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汤用彤先生(1893-1964)是享誉国际的佛学家、哲学史家和教育家,也是现代中国学术史上少数几位学贯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大师级思想家代表之一.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代宗师,汤用彤的一生是20世纪中国学术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缩影.他是中国学术史上以现代学术研究方法,对中、西、印三大文化系统进行比较和会通的第一人,开辟了哲学、宗教学中多项新的学科领域.  相似文献   

2.
冯友兰(1895-1990)先生在1988年初开始写作《中国哲学史新编》的第7册,1990年去世前5个月,以95岁高龄完成。这是他最后的著作,后来叫《中国现代哲学史》。在这最后的著作里,他对毛泽东思想做出了独立的认识和分析。谨摘录介绍点滴如下:  相似文献   

3.
重归古典     
中国哲学史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孔子走下圣坛,重归诸子,意义非常大。别的不谈,光对恢复传统文化的真实面貌,就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因为,没有这一步,就没有中国哲学史,更没有中国思想史或中国学术史。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史学科无论在通史、断代史,还是在专题研究、人物评传方面,均取得了有目共睹的突破性进展。然而还缺少从哲学高度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发展演变进行系统、全面地理论总结的专著。有感于此,当代著名的教育史学家张瑞璠教授,率领他的七位博士弟子对这一前沿课题进行了开拓性的探索研究,终于完成了一百五十万宇的学术巨著《中国教育哲学史》(四卷本,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出版)。 《中国教育哲学史》最大的特色是写出了中国教风学风和中国气派,避免套用西方教育哲学的概念范畴。这是因为中国文化和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5.
张丽鹏 《兰台世界》2012,(25):80-81
中国第一位哲学家是老子,被称为"哲学之父",他著的《道德经》被尊为"万经之王",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建立了相当完整的哲学体系,处于主干地位。他的思想学说,对我国哲学的发展曾产生了重大影响。他曾长期在东周都城生活,和洛邑(今洛阳)结下了不解之缘。一、老子生平概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也称老聃。诞生于公元前571年,即道元元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司马迁在《史记.老子列传》里称:  相似文献   

6.
汤用彤(1893—1964),字锡予,祖籍湖北黄梅,生于甘肃渭源。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史家、佛学史家。早年留学美国,与陈寅恪、吴宓并称为 “哈佛三杰”。历任东南大学、南开大学、中央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解放后,任北大校务委员会主席、北大副校长。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用彤先生通今博古,学贯中西,对于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欧美文化都有相当高的造诣,其研究成果涉及哲学、文学、美学、宗教诸多领域,尤以史学见长。用彤先生“幼承庭训,早览乙部”,早年就对史学发生了浓厚兴趣。他抱定 …  相似文献   

7.
郭显炜 《出版参考》2007,(7S):26-26
每个人都听过“哲学史”,面对哲学史,想必内心都是五味杂陈。有人觉得,这是吃饱没事干才值得关心的;也有人觉得,这不是普通人可以轻易碰触的。有人认为,这是每个人都必须初步了解的;也有人认为,这是哲学科班生才需要研读的。甚至有人可能会认为,不管看得懂看不懂,也不管读得完读不完,唯有读过哲学史,人生才算是完整,才能称得上是高贵一族。  相似文献   

8.
"贞元六书"冯友兰著,三联书店,2007年小引:书名的寓意20世纪的中国哲学与冯友兰的名字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不仅完成了三套完整的中国哲学史著作,而且还创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新理学。他所完成的三套中国哲学史著作是《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及《中国哲学史新编》;他的新理学体系则由六本独立的著作构成,分别是《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  相似文献   

9.
《中华大典·哲学典》(以下简称《哲学典》)包括:《儒家分典》(共七册),《诸子百家分典》(共三册),《佛道诸教分典》(共六册),计3200万字。《哲学典》,是《中华大典》24个典中第一个完全出齐的典,是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0.
在日本确立“中国哲学史的近代科学研究法”,并被称为上世纪日本研究中国哲学最有成就的汉学家宇野哲人(1875-1974)。100年前曾途经天津并留下游记。用今天的眼光来审视,这些字仍不失其价值,尤真是他当时记录的一些细节和观感,很是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1.
<正>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县人。是我国20世纪极具影响力的哲学家和教育家,著有《中国哲学史》、"贞元六书"、《中国哲学史新编》等重要著作。在中西文化观上,不同的阶段冯友兰曾有过不同的见解,但随着学术的发展及认识的加深,他最终认为,唯有通过中西文化的合作,才能使中国文化追赶上时代的脚步,走向现代之路。  相似文献   

