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哀悼诗有悠久的历史及稳定的写作传统,发展至明代已经严重模式化。袁宏道哀悼诗约三十三题六十七首,从哀悼对象、诗型、内容来看皆为追悼亲朋的真情之作。袁宏道哀悼诗在继承传统模式与意象的基础上,自有标新之处,具体表现为:通过吸收民间佛、道、冥界观念,为逝者设计了不同的死后彼岸世界,开拓了哀悼诗写作的时间与空间,显示了士人与市井生活的融入;将底层人士作为主人公进行哀悼,扩大了传统哀悼诗书写对象的范畴,反映了袁宏道对儒家主流价值观的反叛。  相似文献   

2.
3.
公安三袁性喜漫游山水,常把自我的性灵毫无隐饰地坦露在山光水色之间。因此他们的山水诗文,既是写自然,又是抒写自己的性灵。袁宏道、袁中道都曾有武当之游,他们在这里留下的作品,就表现了他们独特的性灵世界。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位诗人翻译家,袁可嘉在其丰富的译诗实践中,形成了精辟入里的译学思想:肯定译诗的艺术性,秉承“宽严有度”的翻译原则,择取“陌生化”翻译取向,坚持“翻译与研究并举”。袁可嘉的这些译学观念不仅指导了自己的译介活动,对今天的译诗实践也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民国初期,梁启超由拥助袁世凯到反对袁世凯,乃是一个思想演进过程.梁袁思想的分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立宪政治与独裁政治的分歧,二是爱国与卖国的分歧.梁氏的战斗檄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的发表,是他高举反袁复辟帝制义旗的标志.  相似文献   

6.
晚明儒家道德价值体系在士人心中的瓦解,自我意识的高度膨胀,不仅使山水对袁宏道的人生具有了以往不同的意义,也使他对山水审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趣”与“奇”之追求。通过山水与自我的共鸣和互动,我们可以体察袁宏道所代表的晚明人自我意识的高扬。  相似文献   

7.
在晚明公安派的性灵说中,袁中道虽然缺乏理论上的重要贡献,但在创作上却是性灵说的实践者。他一生创作出为数众多的哭悼诗,表达对亲人与朋友的哀祭与悼念,常常率直而呼出,不讲究文辞,大不同于以前悼诗的风格,体现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8.
在晚明公安派的性灵说中,袁中道虽然缺乏理论上的重要贡献,但在创作上却是性灵说的实践者.他一生创作出为数众多的哭悼诗,表达对亲人与朋友的哀祭与悼念,常常率直而呼出,不讲究文辞,大不同于以前悼诗的风格,体现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30年代初由于林语堂等人的倡导,晚明的公安派代表人物袁宏道走上了历史舞台。鲁迅认为袁宏道提高了小说、戏曲和传奇的文学地位,在文学史上是有特定的价值和地位的,同时他还认为袁宏道是一个关心世道的文人。但由于时代的复杂性和变动性,使得鲁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袁宏道以及小品文的态度是不同的:五四时期的倡导,三十年代白色恐怖时期的批评,以及同是在三十年代对小品文的希望和要求。从中我们看到鲁迅评价的科学性和时代性,更从中看到鲁迅对待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态度。鲁迅给我们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让我们建立了科学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10.
对于公安派领袖宏道的“性灵”说,论者一般从历史分析的角度出发,强调其反对七了派模拟剽窃飞气的积极意义,肯定其体现明末追求个性自由思潮的进步价值,这是无可争议的。但相对地,立足于其诗学理论自身的考察就少了些。结果就是,在笔者看来,导致了某种对“性灵”说的不适当的高估。本文不揣浅了陋,力图集中一下“性灵”说的理论面貌及其内在理路。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初诞生在欧美文坛的意象派,主张使用简明清晰的意象和凝练浓缩的语言进行诗歌创作.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古典诗歌及其诗论与意象派诗歌的联系与契合,阐释了其对意象派诗歌理论与创作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传统诗学研究的起点是作品,从而学理就是以客体为对象来揭示其包含的美学属性,而不是主体审美活动,诗歌的研究对象“实体化”了,即使关涉作者,那也仅仅是作为作品结构中的要素,存在“主体缺失”,进而不是审美主体实践的“辩证关系”研究,使语言在诗歌审美活动中的中介性未能彰显,不能从中剥离出来和独立分析其在诗歌审美建构的规则并上升为方法.笔者企图克服传统诗学这一不足的前提下,基于诗歌语言规范的语义形态特征化,试图从诗歌的审美建构与语言表达的中介关系来探索诗歌审美的语义逻辑规范的基本原理以及诗歌鉴赏、创作的理论方法等,以期拓展诗学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昔人都把张问陶看作袁枚的信徒,是性灵派的后期传人。其实张问陶与袁枚的诗学观点同中有异,且异大于同:同在都主张独创,抒写性灵;不同在张问陶论诗取径较宽,既主张独创,抒写性灵,又主张为诗要有豪气骨气壮气大气,要关心时务,提倡讽谕,既要空灵,又要沉郁。他的诗论既上承性灵派之长,又纠性灵派之偏,有启龚自珍、魏源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元代诗文的"宗唐得古"之风,针对元代文学复古运动的特点,深入分析元人提出"宗唐得古"主张的时代背景,探讨"宗唐得古"对元代文坛的影响。在研究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的基础上,提出"‘宗唐得古’是元代诗文兴盛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邓肃是宋南渡时期著名的谏官和爱国诗人,其《诗评》一文集中阐述了他的诗学观。他师法多家,尤其受李白、杜甫沾溉最多。其诗克服了白体的率易平熟、西昆体的藻饰雕琢及江西诗派的奇谲瘦硬之弊,既有白居易的平易、杜甫的骨力、李白的豪放,又有宋人的健朗,表现出雄浑俊逸、自然天真的主体风格。而由于题材、思想情感、历史背景等的不同,风格又呈现出多样性。南渡之前的诗作更多地追踪李白,充溢着难以抑制的狂情豪气;南渡之后的作品则侧重学习杜甫,显得沉郁顿挫,而对陶、谢的推崇又使其诗时时呈现清远平淡、天真自然的风格。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中叶法国学术界现象学与结构主义的纠结中,崛起了德里达、福柯和德勒兹等新一代后结构主义思想家。"符号"(sign)是源自当时文学批评争论的一个核心概念,在今天仍然值得深入探讨。在当代西方符号诗学从二元论到多元论的嬗变轨迹中,德勒兹诗学受皮尔斯等人多元符号思想影响,扬弃索绪尔一脉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观念,体现出多元流变的特质。在德勒兹文学批评著作和电影艺术哲学著作中,符号诗学是一个重要的维度。在跨语境意义上,德勒兹差异哲学衍生出来的符号诗学突破西方传统的二元论思维模式和语言学局域,富于当代学术意识,并且与中国古典诗学题旨构成一定的思想共振关系。这种跨语境耦合,能够激活异质诗学的潜质,开辟新的思想探索空间。  相似文献   

