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4 毫秒
1.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原始宗教 ,其历史渊源与中华民族文化紧密相联。武夷山是福建道教主要的活动地区 ,其丰富的历史宫观及历史人物对福建文化具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唐代是道教发展的重要时期。唐政府对道教实行了有效的控制与管理,制定了各种各样的管理制度和措施,除了实行度牒制度和道籍制度外,还以世谷礼法来约束道教,体现了道俗结合、世俗礼法高于并统摄教内法规的管理特征。  相似文献   

3.
道教与唐代皇室的关系早已受到世人瞩目,然而关于道教内道场的问题却鲜有论及。本文考察了道教内道场的设置状况,认为道教内道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代,而随着唐代皇室进一步地尊崇道教,道教影响更加深入浸淫宫禁。有唐一代,皇室在宫禁大内以及离宫别苑相继设置了各种功能的道教内道场,这些内道场可以分为临时性的和永久性的两种。唐代皇室通过道教内道场,频召高道逸士入内供奉修道,同时也大大地满足了皇室内眷从事各种名目的道教活动的宗教需求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对唐代道教科仪经典《要修科仪戒律钞》卷十五、十六中《道士吉凶仪》道教丧制与服制的初步整理及研究。从道教丧仪产生背景入手,通过对《道士吉凶仪》中有关丧制、服制的详细分析总结,归纳出一套比较完整、系统的唐代道教丧葬仪式,从而揭示出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朝简约化方向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5.
崂山道教在道光之前,出现了一批具备各方面才能的优秀道士,多所道观都得到了重修,道士人数也有所增加,从而较好地维持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明代嘉靖以来的中兴局面,实现了崂山道教的又一次辉煌。道光以后,崂山道教渐趋衰落。道士素质明显下降,宫观建设停滞不前,到了光绪年间很多道观已经荒废,崂山道教逐渐走向了衰落。  相似文献   

6.
道教饮食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崂山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山中道众提供了良好的素食条件,此外,崂山道士还崇尚少食,并通过奇特的服食方式来修炼长生。饮酒本为道教所禁,但文学作品中不乏崂山道士饮酒的记载。崂山道士善饮茶,饮茶可以醒脑提神,排解苦恼与忧郁,许多宫观在庙会期间有煮茶迎宾的习俗。  相似文献   

7.
论唐代女冠诗人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是道教发展较为充分的时代,这一时期几位著名的女诗人都是女冠。唐代统治者对道教的优惠政策和道教教义改变了入道女冠的生活和观念,女冠诗人表现出较为强烈的女性意识。其女性意识在争取情爱自由中得以回复,在对社会平等地位的期盼中、在对社会政治的评价中充分地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作为道教圣地之一,天台山在唐朝享有特殊的政治和文化地位.在唐代诗人的笔下,这是一处不同凡俗的人间仙境.唐代莅临天台山的诗人,留下涉及道教的诗歌一百五十余首.这些诗对天台山的抒写,主要集中于两大体系:一为天台山的风物胜迹,一为天台山的道教宫观.诗人们正以此为核心营构诗歌的意境.大体上看,高峻辽阔、偏远险要、静谧幽冷、朦胧飘忽与清美和谐的意境,一起构成了天台山的“仙境”特色,而这也正是唐代有关天台山道教诗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9.
道教宫观山志是道教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中国道教史、方志史乃至文化史的宝贵材料。本文以元代道教宫观山志为例,对其编纂、体例特征及史料价值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0.
唐代是中国道教发展史上的一个兴盛时期。道教与唐代政治的关系早已受到世人的瞩目,然而道教与唐代阶级斗争的关系却鲜有人论及。本文考察了道教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民间的流行状况,认为唐前期规模较大的陈硕真农民起义就受到民间道教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舒越 《宜宾学院学报》2004,4(6):104-106
胡震亨、冯浩、程梦星等对李商隐<碧城三首>的解释较为可取,但仍有不妥之处.同时他们对诗中微妙的旨意未有论述.本文对这两点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代表作《道士塔》,打破了中国散文传统的结构布局和叙述轨迹,以貌似独立成节而又存在情感逻辑关联的单元故事结构全篇,开创了散文形式上的新格局。同时,诗意化的语言表达和虚构想象等技法的灵活运用,使作品蕴含着咀嚼不尽的艺术魅力,并以"格式的特别"深刻表现了他对文物被肆意"破坏"和"出卖"的强烈愤慨之情。  相似文献   

