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7月17日上午,湖南省妇联信访办接待了一名右脸血肉模糊的年轻女子。据她反映,因为夫妻矛盾,她头一天被丈夫用刀劫持回永州,在家中被丈夫用硫酸泼面,腰背部也遭严重踩伤。她历尽艰难,才得以逃到长沙一家医院疗伤。又是一起令人发指的家庭暴力! 省妇联立即与永州市政法部门取得了联系,同时将情况反映到省公安厅。 7月22日,《今日女报》刊发了记者采写的维权特别报道《关门!白领丽人被丈夫"黑"了》,用整版篇幅详尽地介绍了这起家庭暴力的全过程,并呼吁有关部门严惩凶手,切实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报道发出后引起了强烈反响。省内多家媒体相继进行报道,并拟为受害者开展捐款活动;许多读者打来电话,为受害者提供帮助;公安部门对凶手的追缉工作业已铺开。  相似文献   

2.
郭建良 《新闻记者》2005,(10):F0002-F0002
长期以来,我们的媒体对灾害报道形成一种固定模式,即注重报道政府行为,救灾场面,而忽豫了对真正的灾害新闻主体——受害者的报道。但笔者认为,对灾害的报道,关注点始终应该是灾民,即便是对灾害本身的报道也不应该只停留在死亡数字、致伤情况、  相似文献   

3.
当前,传媒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灾难报道、犯罪报道是媒体特别是都市类报纸拼抢的重点。值得警惕的是,很多新闻传媒及其从业者对事件中的受害者及其亲属,缺乏应有的同情心和保护意识,受害者及其亲属在新闻采访中再次甚至多次受到伤害,此即新闻报道中的"再度伤害"现象。  相似文献   

4.
刘艳 《东南传播》2016,(9):61-62
校园暴力事件在近年来受到媒体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针对受害者形象的报道,新媒体如何在秉持客观真实的新闻专业基础上发挥大众传播传承社会文化和教育的功能,引发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选取凤凰新闻手机客户端对校园暴力的报道为研究样本,通过分析总结出媒介在塑造受害者形象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媒介特性提出几点规避问题的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小城毒雾     
山东莘县一家工厂的一次泄氨事故,当天导致十几人死亡,两千多人不同程度中毒。人们在灾难之后甚至无法得到应有的抚慰,来自外界的压力让受害者在伤痛的愤怒的同时却不得不保持沉默  相似文献   

6.
《北京档案》2006,(12):37-37
德国政府4月18日宣布一项重大决定,帮助把二战期间有关1700万犹太人、劳工和其他大屠杀受害者的纳粹档案向历史学家以及受害者家属开放。据美联社报道,这些资料共有3000万到5000万份文件,被保存在德国城市巴德-阿罗尔森,由11个国家共同监管。这11个国家将于下月在卢森堡开会,考  相似文献   

7.
"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发生后,许多媒体从人性化角度对当事人进行心理干预,报道了一些缓解受害者及其家属情绪的新闻,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然而,仔细观察此次事件中媒体报道的全过程,可以发现媒体在追求新闻时效和内容深度的时候,在某种程度上忽视对受害者及其家属更深入的心理干预,这不能不说是当前媒体在报道重大事故时的缺陷.事实上,这种缺陷也恰恰是一些媒体不成熟的表现,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8.
一家大报曾刊登了一篇经济报道,反映一家企业实行责任制,层层承包,使企业焕发了生机。在报道该厂实施的具体措施中,特别举例说车间里接生产任务是认钱不认人,厂长也无权调度。这种片面的价值导向,容易使读者产生疑问。我市某家新闻单位报道一家企业破产,财产被拍卖的消息后,人们不禁为消息中没有提到的企业职工出路、退休人员的安排而担忧、困惑……  相似文献   

9.
持续26天。逾百万人受影响,经济损失数亿,这场据说自唐山大地震以来持续时间最长、面积最大的城市停水。肇因是一家国企的违法排污。受害者需要补偿。国企需要存活。工人需要谋生。那么谁来为这笔损失最后买单?  相似文献   

10.
读者来信     
断供,银行在责难逃8月18日,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该市的断供第一案。招商银行蛇口支行诉漾日湾畔业主刘英、傅泳栋连续超过10个月未还款。被告则说,开发商伪造首付款收据申请到贷款,要求判定假按揭合同无效。谁是假按揭的最大受害者呢?对于零首付拿房的断  相似文献   

