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对学生的作文,究竟要不要“精批细改”,这是语文教育界争论较多的问题之一。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专家吕叔湘先生对此有精辟的见解。他在谈到作文批改时说:“家长要求精批细改,这种要求不实际。”“这个办法,因为是无效劳动,所以要改。”首先,他真切地体会到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难以承受精批细改的沉重负担。他在《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一文中说:“现在还是提倡精批细改,家长也要求老师精批细改,也不算老师一天有多少小时。老师一天24小时,和别人一样,当中要睡觉的时间,吃饭、休息的时间,还有做一点家务的时间,譬如洗…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把“不搞争论”称为他的一个发明。“不搞争论”为改革开放扫清思想障碍,争得时间;“不搞争论”不是压服,而是坚持了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不搞争论”是推动改革的一项策略。不搞争论,不是在所有的场合、范围都不搞。在学术领域,还是要“百家争鸣”。  相似文献   

3.
鼓励学生主动争论。争论是学生自主参与教学过程的具体表现。它既能使学生的思维、语言得到促进与发展,又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交往。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多鼓励学生争论。在争论前给学生讲明道理:争论不是吵架,争论更不能互相攻击,而是一种“学术交流”。争论时,不以声音高尖取胜,要以理服人,不要纠缠对或不对,要摆事实,讲道理,要先想清自己的观点,并收集支撑观点的证据。争论时,不急躁,要表述清楚,有说服力。其次,教师要给学生制定争论的规定:是小组对抗  相似文献   

4.
《教育》2011,(9):17-17
侯江2011年8月23日在《北京晚报》撰文指出:这两天,“小学生”“洗脚”成了热词,争论之声不绝于耳。这场争论缘于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的一场讲演。蒙曼8月20日出席广东佛山某活动时称小学生给父母洗脚是愚孝,她表示不赞成儿童穿汉服学习古文化,这样恢复传统文化“只是一种表象”。  相似文献   

5.
一、作文里也有“添加剂”前不久笔者参加了扬州市中考作文阅卷,第一天改下来,就有老师情不自禁地感叹:现在的作文,几乎没什么原汁原味的了,作文也掺了“添加剂”.大家都笑起来,但是一回想,还真是如此呢!点出一篇来,曰《忍不住悲伤》(江苏省扬州市2011年中考作文题为半命题作文“忍不住____”),题目下面不是正文,而是两行半文半白美其名曰“题记”的文字:“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人生最痛苦的事,莫过于亲人之间的离别.  相似文献   

6.
中日两国同为使用汉字的国家,遇到地名、人名汉字翻译,其读音一般就按翻译者国家的读音译读之。但是日本地名“新潟”,以前我们都译读为“新泻”,而近年来又改为“新潟”,引起混乱和不便。笔者认为历史上将“新舄”译读为“新泻”,在字源上有其合理性,并非误译,现在也没必要非改正为“新舄”不可,因为“舄”字对一般的中国人来说难认难读。即使要改,也只能由语言文字主管部门作出统一规定,而不能放任自流,造成有的改,有的不改;有的只改读音,不改汉字,有的只改汉字,不改读音这样的混乱局面。  相似文献   

7.
“一把手”校长是否应该上课这个问题争论已久。江苏省扬州市教育局在2006年开学初出台的一项硬性规定——“校长不上课就要‘下课’”。一石激起千层浪,对此规定,赞同者有之,批评者更多,说什么校长已经整天忙得不亦乐乎,现在还要求他们上课,这不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吗?此言差矣,笔者以为,说这句话的人才真正颠倒了校长角色的主次关系,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8.
"课改"的重心是构建适应学生生存和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而不是"改课"。一线教师是"改课"的主角,而非"课改"的主体。不是"课改"一定要"改课"而是"改课"一定要"课改"。  相似文献   

9.
《随园诗话》记载了一段有趣的争论。苏东坡批评孟浩然,认为孟诗不是不佳,可惜“作料”少。清初诗人施愚山不同意苏的看法,反嘲说苏东坡的诗不是不佳,只可  相似文献   

10.
1902年10月23日,在布拉格大学的演讲厅,一个叫布洛德的新生正在滔滔不绝地演讲。他把叔本华捧上了天,把尼采狠狠地踩在脚下,这引起了一个大二学生的不满。两人围绕着叔本华与尼采,你一句我一句地争论起来,直争到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对方。  相似文献   