12.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管理哲学,就是对一般管理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总称,是管理学与哲学的结合和交叉。所谓中国管理哲学,就是中国传统智慧与西方科学精神融会贯通,集科学、文化、艺术三位于一体,用中国传统管理文化性来统帅西方管理制度和工具,所形成的行之有效、生生不息的管理哲学。立足中国传统文化,激活中国管理代码,让中国文化中的哲学思辨发挥其应有价值是哲学管理突出的特征。现代管理,从思想上来说应是哲学的,从理论上来说应是科学的,从操作上来说应是艺术的,她既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也是文化与哲学的融合,管理者既需要有领导力,更需要具备管理智慧、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3.
友言在先     
“把握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政协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联组会上着重强调了学术研究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的辩证关系。学术研究的历史性,即以历史眼光把握学术发展的源流与脉络,以求对中国学术历史进程予以深入关注和深切解读;学术研究的时代性,即以发展眼光把握学术发展的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以求深刻反映时代历史巨变、描绘时代精神图谱。历史性与时代性相辅相成,共同助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4.
郭文奇 《出版广角》2016,(17):92-94
法国学者吕克·费希等著写的《最美的哲学史》,是一部以崭新的观点来回答“哲学是什么”的书籍,也是一本从独特的方式来探讨“为什么要学哲学”的著作。它既让人们领悟历史上的西方哲学思想,又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引导人们探寻哲学的终极目标和人生真谛。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如何打造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在百舸争游、百家争鸣的现代文明体系中,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和科技等硬实力,而且取决于思想文化资源的拥有及其表达能力等软实力,其中思想文化的话语权已被广泛视为攸关文明和文化生存发展命运的核心问题。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及其在现代世界文明对话中的表达能力,将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中华文化在高度竞争的现代世界中的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真正的哲学问题一定是在哲学史中言说。不存在离开哲学史的纯粹“原创”。康德要接着休谟说、黑格尔要接着康德说、海德格尔要接着黑格尔说……而所有这些哲学家都要接着柏拉图说。可见,哲学史就是不同时代的哲学家针对同一个问题所展开的对话。如果说《哲学通论》(以下简称《通论》)在当代中国哲学界具有重大的影响,在我看来原因并不只在于它批判了教科书哲学,其深层次的根源在于:它在哲学史的意义上完成了一次对话。这样的对话一定是围绕着“哲学基本问题”展开的(这恰好构成了《通论》中的哲学基础理论)。而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德国古典哲学是不可跨越的。因此,《通论》正是在对全部德国古典哲学的尊重基础上的一次哲学史对话。这可能是《通论》的最浓重的力量所在。  相似文献   

17.
百年前哲学门的创立开启了中国思想界的一片新天地。从那开始,哲学的理性、自由和批判精神真正与中国发生关联"我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矛盾冲突的时代。"冯友兰曾在《三松堂文集》的序言里写道。"我们的大背景一直没有变过,就是中西文化的冲突和纠结。"如今,北大哲学系系主任王博赞成冯友兰的说法,他对《中  相似文献   

18.
<正>热点一:中国特色图情档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建设入选理由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国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是搜集、整理图书和文献,传播、交流信息和知识,保护、传承文化和记忆的学科,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中国的图情档学研究,挖掘历史、把握当代、面向未来,立足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体现中国特色,产生了影响深远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19.
朱农 《出版史料》2005,(4):75-75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一书,1919年2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到1930年共印行了十五版。1929年收入“万有文库”出版时,经作者提议,书名改为《中国古代哲学史》。1958年台湾商务印书馆重印此书时,作者为此写的《〈中国古代哲学史〉台北版自记》中说:“我的意思是要让这本《中国古代哲学史》单独流行,将来我写完了‘中古思想史’和‘近世思想史’之后,我可以用我中年以后的见解来重写一部‘中国古代思想史’,我不预备修改这本《中国古代哲学史》了。”  相似文献   

20.
哲学缘于怀疑,也缘于对话,它是书斋中的沉思冥想,也是社会生活的经验体悟。柏拉图与苏格拉底的对话,孔子与弟子的问答,都是哲学史上的经典画面。基于这样的背景,陈先达《散步·路上--我与学生聊哲学》一书的意义可谓不言自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