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如何办?这是我们近几年来努力探索的一个课题。通过几年实践,我们认识到,欠发达地区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必须解放思想,坚持改革,立足当地实际,适应当地经济,服务当地经济,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急需人才。一、尽快培养中、初级专业人才,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振兴经济最直接、最快捷的途径。德州地区地处鲁西北,历史上是山东省有名的“三靠区”之一,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劳动者素质较低。据统计、农、林、水等专业科技人员每乡镇不足5人,万亩耕地平均不到1名农业科技人员,70%的农业新技术得不列推广,人才不足成为制约我区经济发展的突出因素。  相似文献   

2.
我们靖江县团结初中的同志,在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以后,面对农村当地现实,算了一笔账:全乡每年小学毕业生近600人,升初中的500人左右,升高中的150人左右,升中专、大学的只有40人左右,仅占同龄人的6%左右。全乡每年向高校、中专输送这么多新生,但毕业后回乡的只有两三人,不足10%,而且回来的还只是局限在文卫口子上,学其他专业的至今一个未回。而本乡乡办企业中,不但无高级技术人才,连中级技术人才也是空白。这样  相似文献   

3.
狠抓“三后”教育 提高劳动者素质德州地委研究室德州地区教育局山东省德州地委、行署把开展“三后”教育作为开发人才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科技进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来抓。全区积极举办农村“三后”教育专业技术培训班.大面积培训中小学回乡毕业生,...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井冈山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办学实践,对高职教育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方式提出了一种新观点,欠发达地区高职毕业生去沿海发达地区就业,也是一种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方式,这些人才在今后将在更高的层次上为本地经济服务。  相似文献   

5.
当前,地区之间的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但不少地方在引才中却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现象:一方面不惜花重金引才纳贤,另一方面自己的人才却在悄悄地流失.这种现象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尤为突出.以引进大学毕业生为例,一方面这些地区每年都要组织几批人员赴省内外高校招贤纳才,另一方面本地生源毕业生回归率却在逐年下降,而且回来的毕业生就业率也很低,大批待业大学生迫不得已而去外地打工.……  相似文献   

6.
一、欠发达地区迫切需要成人脱产教育的发展与发达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仍然要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支柱。而现在的劳动密集型工业与前些年相比,在技术含量和工艺水平方面又有了明显提高,特别是近年来新技术、新设备的大量引进,使得原有工人所熟练的简单劳动逐渐闲置起来,企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大批生产、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涌现。应该说,各类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和中专学校是培养这类人才的专门场所,然而,欠发达地区的应届高、初中毕业生,受当地经济条件和教育水平的限制,能够升入大、中专学校深造…  相似文献   

7.
一、欠发达地区劳动力素质低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欠发达地区劳动者素质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劳动者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接受过高等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科技人员少。这些地区高、初中毕业生接受大、中专教育的比例远低于经济发达地区。高中生毕业后即使考人大学,大学毕业后设法留城而不愿返乡的情况也较普遍。特别是非师范类大学本科及本科学历以上毕业生“只出不进”的现象更为突出。工厂企业内现有的业务骨干、高级工程师等专业技术人员大多纷纷调往开放地区,不仅高层次人才外流,一般业务技术人员也非常短缺。2.劳动者的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8.
导致欠发达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既有与发达地区高校存在的共性问题,也有一些因经济不发达引起的个性问题。破解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欠发达地区高校应准确办学定位,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9.
人才激励机制滞后是欠发达地区人才流失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通过对欠发达地区人才激励机制缺陷的分析,加大人才激励力度、创新人才激励方式、转变人才激励观念,是欠发达地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龙岩地区人民从明清时期开始较大规模往南洋谋生,但历经数个世纪,移民大多不愿意在南洋当地落地生根,而是将自己定位为总要叶落归根的侨居者。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男人只身往洋,女人留祖地持家;二是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三是侨居地时有排华事件。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起,龙岩籍华侨落地生根观念逐步取代叶落归根观念。其原因也主要有三:一是飘洋过海,路途遥远;二是已成家立业,携家挈口;三是南洋殖民地独立,国家不承认双重国籍。于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侨居马来西亚的龙岩籍华侨大多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当地落地生根,并进一步融入当地社会,成为多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为其新的多元民族国家服务和贡献,扮演着与其他民族和谐相处的角色。  相似文献   

