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牧是晚唐著名诗人,在其三十一岁时,由宣州来到扬州,度过了三年时光,写下了《遣怀》等著名诗歌。"杜牧与扬州"的典故,在后世的诗歌、词作和戏曲中时常出现。在其不断传播的过程中,杜牧的形象由多元变得单一。"杜郎俊赏"变得越来越边缘化,而其"风流浪子"的形象却被后世文人所接受。  相似文献   

2.
杜牧的诗俊气有气概。杜牧曾在扬州为官,并且留下了“十年一觉扬州梦”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他的诗,千百年来,耳熟能详。可是,对于张好好,我们就知之甚少了。张好好出嫁时写给杜牧的一首诗,诗里有爱,爱中含愁,愁中又透着决然。  相似文献   

3.
杜牧(公元803-853年)是晚唐一位风格独特的诗人。明胡应群在《诗该》中曾论道:“俊爽若牧之,藻绮若庭药,精深若义山,整密若丁卯,皆晚唐锦锋者。”可谓中的之言。“俊灾”就是英俊豪纵,是杜牧诗的主导风格,这在古人的诗文及评论中多被认同,如刘熙载《艺概》把杜牧和李义山的诗作了比较,说“社樊川诗雄姿英发,李樊南诗深情锦邈”;南来著名词人姜白石在《扬州慢》中对杜牧称为“江郎俊赏”,同样都突出杜牧诗中的“俊”。杜牧诗的“俊爽”风格大都体现在咏史诗中。《感怀诗一首》、《郡斋独酌》、《河煌》、《赤壁》、《题桃花夫…  相似文献   

4.
杜牧的诗俊气有气概.杜牧曾在扬州为官,并且留下了"十年一觉扬州梦"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他的诗,千百年来,耳熟能详.可是,对于张好好,我们就知之甚少了.张好好出嫁时写给杜牧的一首诗,诗里有爱,爱中含愁,愁中又透着决然.  相似文献   

5.
“豆蔻”一词不可乱用程进升"豆蔻"一词出自杜牧的一首《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分,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是杜牧离开扬州前写给一位和他相好的歌妓的赠别诗,其中的前两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是写那位女子身姿轻盈...  相似文献   

6.
质疑二则     
1.“竹西”是指“竹林西边”吗? 姜夔词《扬州慢》的首句为“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其中“竹西佳处”一句化自杜牧的“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课本对这两句诗的注释是:“谁想到竹林西边的路就是热闹的扬州呢?”将“竹西”译作“竹林西边”未免太望文生义了。查《樊川诗集注》(清·冯集梧注)可知:“竹西“应为亭名,在禅智寺前河北岸。《舆地纪胜》中指出:扬州竹西亭在北门外五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也  相似文献   

7.
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晚唐杰出诗人,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尤以《寄扬州韩绰判官》一诗最为出色":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首诗已流传了一千多年,可谓妇孺皆知。诗因桥而咏出,桥因诗而闻名。  相似文献   

8.
<正>叠题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赏析西楚霸王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悲情英雄,关于他的传说一直在民间流传。众多传说中又以他乌江自刎最为慷慨悲壮,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反复咏叹的历史题材。王安石的这首诗是针对杜牧的《题乌江亭》诗而写的。杜牧的《题乌江亭》说:"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  相似文献   

9.
在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扬州慢》“竹西佳处”的注释中,注者将杜牧《题扬州禅智寺》中的“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解释成:“谁想到竹林西边的路就是热闹的扬州?”“竹西路”被解释成“竹林西边的路”了。“竹西”一语,《辞源》释为古亭名,所举例句正是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中的这个句子,而且还在引用《全唐诗》赵嘏《山中寄卢简求》“竹西池上有花开,日日幽吟看又回”的诗句后作了这样的说明:“后人因于其处筑竹西亭,又名歌吹亭,在扬州甘泉县(今江苏扬州市)北。”由此可知,“竹西”不是“竹林西边”,而是“竹西亭”。  相似文献   

10.
南宋词家姜夔的名作《扬州慢》中有一句:“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教材上是这样作注的:“指扬州。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谁想到竹林西边的路就是热闹的扬州呢?)……”(见人教社版高中语文第六册151页)把“竹西佳处”解作扬州代...  相似文献   

11.
杜甫《遣怀》诗中有“气酣登吹台”句,《全唐诗》夹注云:吹台一作文台。看来,《全唐诗》编者持二说并存的观点,且必有所本。此后杜诗的诸多注本、选本均不加考辨地沿袭了“登吹台”之说,笔者认为,应以“登文台”为是。《遣怀》诗写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其时诗人在夔州。诗的首句“昔我  相似文献   

