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抄捡大观园是《红楼梦》中一个重要事件,它涉及到贾府长幼矛盾、主奴矛盾、封建统治者与民主力量之间的较量,是贾府走向衰落的转折性事件。查抄中显示了王夫人的无能与险恶用心,表现了晴雯、司棋等人反抗权势的人性光辉,还通过王熙凤、探春对贾府悲剧性命运作双重观照。这次事件使大观园的理想遭受到彻底毁灭,许多人物命运中透露出浓重的悲剧意味。  相似文献   

2.
一部中国封建史,是一部中国古代妇女悲剧命运的血泪史,一部女性向不公平命运的抗争史。无论是《卫风·氓》中的女丰人公,还是《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无论是《祝福》中的祥林嫂,还是《水浒》中的潘金莲,她们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种种封建社会桎锢的影响,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而潘金莲这个形象,尤为典型。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人物放在传统社会的政治和伦理情境下探究其命运走势,通过与传统社会中的政治人物进行类比,试图还原他们相似的心理特点和命运轨迹,试图探寻传统社会中女性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以及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都是走向悲剧。其人物的悲剧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人物生存的困境,膨胀的欲望和变态的心理,摇摆不定的双重性格及性格冲突。  相似文献   

5.
谈起《红楼梦》的时候,人们更多的是谈宝玉与黛玉的悲剧。他们的爱情悲剧确实值得让人回味忧伤,可是在我看来,最起码他们的精神是独立的.是不受约束.能够勇敢地释放出来的。而宝钗却一直压抑着自己内心的那种叛逆.恪守着封建礼教.这就要从她悲剧性的形成、性格等方面思索了。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都是走向悲剧。其人物的悲剧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人物生存的困境 ,膨胀的欲望和变态的心理 ,摇摆不定的双重性格及性格冲突  相似文献   

7.
曹雪芹在王熙凤出场上作了精巧的构思和安排,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是为人熟知的经典。王熙凤迟到后,通过在林黛玉面前的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言语、动作表演,让读者对其性格、能力、地位有了直观的了解。很多读者在阅读文章之前就熟知王熙凤在贾府所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和泼辣能干的性格,所以觉得王熙凤的迟到和表演是理所应当的,很少问一句:王熙凤为什么敢迟到?  相似文献   

8.
从曹植的思想和作品看其人生悲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次子,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钟嵘之《诗品》称为"建安之杰"。虽然他在政治思想上的追求无法实现,但可以从其思想和作品两个方面透视出其人生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9.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极具特色的人物,作者对她的刻画入木三分。本文单就《林黛玉进府》(高中语文第四册)的语言描写试做分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次战役中,盟军的一队伞兵因飞机的偏航而误投绝境,他们被捕了。  相似文献   

11.
王利锁  曹艳 《天中学刊》2012,27(5):43-45
曹植的《蝉赋》不仅是一篇咏物赋,更是一篇寓言赋。曹植借蝉的形象来写照和象征人生命运,寄寓了他对人生存在命运悲剧性的深深思考与感叹。  相似文献   

12.
香菱学诗一节是香菱在红楼大观园里演绎的一个重要情节,,也是揭示香菱命运悲剧的一个重要侧面。本文拟从香菱学诗这一细节,透彻地分析香菱的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戊戌变法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从开始到失败仅持续了103天,因此戊戌变法又叫百日维新。变法失败后,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所有新政,除京师大学堂(即今北京大学)和各地新式学堂被保留外,其余主要新政措施均被废止。戊戌变法失败之快,结局之惨,可谓历史仅见。变法者与生俱来的悲剧性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教材中《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着重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小说的主要人物也在这一回中出场亮相。曹氏苦心孤诣,不仅在人物出场设计上工于匠心,而且在特定场合中人物情态的描绘、性格的揭示,其用字用词的分寸拿捏也妙到毫颠。  相似文献   

15.
《徽州女人》中“女人”命运的悲剧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自古就有悲剧精神和悲剧艺术,《徽州女人》属于悲剧艺术,"女人"是悲剧人物。悲剧精神具有民族特征,中国的悲剧精神强调道德内涵,悲剧人物对于不幸命运的抗争,其形式是多样的,包括明火执仗的拼斗、巧妙周旋和隐忍退让。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它批判封建礼教,打破男尊女卑的价值观,模糊了两性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体现了人类的"双性气质"之美。本文以王熙凤为个案,分析其身上的"双性气质",体会曹雪芹卓越的人文情怀和文化理想,即:对男女两性平等和自由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中国女性是在几千年传统文化思想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她们比男子相对缺乏生活体验,于是一旦女性的意志受到抑制和否定时,女性的苦难和不安意识就更多地集中于自身所熟悉的情感或情欲体验,甚而至于过份关照自身的身体体验,这种以情抗理的行动注定了其命运的悲剧性。以邓幺姑一生的情感演变为例来探究新旧交替、民主思潮萌动的晚清时期,中国现代女性对自身意志与命运的关注和抗争,人性的蠢蠢欲动宛如死水泛起的微澜,预示着狂风骤雨的即将来临。  相似文献   

18.
希腊悲剧都贯穿着命运观念.而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是命运悲剧的典范之作.本文通过分析俄狄浦斯与不可捉摸的命运之间的尖锐冲突,揭示了俄狄浦斯的悲剧性及其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9.
潘融 《文教资料》2007,(34):35-37
《西游记》是一部以笑为主要内容的小说,但他离不开哭这个因素,尤其是在孙悟空这个形象上面,哭在孙悟空身上出现了十次,每次都与众不同。  相似文献   

20.
孔乙己,封建思想毒害下的死读书、读死书的悲剧性人物。他一生不曾考取秀才,但却又放不下读书人的身份,一生穷困潦倒,满嘴之乎者也遭人耻笑却又不自知,他是封建社会落魄读书人的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