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勃兴的生活美学的视野中,文章选取作为生活美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休闲美学这一视角,重新审视了林语堂和他的名著《生活的艺术》,进而通过中西文化对比,凸显了休闲美学的丰富内涵:亲近自然,乐生达观,热爱世俗生活,追求缓慢闲雅的生活情致,提倡中庸和谐的精神。在当今西方文化大行其道,并时时对社会和个体的生命造成伤害的时代背景下,林语堂的休闲美学思想顺应了新的时代潮流,有利于维护人们的身心健康,显示出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陈蓉蓉 《海外英语》2020,(6):211-212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中的生活美学基于中国中庸思想,提出精神和物质、灵与肉的和谐统一,倡导人们享受日常起居中的乐趣和智慧,抛却功利思想,寻求事物本真的状态.该思想不仅对当时美国大众的生活具有指导意义,对当代读者的生活也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逐步深入,关于以英文写作为主的优秀双语作家,林语堂的研究正方兴未艾。但是在林语堂文化价值日益得到肯定的今天,关于林语堂英文著作汉译的研究成果却寥寥无几。尤其是《生活的艺术》的相关研究,更是鲜见。文章试图尝试从研究的必要性与研究的角度剖析林氏《生活的艺术》的汉译问题。  相似文献   

4.
林语堂提倡以艺术的方式优游人生,他的人生哲学沾染着浓厚的闲适享乐的色彩。看似以闲适享乐为主调的林氏的快乐人生哲学,其实是有着深沉的文化内涵的:它以浓淡适宜的关于人生的悲剧意识为其人生画面的底色;用智者独具的达观的人生态度来乐处人生;对人生的目的不作漂渺的幻梦或形而上的追问,而以生活本身为人生之目的;闲适享乐地优游人生是他艺术地应对人生的方式,是其人生哲学最显层的形态。  相似文献   

5.
《哈利·波特》与《西游记》是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产生的不同的经典,但我们仔细思考这两个作品,会发现它们之中有着一致的共性,那就是游戏精神。这两个作品都是成功的幻想小说,两部作品所体现出的是读者真实的内心需求。都走进了儿童独特的生命的空间,切中表现了他们的欲望、愿望、渴望。相较而言,《哈利·波特》是专门为儿童而创作,而且是为当下的儿童,因此,比并非有意为儿童而写的《西游记》游戏精神更集中,更亲切,更浓烈,更迎合儿童的情趣爱好,这也是它为全世界读者倾倒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6.
林语堂后期散文创作成就集中体现在《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这两本介绍中国文化的书中。这两本书强烈地表现出林语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依恋和颂扬。林语堂从日常生活的观察与思索中去发现中西文化的不同,取的是艺术家的态度,表现为小品文的境界。尽管林语堂强调他谈的是超越儒、道、释的整个中国文化,但我们发现林语堂是站在道家立场来评判、选择中国文化的。以这种道家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的形态表现为对生活常识、人生本相的关注,并将之视为人生目的,认为这才是真实、自然、高尚的,是富有永久生命和价值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林语堂不仅是一位影响世界的作家,还是一位博学的学者,这最突出地表现在他对东西方艺术的浓厚兴趣和深入理解,也表现在他独特的艺术观和审美观。林语堂倡导以自由、快乐和优雅为主旨的“游戏的艺术观”,对东西方艺术的优劣长短也给予了细致的比较分析,并试图对二者进行有效的融合,以期达到一种更加健全和完美的世界性艺术。当然,对于如何达成这一融会的途径,林语堂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设计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两脚踏东西文化"的林语堂,了解西方异质文化的优长与缺陷,也体认到中国文化的缺陷与优长。他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吃、喝、玩、乐等世俗化的寻常人生,表现中产阶级以及市民阶层的生存境遇,使人感到生命的快乐。他将哲学拉回到现实生活中,哲学的严肃性在他笔下成了生活的轻逸性。《生活的艺术》用渐近自然的风格,消除了语言华丽、夸炫,也不特别注重审美技艺,少了逻辑,却多了常识,能让一般人明白、理解、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艺术被他以另外一个语言系统解读之后,面貌焕然一新,从而也确立了他在国际文坛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生活的艺术》和《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两部主要的英文作品,本文则从对这两部作品创作的社会历史语境的考察出发,以自译的相关理论为支点,力图揭示林语堂英语创作中的"自译性"特征,为研究林语堂的文学创作以及他的中西融合观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劳伦斯对林语堂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对《红牡丹》的影响便是典型。人物形象上,两部作品均塑造了青春自然、热情坦率的男女主人公形象;主题思想上,均表达了"追寻"的主题以及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而在美学风格上,均表现出浓郁的象征主义与自然主义色彩。将两部作品放在中西异质文明的大框架之下来考察,可以加深对两位作家及其作品中异同之处的比较和理解。  相似文献   

