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32个火星日。即9月7日到8日拍摄的“好奇”号火星车机械臂末端的转动架的近照,位于前面和中间的是0(粒子与X射线分光仪。这张照片是用“好奇”号上的桅杆相机成像系统拍摄的,它显示的是这辆火星车背后的土壤。  相似文献   

2.
材料、工件的残余应力及其分布特征是影响其物理化学性能的重要因素.目前,虽然 X 射线应力仪已经得到商业化普及,但其只可测定材料表层约 10 微米深度范围内的应力,无法完成内部应力的无损测定.中子衍射和高能同步辐射装置可用于材料内部应力测试,但该类仪器都是以反应堆、散裂中子源或同步辐射光源等大型装置为基础,这些装置设备庞大、造价昂贵,无法市场化推广.  相似文献   

3.
<正>救死扶伤是医学最崇高的追求。光学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医疗技术的水平,并成为了造福人类的"医之光"。X射线——隐秘病情的"侦察兵"X射线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穿透性射线",即能够穿透普通光线所不能穿透的一些材料。X射线的发现者伦琴曾用该射线为他的夫人拍摄了一张手的照片,手的骨骼结构清晰可见。这张特殊的照片引起了学术界的轰动,也为伦琴带来了崇高的荣誉——190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X射线是一种肉眼看不见的、频率比紫外线更高的电磁波。它不但具有很高的穿透本领,  相似文献   

4.
根据日本“日之出”卫星上的X射线望远镜和光学望远镜拍摄的照片,美国科学家对太阳磁场和太阳风的起源有了新发现。他人认为,在太阳风从太阳射向太空的过程中,磁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技信息》2011,(22):12-12
记者在广东东莞举行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奠基仪式上获悉,作为我国迄今为止最大的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建成后将大大提升我国材料、生命、纳米等学科前沿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水平.缩短我国与世界前沿的差距。  相似文献   

6.
田野 《金秋科苑》2008,(1):96-96
在伦琴发现X射线之前,医生只能从病人体表的迹象来看病。但即使是X射线检查,也只能通过它间接“捕风捉影”。 自从上世纪50年代有了内镜检查后,医生能对整个内脏进行完全彻底的检查,让他们从此“眼见为实”,一扫过去的检查“死角”。  相似文献   

7.
《科技新时代》2007,(8):39-39
在提到“超级X射线图像”这个短语的时候,估计很多人都会认为这只不过是一种更清晰的X射线片子而已。但实际上,由美国布朗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来的这种系统综合运用了计算机X射线断层摄影术(CT)、X射线视频和电脑软件,能为医生和研究人员提供运动状态的骨骼的三维图像。[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知识窗》2008,(9):54-54
“隔墙看物”听起来似乎有些像神话,以色列的研究人员却让反恐士兵拥有这样的本领。以色列新开发的隔墙视物系统可使反恐士兵不必亲自深入“虎穴”,隔墙就可观测到建筑物内恐怖分子的一举一动。隔墙视物系统主要包括便携式X射线雷达观测仪和X射线成像仪。观测仪能发射出X射线,透过厚重的墙壁,观察到建筑物内部恐怖分子的活动情况,  相似文献   

9.
日前 ,神奇的“中国模拟人”在成都研制成功 ,并参加了在深圳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高新成果交易会 ,获得专家一致好评。在实验室里 ,被誉为“中国模拟人之父”的四川大学林大全教授打开日光灯 ,墙角赫然立着一具“男人躯干”,其“皮肤”和“肌肉”都是由高分子材料制成的。这具“模拟人”五脏俱全。从X光片上看 ,可清楚地看见“他”的“骨骼”、“器官”,与医院里所拍摄的真人 X光片效果一模一样。林教授介绍说 ,“他”的全身装有 10 0 0多个传感器 ,能将实验所需的各种数据传给计算机。据介绍 ,“模拟人”的使用使人类找到了自己的替身。在…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强光光学开放实验室徐至展院士领导的课题组和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共同承担的国际前沿领域项目——“飞秒超快光子技术及其在信息技术和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经过两年艰苦努力,获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的进展。 科学家们在水窗波段的软X射线全息成像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在合肥第二代同步辐射源弯曲磁铁上成功地拍摄到具有亚微米分辨率的X射线全息图,并获得横向分辨率达0.2微米的高质量重现象;此外,还研制成飞秒近红外波段具有自定位功能的光纤共焦扫描三维成像系统,并成功地应用于信息、材料与生物医学等科学技术领域,使我国在这一研究领域已跻身于国际前沿水平。  相似文献   

