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生命科学进入了数据爆发的新时代,传统生命科学研究范式难以在日益增长的生物大数据中揭示生命复杂系统的本质规律。随着人工智能(AI)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持续取得颠覆性突破,AI驱动的生命科学研究新范式呼之欲出。文章通过深入剖析AI驱动的生命科学研究的典型范例,提出了生命科学研究新范式的内涵和关键要素,阐述并讨论了新范式下的生命科学研究前沿和我国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史小红 《内江科技》2011,32(5):28-28
本文从生命科学研究的基本特征出发,分析了生命现象中的一些混沌与有序的问题,得出了多学科交叉将推动生命科学进步,论证了熵是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3.
马琳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27(1):118-121,128,127
1科学背景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生命科学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探究基因组所蕴含的生物学意义,阐明基因产物——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已成为当今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与前沿。全球生命科学研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于1999年7月3日正式成立,它是在上海地区中国科学院八个生命科学研究所(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生理研究所、上海脑研究所、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上海昆虫研究所、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两个研究中心(上海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国家基因研究中心)的基础上组建而成,是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之一。主要研究方向根据生命科学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各所生命科学研究的现有基础和优势,初步确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  相似文献   

5.
我国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伦理与法律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龚旭 《中国科学基金》2002,16(4):231-234
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引发的伦理和法律问题正日益受到全世界的普遍关 注与重视。如何在国际社会公认的准则框架下,深入探讨我国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伦理和法律 问题,以促进我国生命科学健康发展,并使科学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根本福祉,是生命科学家 、社会科学家、人文学者共同关心的问题。根据最近举行的以“我国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伦理 问题”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本文对主要报告与发言、共识与建议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生命科学发展日新月异,伴随着大量实验技术的更新,生物大数据逐渐产生并在生命科学研究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首先,生物大数据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包括基因组数据、表观基因组数据、蛋白质组数据等多种类型。这些数据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更全面的信息,有助于揭示生命现象背后的规律。其次,数据驱动的生命科学新发展和应用涵盖了基因编辑、精准医疗、药物研发等诸多领域,为人类健康和生命质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然而,生命科学研究大数据时代也面临着包括数据存储、数据共享、隐私保护等多方面的问题,以及如何将海量数据转化为可靠的科学发现等挑战。文章简要概括了生物数据推动生命科学的发展规律,梳理了生物大数据组成、特点及来源,阐述并讨论了数据驱动的生命科学研究新范式下的共性问题和我国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探索生命科学,当然也需要实验,但大多数关于生命科学研究的实验是需要较长周期的,在课堂上难以马上完成或看到实验结果,所以要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8.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载体和功能执行者,蛋白质科学研究已成为生命科学的核心领域。本文从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的角度分析了发展蛋白质科学的必要性,并针对我国蛋白质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蛋白质科学研究基地、队伍建设以及蛋白质科学研究计划的部署和实施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生命科学研究的迅速发展将为人类社会和生活带来越来越深刻的影响,科学技术双刃剑的两面性在当今部分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也变得越来越明显,这在客观上要求科学家、研究机构以及政府监管部门在相关的研究活动中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两篇研究人畜共患病致死性H5N1禽流感病毒的论文引起美国科学界、政府监管部门以及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和深入讨论,并最终寻找到折衷的解决方案,这促使人们更加关注生命科学研究中如何建立安全有效的审查、监管和协调机制。通过这一典型案例,分析了美国国家生物安全科学顾问委员会等机构对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监管审查和控制协调机制,探讨其对我国生命科学等相关学科中双途研究协调管理机制建设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生命科学的发展可大致划分为描述生命、认识生命、改造生命、 创造生命、把握生命5个阶段。在生命科学研究的4个层次,即群体水平、个体水平、细胞\\r 水平、分子水平上,研究蛋白质间形成的多聚体及其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对阐明生命的奥秘 具有重要意义。简要说明了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信息流问题,以及基因组计划实施以来研究 生命起源与进化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受体媒介的信号传导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受体媒介的细胞信号传导一直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对它的研究已经深入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成为理解各种错综复杂的生命现象所必不可少的武器和联结生命科学各领域各层次的桥梁。细胞信号传导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研究成果已对现代生命科学的各个学科领域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现代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之一。受体媒介的细胞信号传导在现代生命科学中,特别在农业、环境、医药科学中的广泛应用,不仅直接造福于人类,而且也创造了极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方法和技术被视为揭开生命奥秘的窗户和突破口,许多重大的科学研究成果,都源于生物技术的不断创新。科研工作者从未停止对生物技术的关注和探索,取得突破和创新更是他们不断追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学院60年来的生命科学研究历经了创建时期的艰辛、文革徘徊时期的坎坷、改革开放时期的振兴与知识创新时期的跨越,通过几代科技工作者的不懈追求,为我国生命科学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文章系统例举了各个时期的研究进展和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4.
正2016年9月28日下午,中源协和细胞基因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源协和")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共同设立的"中源协和生命医学奖"正式启动。该奖项旨在奖励在生命医学领域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的国内外杰出科学家和有潜力的创新人才,推动我国生命医学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促进生命科学创新成果推广应用、实现高新技术的产业化。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丁仲礼院士在致辞中说:"中源协和生命医学奖的设立体现了民营企业家的情怀。"  相似文献   

15.
从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就进行了空间生命科学研究,尤其是发射神舟号系列飞船后,在飞船上搭载了通用生物学培养箱、蛋白质结晶装置、动植物细胞融合装置等进行空间生命科学实验的设备,更是利用一切可能条件,进行了大量的空间生物医学实验。1999年发射的神舟1号,开启系统  相似文献   

16.
正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方法和技术被视为揭开生命奥秘的窗户和突破口,许多重大的科学研究成果,都源于生物技术的不断创新。科研工作者从未停止对生物技术的关注和探索,取得突破和创新更是他们不断追寻的目标。2013年8月8日,生物技术领域顶级学术期刊Nature Biotechnology正式发表了上海市调控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华东师范大学生科院生命医学研究所刘明耀、李大力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国际上率先建立了基于CRISPR-Cas系统构建基因敲除大鼠和小鼠  相似文献   

17.
生命是怎样形成的?人类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在试图破解这一谜题。但是,从对生命的懵懂无知到建立起精细齐全的生物学知识体系,从单细胞生命体的研究到干细胞技术的问世,从植物的光合作用研究到转基因生物工程研究……生物学在取得进步的同时,每解决一个问题都伴随着更多谜题的出现。科学探索永无止尽,而这也正是生命科学研究的魅力所在。正因如此,它吸引着无数科学家探索的脚步。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广林副教授就是其中一员。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学体制将传统医学与生命科学联系在一起,但是中国传统医学和生命科学在与生命相关的理念、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差别。本文主要分析中国传统医学与生命科学之间的联系,并对人体外气进行试验研究证明"气"的客观存在性,从而探索中国传统医学的"生命观"和生命科学之间联系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19.
2004年全球华人生物科学家大会于7月14—23日在北京举行。大会由美洲华人生物科学家学会、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北京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共同主办。本次大会的主题是“科学——为了更美好的生活”。会议涉及广泛的生命科学领域,目的是吸引海外华人生命科学家、企业家和留学人员以多种方式为国服务,促进海内外华人生命科学家和企业家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高我国生命科学研究的地位。包括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海内外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2000余人参加开幕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  相似文献   

20.
四种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和功能表达构建厂生命体。生命科学工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这一认识发展到了今天,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科学体系。其中,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方面的技术成果已经在许多事关国计民生的领域广泛应用。这种科学研究的价值体现不仅再次印证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推动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