17.
元稹的古体诗在平仄、用韵、句式、修辞等方面表现出汉魏古诗的特色,具有汉魏古诗的古朴风格.他的古体诗讽谕兴寄与吟写性情并重,题材广泛,一方面开拓了古体诗的题材范围,另一方面则体现了中唐感伤闲适的创作风气.  相似文献   

18.
元代的江西,既为诗家荟萃之地,诗歌批评的勃兴,也就在情理之中。研读其时其地鸿儒硕学们的诗学论述,可见出鲜明的地域性特征:首先,他们突破了身为"儒硕"之功利主义的文学视角,彰显了"赋诗以为娱"的审美意义;其次,江西地域文化中张扬个体独立之人格、自主之意识的学术精神,折射并反映到元代的江西诗学中,表现为元代江西诗论重视诗歌创作的自得与自立,于宗唐复古成为潮流和风气的时代背景中独树一帜;再者江西一地浓厚的史学氛围,也有利于此地文人培养发展的眼光和通达的胸襟,固元代的江西诗学,标举"不可执一而论"的开放的诗学批评态度,肯定诗歌发展的时代性和风格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作为印度文学从传统向现代转换时期的关键人物,泰戈尔的文学世界里自然显现了很多现代性的特征,但这并不就意味着泰戈尔的文学创作已经放弃了对印度本民族文学与文化传统的继承与接受,事实上,泰戈尔在追求现代性的同时,不仅没有背离文学传统,反而将印度古典诗学所倡导的文学创作方法和审美价值取向广泛继承并发扬光大。以他的散文诗为例,讨论了其与印度古典诗学的密切联系,进而指出泰戈尔文学创作的鲜明民族特色,以期给中国当代文学创作提供某种启示。  相似文献   

20.
扼要交代了被誉为元明之际湖湘第一诗人、遗民李祁生活的时代背景,并全面介绍了其生平,他有《云阳集》传于世。重点论述了李祁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同时对诗人的历史地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作了恰当的定位和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