11.
在1895年,伦琴发现了“X 射线”(又叫伦琴射线,图1)。那个时候,X 射线的基本性质还是不太清楚的许多科学家受到这个发现底影响,都来研究 X 射线的性质。  相似文献   

12.
将印有文字和图像的纸片盖在一块透明的玻璃上,然后用短波紫外线、X射线、γ射线进行高能电磁辐射,玻璃就能自动“默记”这些文字、图像。当受到日光等长波光源照射后,在暗背景中保存的这种玻璃,就能把文字、图像再现出来。这种神奇的玻璃是以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苏锵院士和李成宇博士为首的科研小组研制成功的。它是由一种新型红色长余辉发光材料在玻璃上经特殊工艺处理做成的,并且,科研小组还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它的存储记忆功能。  相似文献   

13.
《科技风》2021,(21)
X射线衍射在材料分析、结构分析、晶体学研究、生物医学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给出基于X射线衍射实验的更多思考。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6):26-I0019
这张照片展示的是一个距离地球约6000万光年的遥远星系图像。由美国宇航局钱德拉X射线空间望远镜获得的X射线数据,以及欧洲南方天文台甚大望远镜拍摄的该星系可见光数据合成而来。图像中可以察觉出这个星系与一个邻近矮星系之间发生过一次撞击事件的线索。  相似文献   

15.
《金秋科苑》2012,(17):7-7
美国航天局近日宣布,新型高能X射线太空望远镜——“核分光望远镜阵列”计划于美吲东部时间13日发射升空,它将被用于观测黑洞、超高密度中子星和超新星残骸等。  相似文献   

16.
利用软磁材料磁性测量装置及X射线衍射仪等对不同成分和热处理状态的0Cr13Ni4Mo材料的磁性能及力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成分的材料在降低回火温度的情况下磁性能提高。同时降低材料的碳含量及镍当量有利于磁性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T射线原意是兆兆赫兹射线,就是频率次数“每秒10”计的电磁渡。因其第一T字母为T,故名之T射线。据纽约州的科研人员报告,它能够产生比X射线更清晰的图像,将来有可能替代X射线,恒是目前使用它的技术尚不成熟。  相似文献   

18.
超过一个世纪以来,行星状星云都被认为是天体物理学家的最佳“实验室”,但这却是一片未知的领域,至今科学家仍不能理解其复杂的形态。而据英国《每日邮报》在线版日前消息称,钱德拉X射线太空望远镜拍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濒死恒星X射线图像,而作为其垂死挣扎时抛出的尘埃和气体壳,行星状星云的细节因此暴露无疑。这是迄今为止展开的最详尽全面的X射线研究得到的结果,也是科研人员首次利用X射线进行行星状星云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邓窕玲 《今日科苑》2011,(22):80-82
中国迄今最大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已在东莞动工建设。该项目建成后,CSNS将成为发展中国家拥有的第一座散裂中子源,也将跻身世界第四大脉冲散裂中子源,从而大幅提升中国材料、生命、纳米等学科前沿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的水平,缩短中  相似文献   

20.
一、科学界的“皇帝新衣”——N射线闹剧继伦琴发现X射线后,1903年,法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布朗洛宣布他发现了N射线。法国科学院公布了这一“惊人发现”之后,兴起了一股研究N射线热潮,仅法国科学院院刊在1904年上半年就发表了54篇有关N射线的论文,这些论文煞有介事地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