12.
杜牧《清明》诗中的杏花村究竟在何地,历来众说纷纭。我们认为当在今湖北麻城市西南岐亭镇。一、杜牧确曾到岐亭。杜牧任黄州刺史时(公元842——844年),黄州治所在今新洲县。这里与麻城岐亭相去不远,两地交通也很顺畅。除取诸陆道,尤可假舟楫之利,沿举水往还两地之间。岐亭地处黄州域内,杜牧造访此地,符合情理。再者唐时黄州为一偏僻小郡,不难治理,公事谅可松动。更兼杜牧因受权相排挤,内心抑郁难平,同时他素有寄情山水的癖好,因而,谪居黄州期间,经常外出,游历察访,有甚于扬州时期。黄州各县他都曾涉足,传世的作品可以为证。这里应当特别指出的是,他也曾到过麻城岐亭  相似文献   

13.
唐朝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时代。除了象李白、杜甫、白居易这样著名的大诗人外,在晚唐诗人中,最为杰出的要数杜牧。杜牧的《阿房宫赋》是唐代短赋中的杰作,这篇赋和他的《泊秦淮》、《过华清宫》等诗一样,都为后世所传颂。  相似文献   

14.
杜牧绝句艺术风格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晚唐的诗坛上,杜牧的诗放射出奇光异彩。他的五古,师法杜甫,多写重大的社会政治题材,骨气遒劲,豪健挺拔;而他的近体律绝,则言情写景,别有风味。如果说杜牧的古体诗尚有学习和摹仿的痕迹,那么杜牧的七言绝句则更多地体现了他的创造性和艺术才能,有着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关于杜枚绝句的艺术风格,前人未有专门论述。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过:“杜樊川诗雄姿英发”。这虽是就杜牧总的诗风而论,但其基本精神对他的绝句同样是适用的。如果更进一步,我们觉得,杜牧绝句的艺术风格可用“俊爽清丽”加以概括。  相似文献   

15.
杜牧在湖州有很多小诗,特别是杜牧的外集中有一首《叹花》诗,历来被认为是风情之作。本文从杜牧当时的社会背景对《叹花》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认为它不但不是一首风情诗,而且还是一首感伤时世很强的政治诗,从而揭示了杜牧在湖州的有些风情诗和写景小诗绝非风情或闲来之笔,其中蕴涵着杜牧强烈的个人身世遭遇和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6.
唐诗零笺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玉人,指韩绰.句谓不知韩绰在明月之夜的扬州何处教吹箫,含意甚明.但社科院文学所《唐诗选》注:“玉人、美人,指扬州的歌妓”.其意大约从冯集梧《樊川诗集注》引申而来,冯注引《拾遗记》云:“蜀甘后玉质柔肌,态媚容冶,河南献玉人,高三尺;乃取玉人置后侧,后与玉人,  相似文献   

17.
扬州期问杜牧并未一味地沉迷在胭脂柳巷,其一生中最重要的有关藩镇问题的文章恰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这一时期的一些诗作也反映出杜牧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并且扬州时期,杜牧开始研究兵法,这些都表明了杜牧感时忧国的本来面貌.忧国忧君、关注国家命运、为统治者出言献策是他扬州生活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8.
寄远     
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诗人,他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在诗歌创作方面,杜牧自称“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因此,杜牧的诗歌大多情致高远,笔力遒劲,不似当时诗坛上莺歌燕舞,男欢女爱的靡靡之音。同时,杜牧本人又多绮情柔思,故往往在峻峭之中,带有几分风华流美之情致。《寄远》一诗就较为明显地体现出了杜牧文词清丽、情韵跌宕的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19.
高六册课文《扬州慢》“竹西佳处”,课本注:“指扬州。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谁想到竹林西边的路就是热闹的扬州呢?)开头八个字点明昔日扬州繁盛。”此注可商榷处有三:一、将“谁知竹西路”译解为“谁想到竹林西边的路”不妥。因为“……路就是……扬州”的说法让人难以理解。这里的“路”当指“地区”或“方面”。意思与“各路人马”“外路  相似文献   

20.
溶溶漾漾白鸥飞,绿净春深好染衣;南去北来人自老,夕阳长送钓船归。———杜牧《汉江》这首诗,是诗人杜牧写他在一个暮春的傍晚行经汉江时的所见所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