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萨特美学理论的哲学基石是他的想象现象学,其哲学本体论与审美论在深层上是一致的。萨特的美学理论强调美在创造中,美的本质是人的自由的表征。而自由就体现在人对现实的超越与否定之中;审美对象是一种想象对象,审美活动是一种想象活动,具有非功利性。萨特的这种美学理想是法国当时特殊的社会历史现实的反映。而强调艺术的社会性和实践品格,是萨特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思想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
审美人类学之所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方法论,是因为构成审美人类学的两门学科——美学和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互相贯通、互相交叉而互相结合。这是审美人类学自身的学理要求。而美学和人类学所关注的人类文化内在根本的制导因素成为审美人类学特有的研究方法论的出发点,这些制导因素主要是神话机制和审美意识形态机制。  相似文献   

3.
林语堂的道家思想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特殊现象、林语堂把传统的道家哲学与现代的西方文化结合起来,并揉之以社会时代现实和个人审美感悟.从而创造了“林语堂式”的道家哲学,显示了他独特的人格智慧与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4.
在建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 ,刘纲纪作出了独特的探索。哲学上他反对各种形态的唯心主义和机械的唯物主义 ,坚持实践唯物主义 ;美学上自成一家 ,主张美是人类实践自由的感性显现 ;艺术理论上则认为艺术是对于生活情感的或审美的创造  相似文献   

5.
我国体育课程美学研究经历了三种水平:即内容层面的"陶冶论"水平、方法层面的"技艺论"水平与目标层面的"目的论"水平.未来体育课程美学的研究将实现四个转变:一、体育课程对美学的借鉴将走向"世界观"水平;二、体育课程审美的价值研究将走向"生存论"范式;三、体育课程美学研究的出发点将从审美客体、审美主体走向审美过程;四审美性体育课程的创造将关注学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美学有三大发展趋势,一是美学基础理论的研究重点由审美哲学转向审美心理学,二是众多部门美学的相继建立,三是中西美学比较研究的逐步展开。从总体上看,与硕果累累的审美心理学及蓬勃发展的部门美学相比,中酉美学比较研究显得略为逊色。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只顾进行鸟瞰式的宏观审视,而相对忽视了解剖式的微观分析。所谓微观分析,就是对中西美学的代表人物、基本范畴和重要观点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发现某些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东酉。作为微观分析的一个尝试,本文将对老子美学与黑格尔美学进行一番概要比较。将相距两千多年的中西方两大哲人的美学思想进行比较,是否有点不伦不类呢?不。既然我们承认人类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思维方式、文化心理和审美心理,那么,就不能不承认这种比较具有可靠的现实  相似文献   

7.
在人类审美认识过程中,美学移情与哲学抽象有着天然的思维契合。美学移情处于审美欣赏的实质位置,是审美主体向对象“灌注了生命”。美学移情有着强烈的主观感性体验特征,但却内涵着深刻的哲学抽象的逻辑思维方式。哲学抽象是美学移情的思维基础,美学移情是哲学抽象的客观显现。  相似文献   

8.
在建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刘纲纪作出了独特的探索.哲学上他反对各种形态的唯心主义和机械的唯物主义,坚持实践唯物主义;美学上自成一家,主张美是人类实践自由的感性显现;艺术理论上则认为艺术是对于生活情感的或审美的创造.  相似文献   

9.
美学是对人类审美活动的哲学思考。美学不但要研究现实中的审美活动,而且特别要研究作为审美活动集中表现的艺术——它是审美活动的提炼和升华,并以物化形式呈现出来。这就是所谓的艺术哲学。艺术哲学首先要从历史的和现实的艺术现象入手进行考察,最后深入艺术的本质;而且艺术哲学尤其要研究艺术的特殊品格。从以下几方面谈起:一、审美活动的哲学思考;二、艺术哲学的构成;三、把握艺术的特殊品格;四、对艺术哲学变革的展望。  相似文献   

10.
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学问。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是人的天性。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都集聚着人类的审美心理。评判美也有很多标准,其中评判形式的审美标准被称为形式美法则。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提炼、概括出来的能  相似文献   

