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人类诞生以来,就有了环境问题,农业革命以来,人口骤增。为了生存,竭泽而渔,使局部生态环境恶化,导致了人类古代明的衰落,工业革命后,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已危及到人类的生存。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人类统一了认识,采取一系列措施,挽救地球,挽救人类。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生态危机已使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我国古代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和佛教的"万物平等"思想无不闪烁着生态伦理的光芒。深入探讨古代文化中的生态文化思想对现代生态的保护、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志辉 《新高考》2010,(5):75-76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战争,有战争就会有军队。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军队作为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我国古代的兵役制是如何演变的呢?  相似文献   

4.
在短暂的人类历史时期,土默特平原经历了由草原生态环境到农田生态环境的变迁过程。各历史时期频繁的战争、各朝代中央政府对该区域的农牧业生产政策、区域人口的增加以及随着社会的进步农牧业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等人类活动是这一地区生态环境变迁过程的主要原因,了解和掌握人类活动对研究该区城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的影响,对解决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和促进生态环境建设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教师:自古以来,人类创造了众多的文明。今天我们以古代阿拉伯文明、拜占廷文明、中华文明和美洲文明为例,初步探讨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出示课题)  相似文献   

6.
优生学是研究如何改善人类遗传素质,籍以提高人口素质为目标的科学。优生学不仅能给家庭带来幸福和欢乐,更关系到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兴旺。我们的毕业生毕业后大部分要分配到农村工作。因此,教学实践中我是围绕以下几方面内容上好优生课的。 一、对学生进行人口与生态环境的教育,说明优生的紧迫性 人的生存离不开环境,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一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我国素有地大物博之称,然而由于人口众多,人均矿产拥有量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居世界第80位。其次,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仅1.3亩,为美国的九分之一,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我国的人均指标均低于世界水平很多,本来拥有的资源优势现已变为劣势。可见,人口急速增长不仅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而且导致自然资源的短缺和破坏,从而削弱了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因此人口增长必须与生态环境取得平衡和协调。同时我们还可看到,人口众多还将在吃饭、教育、医  相似文献   

7.
在古代中国,游牧民族迁徙频繁,与游牧民族地区气候生态环境的变迁有很大的关系。古代游牧民族的经济能否维持民族基本生存之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气候生态环境的好坏。气候的反常,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会给游牧民族的经济以致命的打击,迫使游牧民族离开原始居留地而不断迁徙。  相似文献   

8.
李卫 《历史学习》2010,(2):19-19
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是利用磁铁或磁石在地球磁场中的南北指极性而制成的指向仪器。在我国古代,指南针最先应用于祭祀、礼仪场合、军事、占卜与看风水时确定方位。在这以后指南针在人类历史上起过的重要作用是在航海方面。我国古代航海业相当发达。秦汉时期就同朝鲜、日本有了海上往来,隋唐五代又发展到与阿拉伯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  相似文献   

9.
传送信息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需要,在原始社会,古代先民就已经采取语言和符号来交流情况和感受,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新闻活动的产生和发展,我们从翻阅古籍中,略可以觅到古代新闻活动存在和发展的线索本文对我国古代新闻报纸及新闻活动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10.
生态环境的安全性是能源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能源开采与利用中生态环境的安全与否不仅影响到能源安全,也影响到经济安全和人类的生存安全。文章在分析能源生产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能源生态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该文围绕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现状及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对话"一词,很早就出现于古希腊哲学著作中。苏格拉底与其弟子柏拉图通过对话,阐发了智者对人类、对世界、对宇宙的追问。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有把对话运用到教学中的范例。现代解释学、建构主义、  相似文献   

13.
“对话”一词,很早就出现于古希腊哲学著作中。苏格拉底与其弟子柏拉图通过对话,阐发了智者对人类、对世界、对宇宙的追问。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有把对话运用到教学中的范例。现代解释学、建构主义、接受美学都不同程度地强调了对话对阅读文本及人类自我理解的重要性。现代对话理论已被许多国家的教育家认同,并吸收到母语教育有关文件中。  相似文献   

14.
本世纪20年代至90年代,斯坦因、斯文赫定、贝格曼和新疆考古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罗布泊地区发现了墓葬麻黄。这一葬俗是古楼兰人适应古代罗布泊地区生态环境的结果,为该地区独有。这些墓葬距今约3800年,国内外考古发掘的同期墓葬中均无此现象。文化是一种适应形式,人类的习俗是对物质环境的适应,同一时代的古人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将会产生出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5.
<正>自有人类起,人类之间的战争就没有停止。战争离不开武器,从远古时代的石器,到古代的冷兵器,到现在的热兵器,战争中的武器不断升级。那么,未来战争中的武器又将会是什么样的呢?会朝什么方向发展呢?  相似文献   

16.
社会救济是国家和其他社会主体对丧失劳动能力、遭受自然灾害以及低收入群体予以物质帮助或精神关怀,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而实施的各种措施。从文献记载可知,中英两国古代社会救济存在许多不同之处,两国古代社会救济的思想基础有多元化和单一性的差异。在救济主体方面,我国古代一直以政府为主导,而英国的救济主体则从教会逐步转换到政府。两国古代社会救济的救助方式各不相同,且对待接受救济者的态度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17.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生活质量。而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负载了过多的人口,加上长期以来对土地、森林、水和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对生态环境缺乏必要的保护和建设,我国生态环境面临严峻的形势。环境保护己成为当今世界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国际社会谋求合作与共同发展的主要内容。生态环境的恶化阻碍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将威胁到国家的环境安全。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人口素质低,环境保护意识淡薄。而要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必须从学校教育做起,让中小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自觉地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地理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必然在学校环境教育中承担着主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人是自然过程的一部分,是地球运动的产物。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要让学生意识到破坏了大自然,就等于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从历史的角度看,生态环境恶化所导致的灾荒是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中国古代史上,曾有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影响较大的如秦末农民起义、西汉末年绿林赤眉起义、东汉末年黄巾起义、隋末农民起义、唐末黄巢起义、明末农民起义等,它们几乎都与自然灾害有关。灾荒有时成为农民起义的社会条件,有时则直接点燃了农民起义的导火线。在灾…  相似文献   

19.
自地球上出现人类起,人类之间的战争就没有停止过。战争离不开武器,从远古时代的石器,到古代的冷兵器,再到现在的热兵器,战争中的武器不断升级。那么,未来战争中的武器又将会是什么样的呢?会朝什么方向发展呢?请看——  相似文献   

20.
人类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似乎从人类产生那一刻就开始了。在远古的神话世界里,也有许多关于人类祖先向往理想世界的描述。从"蓬莱仙岛"到老子"小国寡民",再到"世外桃园",中国古代的先民一次次地描绘着自己所追寻的理想世界。从"伊甸园"到"理想国",再到"乌托邦",西方世界的古代先民也在不断地表达着对理想世界的渴望。老子与柏拉图被后人称为中国与西方古代的大智者,他们也对理想世界作了探索。他们在各自的社会环境里为人们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国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