13.
南北朝虽是社会动荡的时代,却营造了宗教信仰的丰厚土壤和社会氛围。南朝宋齐梁陈前后相沿,传承中原文化传统,在佛教之外,道教也十分兴盛,南迁的士族大姓大多奉天师道教,天师后裔在龙虎山传天师道法,又有上清、灵宝、茅山诸派并出。南朝上层知识分子的大量参与,对较为粗陋的民间道教提出了改革的要求,有识之士陆修静、陶弘景改革南朝道教,促进了南方道教的官方化发展。道教的发展催生了国家管理道教制度的产生,梁武帝仿照当时的僧官制度,始设道官"道正"一职,已是较为成熟的官任道官。南北朝时道馆制度建立,作为宫观主首的馆主、坛主等,也是官府设在宫观的基层道官。南朝道官制度开创了国家道教管理的新模式,对后世道官制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彝族原始宗教是彝族先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属原生态的本土本民族信仰的宗教,彝族原生态宗教有主持祭仪的祭司(经师)毕摩--他们是民族文化创造者、传承者、保护者;有定期或不定期的祭祀及宗教节日活动的不同场地,人与"神"交流对话的活动场所,彝族原生态宗教是彝族古代社会生活和思想的折射.  相似文献   

15.
唐代是道教经书编纂史上的重要时期。以敦煌道经写本题记为中心,探讨唐代《道藏》的编撰与道经的传写及经法传授的有关问题意义重大;唐代道经传写是《道藏》经典得以传播的方式,反映了唐代崇道的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16.
元杂剧中通过美化神仙和道教境界的方式来否定现实人生的剧本可称之为神仙道化剧.儒家和道家政治思想和政治精神就作为社会政治和人生理想的传统而被后来人分别继承发扬.元代杂剧在对这两种文化精神的体现和发扬中,更倾向于道家人文情怀.道家情怀展现在文学中,常常体现为自然潇散的人生形式和超然忘我的人生境界,以及由此化生出的混同自然、任性无为、超然不受物累的生命态度,这一倾向在神仙道化剧中体现更突出,而许多人神恋爱方式的剧作所表达的倾向则大多是绝意尘世归依自然,其中主要是对自然的美和隐逸生活加以称赞,并通过这赞美使人世的繁华暗然失色.  相似文献   

17.
道家文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从教育理想上看,道家主张人性“复归”,培养“质朴”“、无私”“、柔弱”的自然人,否定了人的进化、私欲和刚强;从教育内容上看,道家主张“绝圣弃智”,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否定教育的积极作用;从教育管理上看,道家提倡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管理思想,否定刚健有为和组织之间的交往。  相似文献   

18.
石丽娟 《滁州学院学报》2012,14(4):12-14,23
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上,人们往往"道禅"同论,"庄禅"并举,这是非常令人寻味的思想文化现象。通过对这一现象的考察,结合对《坛经》文本及老庄哲学思想的比较分析,本文认为,人文思想是道禅理论旨趣和精神境界共通的重要思想契合点,这主要表现在:惠能禅所蕴含的人本思想———对个人主体意识的高扬,对自然修行方式的强调,对自由自在解脱境界的向往———都蕴含有道家人文传统的诸因素。  相似文献   

19.
道教是我国本土的民族宗教,是在几千年文化积淀的孕育下生成的。作为道教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道教音乐,在它漫长、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集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和民间音乐之大成,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性,呈现出了十分显著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