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科尔施哲学批判的历史背景是哲学的危机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性的丧失,这种危机主要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虚无化和实证化的错误倾向上。恢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哲学本性以及由此实现由于丧失哲学性而被阻碍和取消的革命,成为科尔施哲学批判的问题指向。要从根本上恢复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本性,发挥辩证法批判性和革命性的作用,促成革命的实现,就需要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性原则。根据科尔施哲学批判的基本思想和精神,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就要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地位,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武装头脑;践行群众路线,推进全面布局,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即将结束的世纪之末,来回顾马克思的思想遗产是一件有意义的事。马克思的思想遗产极为丰富,但最核心的应该是历史唯物主义及其所指示的人类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不了解马克思的思想遗产在人类社会领域所实现的划时代的变革及其意义,就不能正确理解邓小平理论的价值和意义。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思想遗产在当代中国的真正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王福敏  丁万华  付义 《文教资料》2007,(33):85-86,118
批判理论认为马克思哲学就是一种批判理论,就是对现实进行无情的批判。但这种理论忽视了马克思哲学中批判的建设性,过于注重意识、文化领域的批判,因此没有能够领会马克思哲学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4.
在历史的制高点上思维--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以“世界历史”的宏伟视角去思考德国问题的现实出路。他把握住社会实践和文化发展的精华,从“宗教批判”深入“世俗批判”,最后诉诸“武器的批判”,终于发现了无产阶级这一人类解放的物质力量,体现了一种具备深沉历史感的批判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5.
哲学自身的批判是哲学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哲学的批判和自我批判既是哲学理论的意蕴,也是哲学实践的脉络.与康德哲学和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其哲学批判的首要特征在于实践性,其哲学自我批判的最大特征在于彻底性.  相似文献   

6.
恩格斯提出"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关于这个论述一直存在一定的争议。如何看待这些争议,首先应该考察恩格斯发表此论述的真实语境。在此基础上回答好两个问题:一是存不存在"哲学基本问题";二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不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或研究,在学术品格、研究精神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给当下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承与创新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阐述了丰富的社会批判思想。本文试图从社会批判的缘起、社会批判的对象、社会批判的主体、社会批判的旨趣、社会批判的视野五个角度解读这部经典文本的科学内涵,以此来认知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最初构筑。  相似文献   

8.
在马克思那里,资本主义是通过资本与技术的结合来实现对工人的强有力的统治和剥削的。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科技的进步受制于资本增殖逻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以及与此相关的劳动资料和劳动组织方式的改进等技术进步形态,都强化了资本对工人的剥削和控制。因此,资本批判逻辑下的技术批判构成了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了马克思批判思想是资本主义批判和技术批判的结合,也是技术历史进步性与社会变革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十分重视黑格尔哲学理念,并在其哲学思想当中精炼了具有一定价值和意义的重要内容,即市民社会、国家以及家庭间的关系问题。在黑格尔哲学视域下,马克思认为这一哲学领域当中蕴藏的关系问题融通于整个黑格尔哲学思想中。同时,其并未限定于整体黑格尔哲学思想论述的国家法涉及内容的关键线索,而是适当探索内部国家相应制度,特别是在实际探讨立法权与王权等的关键线索。  相似文献   

10.
2012年5月26-27日,上海交通大学隆重召开"从卢梭到马克思——纪念卢梭诞辰3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外十几家单位的卢梭研究专家学者们本着"返本创新"的精神,围绕着卢梭的文本方法、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浪漫主义思想、启蒙思想、社会学思想以及卢梭与马克思的思想关系等七个分议题,从东西方的不同研究视域着眼于现实问题的思考,致力于卢梭思想的现代性创新。  相似文献   

11.
论哲学的批判与批判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哲学必须渗透或贯穿着一种批判意识和批判精神,这应是所有哲学都应具有的一个共同性特点,而哲学的批判不同于政治上的批判,哲学批判的本真底蕴是考察分析,这种考察分析是一种辩证的扬弃。哲学的批判具有观照视角上的总体性,批判向度上的多维性,深刻性和智慧性的特点,哲学的批判必须以一定的批判精神作支撑,哲学的批判精神是贯彻于哲学批判之中的灵魂,它象一种普照的光,指示着哲学批判的路标,哲学的批判既需要一定的科学精神作支撑,也需要一定的人精神作支撑。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既体现出他浓厚的人本主义经济哲学情怀,同时表现出他深厚的经济哲学思想和科学的方法论,即用哲学的批判法和概念的批判与比较方法,当然,它尚处于不成熟的思想阶段。  相似文献   