11.
林锦 《报刊之友》2012,(11):41-43
框架分析是媒介效果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用以剖析新闻的文本框架和受众框架的建构和互动。本文从框架分析的视角出发,对VOA、CNN以及《纽约时报》这三家美国媒体的网络报道中,对我国“7·23”动车事件在事发半年内的报道议题与报道方式进行分析,探析美国媒体在这一事件中,对我国官方媒体形象、新媒体形象以及事件受害者形象的呈现。  相似文献   

12.
林锦 《今传媒》2012,(11):41-43
框架分析是媒介效果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用以剖析新闻的文本框架和受众框架的建构和互动。本文从框架分析的视角出发,对VOA、CNN以及《纽约时报》这三家美国媒体的网络报道中,对我国"7·23"动车事件在事发半年内的报道议题与报道方式进行分析,探析美国媒体在这一事件中,对我国官方媒体形象、新媒体形象以及事件受害者形象的呈现。  相似文献   

13.
涉性案件的报道在美国有什么样的尺度?哪些可以报道,哪些不可以报道?报道涉及公民的隐私权包括性信息时应如何处理?性侵案受害者的信息究竟该不该公开?  相似文献   

14.
所谓突发新闻的“二次伤害”,主要是指在天灾人祸的报道面前、在重大突发性新闻和灾难事故的报道现场,新闻本身的客观事件已经给当事人造成了物质或精神的第一次伤害,但是,因为新闻从业者的一些不规范操作,让受害者或者当事人或者受害者的亲属等被新闻报道“二次伤害”。这种新闻报道中的“二次伤害”现象频繁出现,不仅严重影响到媒体公信力,也给事件当事人造成了极大痛苦,我们要学会规避突发新闻报道中的“二次伤害”。  相似文献   

15.
庆典报道是党报常见的一种报道形式。《内蒙古日报》作为一家地区党报,把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典的宣传报道作为今年宣传工作的重头戏,加强领导、精心策划、创新报道形式,蒙汉文报密切配合,圆满完成了自冶区成立60周年大庆的报道任务。  相似文献   

16.
突发事件报道是对一家媒体整体素质的检验.也是对该媒体人员素质的一种锻炼。武汉地区7家报纸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的报道又有了新的看点。  相似文献   

17.
据新华社华盛顿15日消息:在有关美军亵渎《古兰经》事件的报道引发阿富汗等国穆斯林抗议活动后,美国《新闻周刊》在16日提前出版的最新一期中就报道中不确之处表示道歉。《新闻周刊》编辑惠特克说,报道中有关美军方调查人员已经证实发生了亵渎《古兰经》事件的内容是不准确的。他说:“我们对报道中任何不准确之处表示歉意,并向由此事引发的骚乱受害者和受到牵连的美国士兵表达我们的同情。”惠特克说,那篇报道的来源是一位“熟悉内情的政府官员”。这位官员称,他在美军方的一份调查报告中看到了这些内容。而在报道出版以后,那位官员又说,他…  相似文献   

18.
搞法制报道要懂法某新闻媒介曾刊载了一篇呼吁人们要学法懂法的文章。说的是一名强奸犯作案后,受害者忍无可忍,趁罪犯睡熟之机,几人联手将罪犯砸死,结果虽然除了一害,但因本身也触犯了法律,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应当说,作者与编者的本意并非不好。然而,这类涉及隐私...  相似文献   

19.
一些媒体在报道正面典型时,习惯于拔高人物。其弊端不仅影响到报道的真实性,而且使被报道者承受了很多难以言说的心理压力。《南方周末》在3月11日的一篇文章中,披露了一位南京长江大桥上的自杀救助者陈思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困顿。陈思就是这种典型报道的受害者之一。2003年10月,他救人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出来,短短十多天,他就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除了赞赏的眼光外,陈思没想到随之而来的麻烦。邻居误解他上大桥是为了出名,一些人质疑媒体:“报道说陈思救了26个人,大桥上真有那么多人要寻死吗?我从桥上来回也有不少次数了,可我怎么就一次没有…  相似文献   

20.
家庭暴力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它的存在严重伤害着受害者的人身权利和心理健康,而不少网络媒体在报道家庭暴力事件时散布性别歧视观点、消费暴力行为,置社会责任于不顾,本文旨在探究如何从伦理关怀角度使网络媒体的报道更具有人情味、正义感,在社会道德体系的建设中发挥正面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