11.
一、用美学来观照和评价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一)艺术之美 艺术和美密不可分,艺术之美是美的重要内容。人们谈到艺术必然会联想到美,在人的观念中已形成了关于艺术和美的最为朴素的感觉。艺术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和审美范畴的集中体现和典型形态。就美学而言,它主要以艺术为研究对象,艺术也一直是美学研究的中心课题。通过研究艺术,我们可以更准确、更深刻地认识和把握各种审美现象。黑格尔认为:“美学的正名,应该是艺术哲学”。换言之,美学是从哲学的高度来研究艺术。或者说,美学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还有,人们也把“艺术”一词理解为“创造新方法或创造性地使用方式方法”。事实是,新方法的创造和方式方法的创造性使用,既是美的要求,也是美的表现。科学揭示客观规律,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方法和既有方法的创造性使用本身便是美的。一言以蔽之,艺术的标准就是美的本质和要求。  相似文献   

12.
艺术的主要功能和审美教育最基本的任务是,在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中,陶冶人的性情,培养人的品格,即能动地作用于人的主观世界。然而,作为哲学性学科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它研究的根本问题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它的基本观点是实践的观点,其中也必须包括有关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内容,即现实美的创造论,马克思在《手稿》中所论述的“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的观点,就是提出了依据美的标准来改造客观世界的问题。在一八四五年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他又进一步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可见,唯有在艺术和美育的影响下,继之以实践性的创造活动,使人们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斗争中,创造出新的现实美,并在此观赏自己本质力量的体现,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实用和审美需求;同时,也只有在人类按  相似文献   

13.
卡西尔的"符号学美学"理论是建立在他的人类文化哲学的体系之上的。他认为美是人类审美经验的符号,是人类心灵知觉的观照形式。  相似文献   

14.
作为哲学家的康德,他不是专门的美学家,他的美学是在研究哲学过程中创立的,因此他的美学是他哲学的组成部分。康德的哲学本质就是研究人的,是对人的命运做深刻思考。因为研究人,因此他的美学观点认为审美是人类最高最本质的属性,人才是审美的主体。而美学的产生只是人本质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大众审美文化的兴起和发展,改变了传统哲学美学、理论美学的知识结构、话语体系与理论的言说方式,同时也对高校美学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提出了挑战。很显然,高校美学教学一味遵从传统哲学美学的理论范式,已表现出一定的理论局限性。因此,必须结合大众审美文化的审美经验与现实品格,对美学的教材编写、教学方式等进行改革,才能使高校美学教学保持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精神,真正使学生领悟到美学的理论关怀属性与人文精神魅力。  相似文献   

16.
人类文化研究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注重文化现象历史起源的考察,旨在寻求人类文化所依据的根。服饰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具有服之实用性与饰之审美性的双重性质,在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服饰史,从一个侧面再现着人类文化进化史。因此,服饰的起源问题,一直是文化人类学、考古学、艺术哲学、实用美学与理论美学、宗教等学科所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在这里,我们首先介绍几种不同的关于服饰起源的假说,然后从唯物史观与社会生物学相综合的角度,来说明服饰的起源与审美发生。  相似文献   

17.
审美文化是近年来反复出现在各种研究刊物上的一个学术概念。审美文化的出现带动了一种实践的或批评的美学的兴起。有助于美学现实功能的强化。审美文化的概念学术界仍有争论,大致可归纳为三种观点:第一审美文化就是大众文化;第二审美文化就是当代文化;第三审美文化是有审美属性或审美价值的文化。  相似文献   

18.
回归功利:90年代审美文化研究之走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如何界定审美文化的功利性,成为90年代以来审美文化研究的焦点问题。传统美学的功利观,更多关注的是美和审美活动的独立性,其审美文化的内涵相对而言是狭窄的。而当代审美文化与现实生活的相互融合,大大扩展了审美文化的内涵,其生活化、实用化、技术化、商品化及其与大众生命活动的同一性特征,宣示了审美文化向现实社会生活的功利性回归。这种回归,是美学的进步而不是退步  相似文献   

19.
强化学生的审美教育,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新人的必然要求.审美感受与审美教育是帮助学生形成共产主义世界观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推动人们认识现实和改造现实的有力武器.进步人类应该像马克思曾经明确指出的那样,不仅根据政治经济学规律和历史发展规律,而且根据美学规律去创造世界.  相似文献   

20.
沙家强 《文教资料》2011,(22):72-73
在当前复杂的社会转型期,"影视美学"课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从审美哲学、审美文化和审美心理等方面,对影视艺术内在的文化意蕴进行分析解读,可以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影视美学"学科本身就是用美学的精神来观照电影,深入探究人类的理想和生存的意义是如何在影视中得到表现或实现的,它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观念。以"影视美学"来建构大学生的文化素质重在具体可行的教学实践上,重在教学质量的提升上,唯其如此,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提升才不是空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