13.
研究货币哲学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马克思是第一位深刻揭示货币本质的思想家,要辩证地认识和评价西美尔的货币哲学思想,深刻认识货币力量的深层本体论及其社会结构的变迁,对现代性的批判理应包括对货币的哲学批判,同时还要认识新货币革命中的伦理与技术。  相似文献   

14.
12 0年前世界伟人马克思去世了。然而 ,他的精神则作为人类文化的瑰宝留在了人世。一个多世纪以来 ,它鼓舞和指导着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革命实践。在我国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领导人民取得了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现在体现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以与时俱进的姿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为全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进步作出新的贡献。马克思依然在场 ,他将继续在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中、在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中焕发出自己的辉煌。这组笔谈 ,旨在通过缅怀马克思 ,继续深入理解和发现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以表达我们坚定不移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 ,在新的历史时期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懈探索的理念。  相似文献   

15.
哲学的发展离不开批判,批判是哲学的本性,也是哲学功能的现实实现。哲学在批判现实中获得能量,在自我批判中向前发展。在历史发展中把握哲学,用科学的态度审视传统,掌握正确的批判原则,分清文本和精神,内容和形式,走出认识的误区,敢于创新,走出一条哲学批判现实的理性之路。  相似文献   

16.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哲学划界的第一个文献。它既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初步发动哲学革命的一系列思想要素的扼要总结,又是对此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到系统阐发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纲要性提示,因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如果说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超越还是潜在的,当时的马克思在公开的立场上对费尔巴哈依然给予了高度评价,那么《提纲》则是这种潜在超越的公开表达。作为这一公开表达的核心概念则是统领整个《提纲》的"感性活动"概念;正是"感性活动"的提出,使马克思在公开的立场上真正超越了费尔巴哈。因此,立足于马克思的"感性活动"概念完整地解读《提纲》,对于我们本真地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本质境域的历史性开启,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性"是对现代文化精神及实践的最深刻、凝练的概括。马克思将现代性理解为现代人的整体生存方式或文化模式。在马克思看来,现代性构成技术置身其中的整体文化背景;技术构成现代性的基础和重要标志,由外而内地影响现代人的生活。立足于现代人的生存实践,马克思展开对技术的批判。马克思立足现代性批判的技术批判,因具有总体性特征而超越了政治经济学批判,表现为一种更为深切的文化批判,其实质是对现代人技术化生存困境的反思、批判与诊疗。  相似文献   

18.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充分展现了马克思著作中最革命的理论品质——"批判",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批判思想。新形势下,面对激荡的社会思潮、复杂的社会矛盾、悖谬的思想言论,应该勇敢地举起"批判"的"武器",以"现实生活"为"批判"的出发点、以理论的彻底性为"批判"的着力点、以"人的解放"为"批判"的落脚点,站在人民的立场,发扬革命的大无畏精神,坚持批判和自我批判相结合,不断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9.
一个多世纪以来几经风云变幻,马克思主义迄今依然具有蓬勃生命力。在当代中国,不仅要研究马克思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而且要透过马克思的生平,从中察见马克思的人格力量,不断地汲取精神给养。马克思的一生,始终坚持真理,不媚权贵,以实际行动同情和维护社会弱势群体。他对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事业的执着、勤奋、顽强与勇于献身精神,以及朴实的学风和严谨治学精神,包括对待家庭的责任感和对生活的热情、乐观、积极态度,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20.
恩格斯分析了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条件下,资产阶级对英国工人,特别是对妇女和童工的残酷剥削,使工人没有受教育的机会的惨状。恩格斯认为,教育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只有消灭私有制,在未来社会才能把生产劳动和教育结合起来,工人及其子女接受普及教育。大工业生产需要全面发展的人,也只有在大工业生产条件下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