11.
不是学生不爱听的课要改,不是成绩不好的老师要改,而是每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老师都要改,特别是那些爱讲、会讲的老师更要改。因为你讲得越多,学生自主的学习就会越少,当你把知识讲得越清楚、越明白的时候,学生自主钻研、思考、探究的意识就会越弱,新课程倡导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际上就会落空。  相似文献   

12.
我园的“两改”“四研究”胡翠璋近几年,我园根据《规程》精神,以“优化幼儿一日活动,让幼儿在良好环境中主动发展”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专题研究活动,取得了初步成效。其做法大致概括为“两改”、“四研究”。一、两改(一)改观念为了贯彻《规程》,必须要进...  相似文献   

13.
“学术性”与”师范性”的争论 ,贯穿于我国师范教育的百年发展历程中 ,每个阶段的争论 ,都有其不同的前因和后果 ,但根本的原因是 ,政府为体现对师范教育的重视 ,制定了一系列统一规定 ,这种统一规定随着时代的变化暴露出其封闭性的特点 ,而在师范教育改革中 ,又往往将“师范性”作为“学术性”的障碍来对待 ,导致“师范性”的不断反弹。百年的争论启示我们 :立足中国国情 ,减少争论 ,大力进行师范教育实践 ,完全可以探索出中国师范教育健康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教育部公布《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减负十条"一出,热议一片,有关部门当天就收到上千条意见。记者随即采访本市小学多名校长和教师后发现",不留作业"一条争议最大。(8月26日《北京日报》)"减负十条"让家长们怎么办?其实,给孩子留不留作业不是大家争论的中心,问题是应该给孩子们留多少作业?不留作业,孩子们的学习效果如何体  相似文献   

15.
游览和浏览是一对乐于助人的兄弟。一天,它们在校园里玩耍,发现小熊嘟嘟的试卷上有这么两个句子:1.这张报纸我只__了一遍,还没仔细看。(游览浏览) 2.星期天,爸爸带着我__了风景秀丽的黄山。(浏览游览)两兄弟一看,嘟嘟正在为找不到合适的词语而焦急。游览想:我们不是可  相似文献   

16.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许多文人都主张“文章不厌百回改”,“淘沙不倦则好物出”,认为“多改出佳作”。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常把自己写好的诗读给老妪听,请她们帮助修改;清代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写成《红楼梦》;鲁迅也曾说,他的文章写好后总是放进抽屉里,过几天再拿出来看看,每看一次都觉得有许多要修改的地方,这样经过反复修改直到满意为止。名家之作尚需修改,何况初学写作的中学生呢?  相似文献   

17.
近日笔者读到《中小学管理》2006年第9期上的《请假条里的人文精神》一文,感慨颇多。几天前,在某个实验小学的全校大会上,校长浓墨重彩地表扬了一位青年教师,原因是这位青年教师结婚只用了周末两天时间,而国家规定的婚假他一天也没请。校长大力表扬了他未耽误学校工作的"主人翁"精神,并号召  相似文献   

18.
《随园诗话》记载了一段有趣的争论。苏东坡批评孟浩然,认为孟诗不是不佳,可惜“作料”少。清初诗人施愚山不同意苏的看法,反嘲说苏东坡的诗不是不佳,只可惜“作料”多。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界一直存在着博雅教育和专业教育孰优孰劣的争论,甚至出现了两种思想的完全对立,而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已不是单一的博雅教育或是专业教育所能造就的。本文通过对这两种教育理念的分析,对我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0.
语文老师喜欢的作文:洁、真、深、活。从学生的角度说,就是说写作时要尽力求洁、求真、求深、求活。求洁这里的“洁”,是指文面的整齐清洁。具体讲就是文字标点的书写规范清晰,整齐干净。在此基础上,若能达到美观的层次,那当然是更好。众所周知,目前的中考高考改卷,主要是人工改,既然改卷是人工改,就要研究改卷人的心理,学生凭借整洁甚至美观的卷面博得改卷人的好感,不是不正之风,而是很合乎人之情理。试想,一篇作文,若立意、选材、结构、语言等都达到一类文水准,唯独文字写得潦草难认,涂抹乱划甚至严重,那此文得分肯定不是一类文的分数,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