11.
论林语堂《京华烟云》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林语堂的长篇代表作《京华烟云》不仅是以大时代为背景框架描写大家庭命运变幻的史诗性作品,而且是一部蕴含丰厚的文化小说。它的文化意蕴表现在人类从对命运的神秘不测到超然彻悟,再到宽怀、同情、献身的境地这样一个不断渐进的精神升华的历程。在探寻人类精神本质方面,最终都归于一种超然现实的理想化境地,这既是林语堂及其主要代表作的思想文化价值所在,同时也正是其局限性所在  相似文献   

12.
林语堂对《浮生六记》里主人公陈芸和沈复理想生活方式的推崇以及他对这两位平常雅人的赞赏,都从不同角度说明作为译者的林语堂如何构建自己的文化身份。这种文化身份既不是东方主义的,也不是西方主义的。相反,它超越了任何具体文化的界限,具有世界文化的胸怀。  相似文献   

13.
大约成书于商周之际的卜筮之书《周易》,恰好处于甲骨卜辞向《诗经》过渡的历史文化层面上,充满神秘而且又富有想象色彩的神话传说和原始巫术以及祭祀中诗、乐、舞三者合一的仪式氛围,无不影响着《周易》成书过程中的作者们,使《周易》这部书渗透着那个特定时期诗的智慧和艺术精神,也为以《诗经》为代表的中国最早的古典诗歌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古典诗学源流研究必须涉足的一个文本。  相似文献   

14.
《西游记》的产生与明代社会的专制统治密不可分,吴承恩用游戏的笔墨呼唤个人英雄主义,打破偶像崇拜,亵渎庄严神圣,痛骂人间帝王,对以程朱理学为核心的正统文化所构筑的精神围困实施了猛烈的突围,有力地推动了明代中后期的人性解放思潮。  相似文献   

15.
《京华烟云》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诞生的一部轰动世界的长篇小说。在这部作品里 ,林语堂塑造了几十个人物 ,讲述了近百个故事 ,驾驭了近七十年的历史风云。读罢《京华烟云》 ,我感到它自然 ,宛若我们周遭的朋友 ,在聊天 ,在品茗 ,亦或去泰山、西山 ;它洒脱而和谐 ,那一个个传奇式的故事 ,那一篇篇精美的散文 ,连同一次次令人愉悦的诙谐 ,一朵朵芬芳惹人的笑靥 ,仅用一两根思想的“丝线” ,便绣成了一幅和谐的整体的美。然而 ,所有这些又都不足为《京华烟云》的最主要特色 ,它最大的特点还应是凝聚在它字里行间的林语堂的哲学、林语堂的灵魂…  相似文献   

16.
如果我们在世界里有了知识而不能了解,有了批评而不能欣赏,有了美而没有爱,有了真理而缺少热情,有了公义而缺乏慈悲,有了礼貌而一无温暖的心,这种世界将成为一个多么可怜的世界啊!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相似文献   

17.
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凝聚了他的哲学和他的灵魂,在小说中他褒扬了一种儒家掺和,更确切地说是内道外儒的人生哲学,通过作品主人公姚木兰等人物得到了形象的表现。这种儒道交融,寓道于儒的人生哲学,是和他的人必主义哲学观相一致的,这也是他在中西文化价值的冲突中,从中西文化互融的角度来思考人类文化命运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学术界对林语堂译《浮生六记》的研究呈现出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研究相结合、翻译主体与翻译客体研究相结合的特点,但研究视角相对粗糙、研究方法也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19.
《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的一篇文言文形式的散文自传,也是林语堂先生最具代表性的译作,不论是词句,还是篇章,都代表着林语堂译作的最高水平。通过对比,分析译文的翻译技巧,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原文的内涵,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20.
如何让中国文学走出国门实现跨文化交流是非常必要的,林式译本《浮生六记》成功再现异质文化,广受西方读者的喜爱。鉴于此,以林语堂《浮生六记》为例进行英译研究,以翻译生态论为引导,选择与适应生态翻译环境,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实现中国文化的输出,深入了解林语堂《浮生六记》翻译思想与策略,从而打开文化翻译的镣铐实现跨文化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