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楚庄王葬马     
大秋 《课外阅读》2007,(7):44-45
劝说别人改变既成的想法,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当此人是权大势重的人物时;而向一国之君进谏,欲使其改弦更张,且要冒着因犯颜而殃及自身的危险时,人们更多的则是望而却步了。《史记·滑稽列传》中记载的优孟巧谏楚庄王葬马的故事,恰恰提供了"艺高人胆大"的范例。  相似文献   

2.
进谏杂谈     
进谏杂谈戴荣武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臣对君规劝,使君主采纳自己的意见,这谓之“谏”。《淮南子·主术训》载:“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谏鼓”是设于朝廷供进谏者敲击以闻之鼓;“谤木”是竖在交通要道口让人在上面写谏言的木牌。这说明,早在尧舜之时就...  相似文献   

3.
对司马相如的研究,多集中在他的辞赋上。本文则从小处入手,通过分析他的散文《谏猎书》的逻辑与进谏艺术,表现司马相如高超的辩才。他富丽的文采与严谨的逻辑思维相得益彰,他进谏君王却又能脱离“文死谏”的老套,从而让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他潇洒儒雅的个性风格。  相似文献   

4.
通过研读《庄子内篇译解和批判》总结庄子进谏之道,结合历代进谏成败的实例批判庄子进谏思想中的消极成分、感悟其巧谏思想之绝妙,可拓展大家对庄子入世思想领域的理解。此外,更可以使得大家以此为鉴,在学习生活中都能积极肩负个人责任。而非消极应付,并在日常生活中巧妙地说服他人,以智慧的方式传达意愿、达到目的。  相似文献   

5.
《初中生》2013,(7)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优孟的人,他的职业是"俳优",俗称宫廷滑稽戏演员.他的拿手好戏就是现在流行的"模仿秀",而其化妆、模仿的功底一点都不比小沈阳差. 相传,楚庄王的相国孙叔敖死后,他的儿子穷困到以卖柴为生的地步.优孟对他深表同情,决心向楚庄王进谏.于是,他打扮成孙叔敖的样子,模仿其言谈举止.经过一年多的练习,终于达到了真假难辨的地步.有一次举行宫廷宴会,优孟装扮成孙叔敖的样子前来参加.楚庄王见了大吃一惊,以为是孙叔敖复活,立即就要拜他为相.  相似文献   

6.
魏征是唐初的政治家,以忠贞敢谏闻名于后世,同时又是史学家,其史学成就在史学史亦有相当地位,而进谏和治史都是为了政权的长治久安,本文对此进行了较全面的叙述。  相似文献   

7.
"以诗为谏"是先秦时期伴随着"诗"的创作、应用与传播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劝谏传统,指在劝谏过程中以"诗"为依据,来规正他人的言行,达到劝惩的目的。西周时期的"献诗""采诗"制度将"以诗为谏"纳入到国家政治监督机制中,成为下臣进谏的正当方式;春秋以后,"赋诗""引诗"风尚的盛行使得"以诗为谏"的权威性得到了更为普遍的认可。在其历史形成过程中,"以诗为谏"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也显示出"诗"由文学文本向经典文本演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在古代社会向皇帝劝谏是很危险的事情,进谏是要讲究语言技巧的。古代优人因社会地位低贱,进谏语言更需讲究。他们多以滑稽的方式向皇帝劝谏,效果往往很好,充分显示出高超的的语言艺术,很值得人们品味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李斯的《谏逐客书》是我国古代进谏公文的典范,它之所以能使秦王改弦易辙,收回成命,起到力挽狂澜、扭转乾坤的说服效果,关键在于李斯对避重就轻、列举实例、设身处地、正反对比、以美为刺、满足欲求等说服技巧的巧妙运用,其娴熟高超的说服技巧,时至今日仍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在人类历史上,当面对统治者、当权者昏庸无道、腐败暴政、涂炭人民时,便有正直的人站出来进言,这就是"言谏";便有文、诗写出来,这就是"文谏"、"诗谏"。  相似文献   

11.
优孟辩葬马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啗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  相似文献   

12.
魏征以刚直不阿,敢于直谏而名垂史册,他既敢谏,又善谏。这篇奏疏不仅内容丰富,说理透彻,论证有力,而且讲究方式,含而不露,婉而意深,集中代表了魏征的进谏艺术,反复运用对比是本文的特点之一。首先,文章开头以"下愚"和"明哲"对比,在貌似尊敬和自谦的背后,寓刚于柔,绵里藏针,暗含了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使唐太宗不得不重新审视治国策略。其次,将历史上的创业之君与守成之君对比。"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  相似文献   

