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典诗词为书法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书法和中国古典诗词在创作旨归、题材内容、表达方式、解读多元化以及作品立意和构思等方面存在许多相似特征,这些多维相似点为书法艺术与中国古典诗词的相互借鉴提供了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2.
七夕传说以牛郎织女故事为中心,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乞巧活动、七夕曝衣等民间习俗,形成了一个七夕风俗传说体系。这一传说进入文人的诗词创作,扩大了诗词的题材范围,拓展了诗词的抒情空间,丰富了诗词的意象和典故,对中国古代诗词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教学古典诗词,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诗人的生平、诗歌创作时的心境以及创作风格进行细致的了解,从不同角度全面、深入、透彻地了解诗人的创作初衷,从而真正地理解诗歌。教学时,对诗人相关资料的引入,教师要从诗词本体出发,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并对照比较来理解诗歌,真正提升诗词教学的效益。  相似文献   

4.
民俗与古典诗词有着密切联系,民俗心理引发的思绪与灵感往往成为古典诗词创作的缘由和契机;诗人词家多以意蕴深厚的民俗意象原型渗透感触深厚的主观情绪,表现浓郁的民族气息和情趣,创造出意味无穷的意境;民俗生活的多样性为诗词创作更加贴近社会生活提供了便利,极大地丰富了诗词创作的天地。  相似文献   

5.
要读懂一首古典诗词,乃至欣赏古典诗词的意蕴之美,并不容易。因为古典诗词的创作时间久远,作者所处社会环境也是古今有异,以及诗歌凝练简洁的语言特点,都为解读诗词设置了难度。  相似文献   

6.
农历七月七的晚上俗称“七夕”,是我国一个传统的节日,与“七夕节”有关的牛郎织女传说妇孺皆知,并在此传说基础上衍生出了民间乞巧、七夕曝衣等民间习俗,和衍生的传说典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七夕风俗传说体系。历史上大量文人的诗词创作,涉及与七夕有关的民间传说和习俗。本文从古代诗歌中诗人的记录中找寻一些关于七夕的节俗信息,从而进一步丰富对“七夕”节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存的古典诗词有上万首,每一首古典诗词都是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积淀下来的。从这些古典诗词中可以通过诗人的笔墨再现中华浩瀚的历史,可以了解各代君王的风采、社会底层人民的困苦、诗人丰富的情感及生活。通过对不同时期诗人所在社会背景的解读、写作手法的解读以及情感的解读,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古典诗词,可以借此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相似文献   

8.
古典诗词以其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成为中学生阅读和文学欣赏的重要阅读素材。在古典诗词教学中,要想真正理解诗人在诗歌中所言之志,必须借意象入手,进一步深入到诗歌的意境。文章通过对贾铖虎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例的研究反思,提出古典诗词教学的突破口在于抓住古典诗词的意象,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去了解诗人的情感,并提出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来决定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张李萍 《成才之路》2014,(32):54-54
正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篇目繁多,流派各异,题材丰富,意蕴深远。这些古典诗词作品,从一定层面反映了古代诗人的社会生活,或人生阅历,或情感意蕴,或理想抱负等,对于学生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从目前很多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古典诗词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在教学理念或者在教学方式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在引导学生鉴赏古典诗词时,过于程序化、浅显化、个性化等。因此,笔者建  相似文献   

10.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精选的中国古典诗词题材众多,意蕴丰富,脍炙人口.教学时,运用多维鉴赏策略,可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事半功倍地引导学生高效阅读、探究、鉴赏古典诗词之丰富内蕴、幽深意境和艺术风格,提高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引导学生在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长河中沐浴先哲智慧与品格的光辉.  相似文献   

