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而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具有巨大的潜在能量,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丰富想象力,吸引注意力,增强记忆力,开拓思维.  相似文献   

2.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而在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具有巨大的潜在能量,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丰富想象力,吸引注意力,增强记忆力,开拓思维。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设置悬念的契机,常可以表现数学的魅力和艺术感。本文将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谈谈实际教学中悬念的设置方法。  相似文献   

3.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而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4.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而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巧妙地设置悬念的契机常可以表现物理的魅力和艺术感。  相似文献   

5.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的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而感到不满足产生的。在教学活动中适当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具有巨大的潜在能量,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丰富想像力,吸引注意力,增强记忆力,开拓思维。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设置“悬念”常可以表现数学的魅力和艺术感。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谈几种“悬念”设置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悬念”的设置山东省临沭县临沭镇第一小学刘桂云“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而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实践证明:学生在...  相似文献   

7.
纪雪珍 《农村教育》2002,(10):64-64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感知不满足而产生的,而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8.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能完成或者不满足而产生的。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从而对所要学习的内容发生兴趣。例如,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悬念:  相似文献   

9.
正有效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集中注意力,揭示学习重点,启发学生的思维,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实现师生互动交流,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问题,值得我们每位教师认真研究、探讨。一、把握时机,设置悬念"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而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如在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时,  相似文献   

10.
教学中的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渴望解决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相似文献   

11.
我们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某一现象产生的疑惑心理称为悬念。悬念能引发学生的期待心理、好奇心理,使教学内容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悬念可在教学的任何环节中设置。 悬念创设在演示实验中。用演示实验揭示某一物理现象跟学生原有的知识发生冲突,  相似文献   

12.
章回小说和编剧本惯用“欲知详情,且等下回分解”的手法,情节到了紧要关头,往往来个“急煞车”,引而不发,使读者或听众产生一种欲知不得、欲罢不能的心理,即悬念心理.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的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这种心理具有巨大的潜能,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学生积极感知学习对象,增强记忆力,丰富想象力,稳定注意力,深化思维.因此,数学教学中巧妙地寻找设置悬念的契机常常是教学魅力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3.
在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本文将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谈谈实际教学中悬念的设置方法。  相似文献   

14.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感,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一旦学生在学习上产生这种心理需求,会使学生发挥出巨大的潜能,从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丰富想象力,吸引注意力,增强记忆力,开拓思维。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设置悬念的契机,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从而表现出数学的无穷魅力和艺术感。  相似文献   

15.
设置悬念是章回小说和编剧本惯用的手法,情节到了紧急关头,往往来个"急煞车",引而不发,使读者和听众产生一种欲知不得,欲罢不能的心理,即悬念心理。学生如在学习中产生这种心理,能激发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感知学习对象,增强记忆力,丰富想象力,稳定注意力,深化思维。因此,巧妙地设置悬念是数学教学中教学魁力的一种表现。一、设疑,激发思维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要使学生生疑,教师就要激疑。激疑要先设疑。通常利用新旧…  相似文献   

16.
悬念,能诱导人们满怀兴趣地去揣摩、期待,产生心理追踪的意向。在课堂教学中巧设悬念,是刺激学生思维活动,激发学习兴趣的一剂良药。例如在一篇语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在下面三个地方巧设悬念:(1)审题设悬,激活思维,使学生产生求知的创造心理。(2)课中设悬,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横向、纵向发展。(3)结尾设悬,使学生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激发课外探索的兴趣,扩展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7.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正.在数学教学中,从新课导入到探索新知、精讲例题、课堂练习和归纳小结等环节都离不开悬念的设置.教师要依据教学的需要,在各个阶段中精心设置  相似文献   

18.
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会使学生渴望不断探索,产生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一、设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要使学生生疑,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激疑,可激疑比较好的办法就是设疑。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先出示题:小明今年12岁,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对问题产生了疑,心理产生了悬念。这种疑制成悬念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教师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知道了,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  相似文献   

19.
“悬念”是启发式教学中常用到的一种重要手法。在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悬念”教学法,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究问题。这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对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悬念能使人产生心理需求,诱导人们兴致勃勃地去猜测、去期待,乃至欲罢不能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正如平时我们看戏剧、看电影那样,总是急切地去追踪剧情,关心着人物的命运,这就是悬念所起的作用。把悬念的这种作用引进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巧设悬念是促进学生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