13.
尚立霞 《甘肃教育》2004,(11):23-23
战国时邹忌很会劝谏,他现身说法使齐威王懂得了纳谏的重要性,从而广开言路,兴利除弊,使齐国位列战国“七强”之首。时过境迁,到了唐朝,也有一位同邹忌一样敢谏、善谏的大臣,他就是魏征。魏征不仅披肝沥胆、直言不讳,而且很注意进谏的方法和实效,他的意见大都为唐太宗采纳,使太宗避免了政治上不少失误。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谏太宗十思疏》(下称《十思疏》),就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频上四疏,以陈得失”中的第二疏。此疏核心内容为规劝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心意思是要他积德行义。但文章开篇并没有  相似文献   

14.
人们有时用“无立锥之地”来形容处境艰难,你知道它是如何来的吗?据记载,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宫廷艺人叫优孟,他能歌善舞,深受国王宠。优孟与宰相孙叔敖是好朋友。孙叔敖死后,他的儿子只能靠卖柴度日,连个住处都没有。一次,孙叔敖的子在路上碰到了优孟,将自己的境况告诉了优孟。优孟说一定帮他想点办法。优孟回家以后,就刻意模仿孙叔敖的声音、笑貌、动作,慢慢地就学得很像。一天,楚庄王请客,优孟就穿上孙叔敖的衣服装扮成孙叔敖前去献酒。楚庄见了大吃一惊,以为孙叔敖又活了,就对他说:“你还来做宰相吧。”优孟说:这件事我还得回家跟我的妻…  相似文献   

15.
对比,是人们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谏逐客书》就是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成功地论证了“逐客为过”这一论点。《谏逐客书》是公元前237年李斯为秦国客卿时上秦王政的一份奏章。当时,由于秦国宗室贵族(?)郑国水工以修渠为名进行间谍活动一事,掀起了一股逐客之风,“皆言秦王,请一切逐客”,秦王因此下逐客令,“李斯议亦在逐中”。就在这关键时刻,李斯上《谏逐客书》。秦王读此奏章、豁然猛醒,立即取消了逐客令,恢复了李斯等客卿的官职。可见《谏逐客书》达到了进谏的目的。《谏逐客书》全文不到一千字,能产生如此巨大的作用,这不能不惊叹作者雄辩的才华和锐利的眼光。本文抓住了秦王心理,放眼于诸侯纷争的发展局势,立足于秦的统一,以重用人才为主线贯穿全篇,巧妙地运用对比,层层推理,使文章在强烈的对比中自然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6.
以喻言志,以喻传情,是屈原《离骚》用喻的主要艺术特色。这是由于他富有浪漫主义的诗人气质决定的。一、用比喻美化君王屈原因为爱国而忠君,因为忠君而进谏、劝君。他直面楚怀王的政治迷惘、顷襄王的骄奢淫逸,把进谏、劝君看作忠君的表达,把忠君看成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一种手段和一种途径。所以,他热情地赞美君王,用比喻美化君王的  相似文献   

17.
《谏太宗十思疏》选自《魏郑公文集》。作者魏征,字玄成。唐初著名的政治家。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魏征拜为谏议大夫,检校侍中,后进左光禄大夫,封为郑国公。魏征深谋远虑,富有胆略,敢于直谏。他前后进谏“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薄赋敛,轻租税”、“任贤受谏”等二百余事,多被太宗采纳。他的治国良言有助于“贞观之治”,所以深得太宗的褒美。魏征病卒,太宗自制碑文,并为书石。太宗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相似文献   

18.
魏征是镜     
臣子规劝或批评君主叫做"谏",君主接受规劝或批评叫作纳谏.我国历史上最善于纳谏的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魏征是中国古代著名政治家,唐朝著名的谏臣,前后陈谏二百多件,大多被唐太宗采纳,被唐太宗誉为"明得失"的镜子,同学们,想知道魏征是怎样敢于积极进谏的吗?……  相似文献   

19.
<正>作为新教材新篇,《谏逐客书》被选入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五单元"实用性文本阅读"单元,作为一篇奏疏,进谏效果是评价其"实用价值"的重要尺度。李斯上疏后,"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1]不言而喻,这是一次效果显著的成功进谏,李斯是如何成功地"说服"秦王的呢?《教师教学用书》指出:"普遍认为,这篇奏疏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其在论证秦国逐客的错误和危害时,没有就逐客的具体问题而就事论事,也没有论及李斯个人的处境进退,  相似文献   

20.
古代姓氏谈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这是《屈原列传》开头的一句话.为什么屈原与楚同姓呢?上古有姓有氏,姓是族号,氏是姓的分支.《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就说明了这种情况.先秦时期,平民百姓是无姓的,只有贵族才有姓。战国以后,人们以氏为姓,姓氏合而为一.汉以后天子庶人都有姓了.如:《柳敬亭传》中,有“如优孟摇头而歌”一句.优孟是春秋楚人,“优”不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