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诺 《学周刊C版》2019,(17):173-173
元人王实甫的《西厢记》和西方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堪称中西戏剧史上两大爱情名剧,二者皆以青年男女的爱情为主题,歌颂了与封建势力相抗衡,争取自由爱情婚姻的精神,并且还同样塑造了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心腹仆人"这一形象。文章通过《西厢记》中红娘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乳媪的比较,展现中西戏剧中配角在身份地位、性格发展、思想观念方面的相同点,以及在守护主人爱情的态度、主仆关系、推动主人恋情的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进而揭示这一形象在戏剧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中西戏剧都有大量的爱情剧,“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是中西民族的共同心理,也是中西戏剧的一个永恒母题。荷马史诗是西方文学的源头,《奥德赛》就写了奥德修与潘奈洛佩夫妻二人的团圆。所谓“迎合观众的心理”(《诗学》语),不就是“迎合”民族心理么?亚里斯多德想贬低《奥德赛》的“双重结构”,却无意中道出了《奥德赛》的另一种价值,这是亚氏始料不及的。荷马既是第一个伟大的史诗诗人,又是第一个伟大的戏剧诗人,这是亚氏说过的。《奥德赛》就是西方文学“大团圆”的第一部作品,从戏剧角度说,也是这样。 西方的爱情剧不乏“大团圆”的佳作。莎士比亚大量爱情剧的结局是大团圆的。《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的一个特点,就都是两对以上情人的大团圆,可称之为集体团圆的喜剧。在莎氏描写爱情的剧本中,欢乐的喜剧大大超过死亡的悲剧,这是不可不加注意的。17世纪法国高乃依的名剧《熙德》违反古典主义原则让一对冤家大团圆。莫里哀的名剧《伪君子》、《悭吝人》中的对对情人全是大团圆。18世纪博马舍的名剧《费加罗的婚姻》中的费加罗与苏珊在人间成为眷属,19世纪歌德的名剧《浮士德》中的男女主角在天上团圆。举个极端的例子,就是擅写爱情悲剧  相似文献   

3.
《第十二夜》:奥丽维娅 对薇奥拉一见钟情的心理解读 在莎士比亚的著名喜剧《第十二夜》第一幕中,生动地描写了奥丽维娅对薇奥拉一见钟情的恋爱故事。文学作品里描写男女青年一见钟情的爱情故事,恐怕已成司空见惯的题材了,但莎士比亚笔下的这个故事,却写得声情并茂,神采飞扬,具有很大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鲁娉  何俊 《考试周刊》2007,(48):95-96
王实甫的《西厢记》和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都是文学史上不朽的名作。两部戏剧分别塑造了一个光彩照人的丫鬟(侍女)形象:红娘和玛利亚。他们虽然社会地位低于主人但是才智却更胜一筹。但是由于剧本结构以及作者写作意图的不同,两个人物除了相似点以外更多的是不同之处,本文将比较分析这两个人物的相似点及不同点。  相似文献   

5.
孟称舜的传奇《娇红记》是晚明继汤显祖《牡丹亭》之后的又一部爱情戏曲杰作。作为一部叙事曲折、凄关感人的剧作,它通过奇特的矛盾设置造成了令人震撼的悲剧气势。同时作者采用巧妙的叙事结构使全文针线紧密、血脉贯通,并且注重戏剧场面的冷热调剂,形成张弛有度的戏剧效果,又通过独特的时空设置抒写了一曲新的爱情之歌。  相似文献   

6.
修饰语与中心词的关系,除常见的“一对一”即一个中心词带一个修饰语之外,还有“一对二”即两个中心词共一个修饰语,如“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这后一种我们借用代数式a(x+y)来表示。另外还有一种是ax+y型,即一个带修饰语的中心词与另一个不带修饰语的词组成联合词组。如下例中带点的部分: ①昨天,我看了两场电影:英语原版的《第十二夜》和《早春二月》。这种ax+y型在形式上与a(x+y)型完全一样,但象例①,一望而知“英语原版”只修饰《第十二夜》,而不能修饰《早春二月》,因此不会产生误解。而当修饰语a既可修饰中心词x,又可修饰中心词y时,ax+y型与a(x+y)型就会混淆,使句子产生歧义。报刊上常有这样的句子。如: ②中国青年男女篮球队今天在第八届亚洲青年篮球锦标赛决赛阶段的比赛中,双双告捷,分别  相似文献   

7.
书报之窗     
《电影艺术》八○年第六期刊登了题为《对于爱情题材影片创作的看法》的文章。作者走访了团中央、《中国青年报》社和《中国青年》杂志社,请这些单位负责青年宣传教育、文化生活等方面工作的同志,谈了对于爱情题材影片创作的看法。他们指出,爱情是一门学问,也是青年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几年来,我国拍摄出一批表现青年爱情生活的影片,大部分是受到青年们的喜爱和欢迎的。为了进一步提高爱情题材影片的质量,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戏剧中,《西厢记》、《倩女离魂》和《牡丹亭》均以爱情为主题,并表达了中国古代女性的主体意识。在这三部戏中,《倩女离魂》无论在思想、戏剧冲突、还是戏剧手段上,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三部戏体现了中国戏剧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文学史上,明清小说与戏剧,就其创作方法而言,大致可分两大流派,即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如果说《牡丹亭》的巨大成就,在于生动地表现了青年男女的“至情”,可以超越生死的界限,是一部伟大的浪漫主义的爱情悲喜剧;那末《娇红记》的主旋律,则是深刻地描写了青年男女的“怨情”,激起人们的悲愤,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爱情悲剧。陈洪绶在评点《娇红记》中指出:“泪山血海,到此滴滴归源,昔人谓诗人善怨,此书真古今  相似文献   

