可见这部书为其重要著述之一.章氏既重视因声求义——以声音为训诂,也重视本字本义——以文字为训诂;既对古音学有极深的造诣,也对《说文解字》有精细的研究,给人的启示甚多.故而作下这篇札记,与诸君共赏;其说有不当者,也不违言.  相似文献   

13.
郭君重(晋稀)先生《诗经蠡测》一书,为《诗经》的研究发凡起例,举纲张目,通声韵,审词气,辨文字,定章句,说组诗,明训诂,求精义,解决了年代背景、篇旨句意、语例章法、名物训诂等许多具体问题,为《诗经》达诂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近人黄侃述说:“只以其观念相同,可以相训,而非完全之训诂也。完全之训诂必义与声相应。而古书说解不能完全为声训者,或从其便,或不知得声之由来耳。若《说文》义训只居十分之一二,而声训则居十分之七八。……惟声训乃真正之训诂”。又说:“《说文》列字九干,以声训者十居七八,而义训不过二三,故文字之训诂必以声音为纲须,然则声训乃训诂之真源也。”(《文字声韵训诂笔记》) 笔者以为黄氏之说是有问题的,一是不审声训产生根源;二是,依据《说文》声训之多作为根据,不察《说文》声训的谬误;三是,本末到置,把声训和义训讲混了。为确正声调不妥,愿借此文,陈述鄙见,以求教同人。  相似文献   

15.
训诂,古今学者对它有多种解释。我最欣赏的是黄典诚在《训话学概论》中说的:“按通俗的说法,我看就管它叫古代汉语解释法。” 这种“古代汉语解释法”,是我国传统学术中一个很重要的学科,于研读古籍和探讨语言有巨大的作用;同时,它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学科,在先秦时期儒家经典《论语》和《孟子》中就涉及到了训诂的不少问题。 本文拟就《论语》和《孟子》中训诂的方法问题,分类举例略加说明,诚盼方家指正。 ‘  相似文献   

16.
当今介绍训诂学的一些著作,在解释“训诂”这一名称的由来和意义时,往往把它和《毛诗故训传》书名中的“故训”二字完全等同起来.因为“故”与“诂”古字通用,汉人著述中“训诂”一语多作“训故”,而《毛诗故训传》书名的“故训传”三字又或作“诂训传”,于是便把“训诂”或“训故”看成是“故训”或“诂训”的同义倒文,认为二者是一回事;又因为《尔雅》篇名有《释诂》、《释训》,孔颖达曾解释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然则‘诂训’者,通  相似文献   

17.
《论衡》训诂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主要体现为:《论衡》正文训诂资料的训诂目的与随文作注式训诂不同;《论衡》正文训诂是为阐明作者的观点或批驳他人的观点服务的,词语训释系列集中体现了这一目的;《论衡》中的训诂不包括校勘文字、指明用字现象等内容,对俗语词及一般词语的解释所占比例最高,这不同于一般随文注释的训诂书;训诂方法以又训为主,很少用声训,不用形训,是由其训诂目的决定的;训诂术语数量多,一般名异实异,也存在名异实同的现象,训诂体式不拘一格,这是其训诂术语、训诂体式上的特点;《论衡》经行将意义相近、相关、相反、相对的词语对举,构成训释系列,体现了王充的系统观。  相似文献   

18.
词气、训诂与音韵——《经传释词》的得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气、训诂与音韵三者关系至为密切,在解读古籍、尤其是解读先秦古籍中的语词时,尤当注意。以王引之《经传释词》为例,评述该书在运用词气、训诂及音韵来解释语词时的得与失。凡其所得,皆在于作者能通词气、明音韵、达训诂,三者统而观之、交互为用,故释词解语,所到冰释;凡其所失,即在于作者不能将三者统筹兼顾而以主观为之,故往往扞格难通。  相似文献   

19.
朱熹注《四书》,既不象汉唐诸儒那样信古无疑,遵修旧文而鲜有创新,也不象一般宋儒那样蔑古轻经,空衍义理而学无根底,而是既继承传统训诂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又融合了时代的精神,从而形成了他那独具风格的训诂学。长期以来,朱子的义理之学一直被看成是与传统训诂学无关的东西而遭到诋訾。实际上朱子的义理学是训诂学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是训诂学深入向前发展的结果,朱子训诂名物或阐发义理皆有所本,不蹈空言,不加妄测;他以注疏治训诂,以训诂通义理,同时又能以义理明训诂,训诂义理两不废。  相似文献   

20.
传统训诂学以解释词义为首任,训诂方法多种多样,《春秋公羊传》正文训诂主要采用了据境索义和因声求义两种方法。据此认为,传统训诂学在先秦已经萌芽,在《春秋公羊传》时期已经基本成熟。穷尽性地整理与研究古籍中的训诂资料对于新时期训诂学的建设必将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