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静雅 《科教文汇》2007,(5S):65-65
新课标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构建自主探究知识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活动去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发现数学和应用数学,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2.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由此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3.
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师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每册教材中都安排了一些涉及“生活数学的内容”,这些具有生活味道的内容及一些“生活问题”能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学习生活,磨砺人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不断地挖掘教材中所能呈现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培养学生“让数学服务于生活”的意思,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推动数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5.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若能恰当地把握知识,应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课本的功能,实现由“新教材”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观念和行为的转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一定会有显著的提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本人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该文就“学生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几点做法和体会作一表述。  相似文献   

6.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会思维,学会解决问题等。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不仅让学生“会学”,而且要让学生“爱学”。  相似文献   

7.
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  相似文献   

8.
冯延红  黎璐 《科教文汇》2013,(3):159-159,162
近几年来,江口中学一直进行着以“杜郎口高效课堂”为主导的自主学习模式研究实验,目前已取得了一些成效。身为数学教师中的一员,笔者在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方面做了一点研究,针对数学学科教学,进行了系统尝试。以下笔者就个人理解,简单辨析了什么是“自主学习”,同时也谈一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步骤方法,最后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9.
万邦海 《科教文汇》2009,(5):122-122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把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教是为了不教”。我们的教学活动要改变单纯接受式学习,讲究从“一刀切”教学向“关注个体差异”转变,培养学生的“发现”、“探究”、“实践”等自主性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为此,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寻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突破口,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卓有成效地培养学生地数学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0.
《数学课程标准》使用了较多的“经历……的过程,获得……的体验(感受)”,可见,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1.
孙彩红 《科教文汇》2012,(33):110-110,131
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要求:以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使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对于聋生来说,现实更多地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事与物.聋校数学教学必须:数学问题生活化,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让生活进入课堂,引导聋生学会用数学思想方法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世界:鼓励学生“参与”与“合作”.  相似文献   

12.
马惠星 《中国科技纵横》2011,(22):271-271,283
数学学习离不开学生亲自的体验。学生更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互动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回到社会中体验“用数学”。然而学生在认真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维等一系列活动中体验学习,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样更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逐步实现真切有效的数学体验。  相似文献   

13.
学生自主: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着力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数学探究式教学中如何来突出学生的自主地位,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以为在教学目标实现、教学内容掌握、学习过程选择三方面确立学生的自主地位,是充分发挥探究式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总是在不经意中给学生太多的限制,让学生动手实践,总是规定一定的程式进行;让学生自主探索,总是怕学生远离教师设定的轨道;让学生合作交流,总是尽揽对结论有效的信息,一些分组研讨也流于形式,草草收场。新课程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课堂只有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状态下,才能不断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面对当前的教学形式,我觉得每位一线教师都应追求“无”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5.
李志兵 《科学中国人》2014,(3S):169-169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过程。”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现代教育理论相结合,进一步推进数学课堂教学改革,达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6.
数学新课程的实施给传统的数学教学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同时给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新的挑战。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新题型,注重考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而传统的数学题型偏重对学生的解题熟练程度的考查。新题型的解题思路和空间比传统题型要宽大,学生有更大的解题思维空间。过去学生的解答情况,可以概况“为不授不会,新题不会”,学生缺少自主学习,自主解答的能力,缺乏自我创新的能力。因此,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  相似文献   

17.
思维是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和发展智力的核心。现代数学教学理论甚至认为,数学教学就是思维活动的教学。那么,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优化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笔者认为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现状,着眼于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8.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课堂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新课标理念下的一项重要教学组织形式。在我省重点课题?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进入深化研究阶段,结合本人教学实践,在此提出有效提高高中数学课堂合作性学习的方法与各位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数学教材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结合生活的实例,关注学生发展的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来编写的。新课程重在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促使学生在“自主”中求知,在“合作”中获取,在“探究”中发展。据此,新课标下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该文拟从培养学生的总是意识入手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王曼丽 《中国科技信息》2007,(23):223-223,225
在高职数学教学与考试中,改革传统的、单一的课堂传授形式和一卷定论的不科学考核方法;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值得我们思索与探讨。增加学生上机实践、引进“学习的过程考核”、采用不完全闭卷方式测试。有利“知识型考核”过渡到“能力型考核”,适应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吻合BTEC的教学模式,为高职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和高职数学学业的科学性考核,构建合理、有效的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