11.
笔者曾于上学期在初三某班执教了一节诗歌鉴赏课《钱塘湖春行》,课后听到不少学生发出感慨:"原来诗歌鉴赏也并不是那么无趣啊!""诗歌鉴赏也并非想象中的那么难呀!"……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学生的话让我不禁深思:古典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当今语文课本中选入的古典诗词都是一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佳作,为什么学生们竟会对古典诗词的学习产生畏惧与厌烦心理呢?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30年代,诗人卞之琳的诗歌,以其将中国传统古典诗学特点和西方现代诗歌技法的结合而蜚声诗坛。卞之琳的诗歌对中国古代传统诗词在多方面有所继承,尤其在传统诗歌意象的运用方面,显示了丰富的古典意蕴。本文通过举例分析卞之琳诗歌的古典内涵。  相似文献   

13.
<正>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是“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断章》取自于卞之琳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对其十分满意便保留了下来,既是意料之外,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国家,一个诗歌的国度。中国的诗歌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佳作纷呈。而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中国的传统节日里,敏感的诗人总是心有所感,感有所言。按捺不住的诗情便诉诸笔端,奔涌而成了记录和体现传统节日的诗作。传统节日与中国古典诗词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成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典诗词是丰厚博大的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它给予了我们丰富的精神营养,铸造了我们民族的灵魂与性格。同学们鉴赏古典诗词,培养自己学习古诗词的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诗人,了解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此外,了解一个时代的诗歌创作特色以及作家的创作倾向,这对读懂一首诗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主持人龙吟:在古典诗词中,我们经常看到诗人伤春、悲秋、明志、诉衷肠,但他们所借的意象、所用的语言却多有不同。其中一些亦庄亦谐之作,却让忧思之心更加跃然纸上。诗法指津"寓庄于谐"是古典诗词创作中的一种表达技巧。所谓"庄",是指庄重严肃的思想内容;所谓"谐",是指诙谐幽默的表现形式。在古典诗词创作中,诗人若能"寓庄于谐",寄严肃庄重的思想内容于诙谐风趣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李艳飞  于琨 《考试周刊》2007,(39):137-138
水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之一,水意象在某些方面的涵义具有约定性,水象征时间的流逝是最具约定性的一个涵义,除此之外,诗人不同的个体特征和境遇又使之产生了情感意蕴、隐逸意蕴等。本文仅就杜牧诗歌中水意象的丰富意蕴加以论述分析。  相似文献   

18.
从"不学诗,无以言",到唐宋元明清,中国的诗教传统绵延相传,如今我们却只能看到,在"诗的国度",诗歌写作教学几至于乏人问津的境地。究其原因——课业负担重,考纲不要求,考试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一言以蔽之:功利之心所使然。"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不去写诗,他便错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基于此,我尝试在日常的写作教学中引入写诗的环节,以期唤醒沉睡在学生心底的诗心。我将诗歌写作指导设计为三个训练步骤,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引领学生渐入诗境。第一步,踏上诗歌殿堂的台阶——改写古诗词。古典诗词短小精练,意蕴丰富,千百年来叩响过无数善感的心灵。若能从诗歌的灵魂——"感情"出发,就把握住了诗歌写  相似文献   

19.
从"不学诗,无以言",到唐宋元明清,中国的诗教传统绵延相传,如今我们却只能看到,在"诗的国度",诗歌写作教学几至于乏人问津的境地。究其原因——课业负担重,考纲不要求,考试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一言以蔽之:功利之心所使然。"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不去写诗,他便错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基于此,我尝试在日常的写作教学中引入写诗的环节,以期唤醒沉睡在学生心底的诗心。我将诗歌写作指导设计为三个训练步骤,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引领学生渐入诗境。第一步,踏上诗歌殿堂的台阶——改写古诗词。古典诗词短小精练,意蕴丰富,千百年来叩响过无数善感的心灵。若能从诗歌的灵魂——"感情"出发,就把握住了诗歌写  相似文献   

20.
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诵读应该成为古典诗词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策略。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低段学生在诵读中想象、中段学生在诵读中对比、高段学生在诵读中归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内在意蕴,理解诗歌的意境美,掌握解读诗歌的有效策略,从而提升古典诗词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