11.
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是江苏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要的农民致富工程,事关全省实现"两个率先"的大局.按照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各地高度重视,落实措施,大力推进,使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劳务输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03年江苏省农村劳务输出人数达629万人,比上年新增72.3万人,农民人均劳务收入737元,增加110元,劳务增收占农民增收的比重为45.3%.2003年江苏省教育系统共培训农民134万人次,其中培训回乡初高中毕业生48万人次.在培训的回乡初高中毕业生中,应届回乡初高中毕业生29万人,通过教育培训,转移输出回乡初高中毕业生27.37万人.今后,教育行政部门开展农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就业难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而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又和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及就业质量息息相关。文章通过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部分学生进行大量问卷调查,和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方法、学校自身发展、学生本人条件及社会原因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提出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九个方面的对策.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与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新疆喀什地2008年初中毕业生共有9.8万人,本地高中阶段学校只能接收学生2.7万人,其余的初中毕业生毕业后返乡务农或走向社会。由于当地职业教育资源有限,大批想上职业学校的孩子没有机会,给当地增加了很大的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14.
位于闽东北的宁德市是福建省沿海城市,也是福建省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市委市政府为了更好地发展经济,提出环三都澳经济发展战略并扶持重点产业做大做强.作为当地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的宁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根据当地的发展,适时调整专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不断改进教学质量,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5.
张元虎 《中国培训》2014,(6):2042-2043
正2013年,新疆昌吉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1887人,初次就业率为98.57%;专业对口率达到93.97%;稳定就业率达到91.57%;在乌昌地区企业就业人数1421人;一线岗位就业的毕业生占75.30%。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的满意度达到90%以上。真正实现了立足本地、紧跟产业发展走势、服务企业一线技术岗位需求的办学目标。一、学院启动"四个率先"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下得去的问题2013年,昌吉州党委、人民政府确定了加快自治州"三化"建设的进程,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对昌吉州现代装备制造业、煤炭煤电煤化工产业发展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支撑力度的重大决定。学院主动联系企业,按照"先行先试"的原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17年全国博士毕业生调查数据,探索博士毕业生区域流动的影响因素,并重点考察西部地区博士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研究发现,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地点选择存在明显的地缘效应,若博士高校所在地与户籍地或前置学位高校所在地一致,那么博士毕业生更可能在本地就业;西部博士毕业生比东部博士毕业生更可能就职于高校和科研机构,并且西部博士毕业生的外流现象主要表现为企业就业者群体;虽然成渝地区对本地培养的博士有一定的保留率,但对其他地区博士毕业生的吸引力较弱。上述发现支持了大学建设和创新型企业建设在博士人才积累中有重要作用的结论。西部地区一方面需要注重依靠本地大学培养博士毕业生,另一方面要注重建设高水平大学和创新型企业,以吸引更多博士人才。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离不开人才。人才是一个国家富强的重要前提,人才的强大则意味着国家的巨大发展潜力。而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人才的缺乏无疑是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阻碍因素。为此,欠发达地区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对策就成为本文论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本文梳理了清末民初湖州籍留日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同时,该时期正值湖州本地步入近代化的转型期,故本文特以留日学生为切入点,考察其对该地区近代化的影响,并以教育为主要切入点。本文重点聚焦1897—1920年间湖州籍留日潮,由此可知19世纪末湖州地区较早派遣官费留学生并出现了大量自费赴日留学生。19世纪中叶以来,湖州本地新式办学逐步展开,尤其以南浔(今南浔区)和吴兴县(今吴兴区)两地最为显著,此外吴兴则更为多元复杂,教会办学、私立办学以及辛亥革命后的官立学校等多种形式均有呈现。另外,该时期女子学校、职业学校的出现也进一步完善了当地办学体系。其中留日人士在当地近代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9.
清代安徽约20%的县集中了59%的进士人才。进士人才特别发达县增至2县,桐城成为进士人才第一发达县,皖中的桐城和皖南的歙县两县进士占总数的22.8%;其次发达县也增至4县,约占21.1%;一般发达县则为5县,占15.0%。清代皖省进士人才发展迅速,11个县拥有了全省59%的进士,人才集中趋势明显,人才发达地区人才增长加快,欠发达地区增长缓慢,二者间距离拉大,地域分布的不平衡性加剧。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8年数据探讨了农村籍大学毕业生与城市籍大学毕业生就业获得差异。研究发现:(1)更高比例城市籍毕业生进入党政机关以及主管单位为中央/省级的单位工作。2000年之后,城市籍毕业生选择自雇的比例显著高于农村籍毕业生;(2)绝大多数城市籍和农村籍毕业生选择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就业,选择去乡镇、农村就业的比例越来越少,但是选择回农村或乡镇就业的农村籍毕业生比例高于城市籍毕业生;(3)2000级以前,农村籍毕业生全年职业收入高于城市籍毕业生。但是2000级以后,城市籍毕业生全年职业收入超过了农村籍大毕业生;(4)农村籍毕业生与城市籍毕业生在劳动合同签订、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工作保障上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还进一步分析了造成农村籍毕业生和城市籍毕业生就业获得差异的原因,发现社会资本(特别是先赋社会资本)以及人力资本差异(毕业于不同层次大学)是造成两者就业获得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