10.
《阴谋与爱情》是席勒青年时期的第三个剧本.这是一部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的戏剧.也可以说是一部平民的悲剧.它反映了十八世纪德国的阶级矛盾,明确地指出封建统治阶级各方面腐朽堕落和平民阶级的道德与尊严.全剧正面地写出平民阶级的生活思想,充满了对公侯专制的憎恨.这个戏不仅写出了两个不同阶级的青年裴迪南与路易斯的爱情,而且通过他们的命运深刻揭示了两个阶级的本质.恩格斯曾认为它的主要价值在于“它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致敏·考茨基》马恩选集第四卷)席勒本人也曾坦率的声明,“剧中事件发生于德国某一宫廷中”.学者也曾断定,剧中许多人如宰相瓦尔特公爵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提交国际席勒学术讨论会的论文(中文、德文两种文本),它集中论述席勒的名剧《阴谋与爱情》的戏剧冲突的选择与安排。在运用具体史料说明该剧冲突的现实基础之后,突出论述了它的历史内容。本文把戏剧人物的性格分析与其在戏剧冲突中的作用结合起来,论述了它所体现的社会冲突、思想冲突、自我内心冲突和三者的安排与交织,以及诸种冲突的总合在发展中的旋律与节奏。  相似文献   

12.
高行健(1940— )江苏泰州人。1962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曾先后在中国国际书店、《中国建设》杂志社、中国作家协会等单位任翻译、编辑。1981年调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任专业编剧。 高行健是从小说走向戏剧的。他在1982年发表并上演他的第一个剧本《绝对信号》之前,已有《寒夜的星辰》、《有只鸽子叫红唇儿》、《朋友》、《雨雪及其它》等中短篇小说问世。之后,他虽以主要精力进行戏剧创作和实验,但仍坚持小说创作,先后发表短篇小说《路山》(1982)、《二十五年后》(1982)、《海上》(1982)、《花环》(1983)、《圆恩寺》(1983)、《母亲》(1983)、《河那边》(1983)、《鞋匠和他的女儿》(1983)、《花豆》(1984)、《侮辱》(1985)、《公园里》(1985)、《车祸》(1985)、《无题》(1985)、《给我老爷买鱼竿》(1986)等。当然,高行健的主要成就还在戏剧创作,特别是实验戏剧的创作。在  相似文献   

13.
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有着明显的戏剧化特征,他借鉴戏剧手法塑造了一大批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借鉴戏剧中花的意象暗示宝黛爱情悲剧,继承了中国传统戏剧中对纯情、真情的推崇,真诚地书写宝黛爱情,更重要的是他对悲剧精神的继承和创新,小说戏剧化使得《红楼梦》韵味无穷。《红楼梦》戏剧化特征的文化意蕴表现在:"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关系)、"知行合一"(人与社会关系,推崇伦理道德,重视社会实践)、高扬人文主义理想、内在超越性诗意追求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莎士比亚的五幕抒情浪漫喜剧《第十二夜》以诙谐幽默的笔调描绘了一幅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生活图画,表现了作家关于爱情和友谊的人文主义理想。试从抒情对比、木偶化、语言的滑稽和幽默等三个方面探讨和阐释作家营建喜剧场面、制造笑料的精湛技艺。  相似文献   

15.
爱情是文学的一个永恒主题,在戏剧作品中,《西厢记》与《牡丹亭》可谓是元明时期的两大爱情名剧。本文就《西厢记》和《牡丹亭》中所体现的爱情观略作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奇·碾玉观音》是林语堂根据《京本通俗小说》中同名话本小说改编而成。原作主要叙写封建社会中处于社会底层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重编之后,林语堂改变了原作的主题,故事的戏剧性转移到新的矛盾上,即艺术与爱情、人生之关系。《碾玉观音》的改编在《中国传奇》中较有代表性,探讨此篇的改编艺术有助于对《中国传奇》整部作品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汤显祖的《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出现在十六世纪中后期的爱情戏剧,两部作品都表达了追求自由爱情反对封建的主题,本文拟从人文思想关照下的角度来比较《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两剧中主人公的艰难爱情。  相似文献   

18.
《人生》涉及到社会、爱情、事业、家庭等众多的人生命题。《人生》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初的城乡差别,说明了青年在社会背景制约下对于爱情的难以把握和难以选择,塑造了具有多重性格的高加林形象,《人生》文本对青年具有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国著名的老一辈剧作家、文学家、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阳翰笙同志,为回答青年作家的问题而撰写的《编剧杂谈》,原载于《电影·戏剧》第一卷第三期(1986年12月10日);一九八二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阳翰笙剧作集》(下卷)又予以转载。时隔半个世纪了,无论从戏剧  相似文献   

20.
《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以下简称《牡》和《罗》)是世界文学史上讴歌爱情、追求自由的不朽名剧.它们出现于大约相同的年代(《牡》1598年,《罗》1594年),然而却出自于两位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伟大剧作家之手.一为我国明末戏剧家汤显祖(1550—1616年);一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1564—1616年).两位伟大的剧作家对于爱情都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热烈的赞美,而且都敢于冲破当时统治者的樊篱和剧坛教条,一反陈规陋习,谱写出充满强烈反抗精神的中西爱情之曲.三百多年来,这两部巨著经久不衰,已超越时空的限制,在世界剧坛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