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中国寻找出路"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的主题.集中表现在政治层面的"救亡图存"与学术层面的"为中国文化寻找出路",只有从这两个层面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才比较全面.同时,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去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家哲学的关系,也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可缺少的方面,而且有利于更好地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个重要政治命题,也是一个重要理论命题;既指向结合的"过程",也指向结合的"结果",因而具有鲜明的"二重性".在认识这种"二重性"时,有人形成了所谓的"区分割裂论".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集政治性和学术性于一体的,并且政治和学术之间本来就存在某种程度的关联,二者须臾不可离分;同样,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中国历史文化"两个结合",而不是"一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也不仅仅是理论成果,它还有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是"三个成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理念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以人为本",这是以人为本理念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应用."以人为本"在学生政治工作中最根本的标志就是"以学生为本".注重能力培养,注重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尊重人的主体性,注重社会规范与激发创造的双向互动等是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4.
对于长期以来以实事求是作为刑事诉讼重要原则的我国来说,"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一个"舶来品"。如何将这一"舶来品"更好地"本土化",是全体刑事法律人的重要使命。这一"本土化"过程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其指导性目标应该是逐步寻求保障人权与保护社会这两大价值的合理平衡,既要反对不顾我国实际的全面"法律移植",也要反对畏首畏尾,裹足不前。  相似文献   

5.
"骚雅词派"是崛起于南宋中晚期的一个重要词派.其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大都植根于《离骚》,崇尚雅丽、讲究音律为其基本宗旨."骚雅词派"的创作活动大致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以姜夔、吴文英为代表,后期的代表词人有张炎、蒋捷、周密等人."骚雅词派"不仅推动与促进了"乐词的复兴",而且对于元曲的兴盛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期"六朝研究"专栏刊发的四篇论文,笔者的感觉,都与一个"通"字有关,或认识上"通".或方法上"通",或资料上"通",又或领域上"通". 严耀中<略论"门阀政治"背景的几个层面>,属于认识上的"通".  相似文献   

7.
中央领导同志一再严肃地指出:要"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强调说.这样做"事关重大","十分重要".并要求"凡是这几年忽视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地方和单位.一定要限期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和改进",在加强和改进时,要"限期而切实".这就为我们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任务.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只有改进,才能加强,这里改进是个关键,但是,改进的目的完全是为了加强;其次,要弄清楚限期和切实的关系.限期,说的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急迫性和严肃性,而切实,说的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切合实际,扎扎实实,实事求是,不脱离实际,不搞形式主义,不搞假大空.限期和切实,二者是辩证统一的.那么,怎样才能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呢?我认为,把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到教学和科研领域去,这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言人人殊,这正说明了"风骨"范畴在现代语境中已被激活成具有无穷再诠释的理论空间.笔者认为刘勰<风骨>篇中"风"就是指表现得鲜明爽朗,能够感染人的主观情志,"骨"是指能确切表达情志的精要劲健、刚正有力之文辞."风骨"就是指通过凝练端直、精练刚健的语言使思想内容(情志)表达得鲜明、生动、爽朗,从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风骨"的特征是内蕴为"气",外显为"力".刘勰的审美理想是"风骨"和"辞藻"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9.
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思想政治教育建构一个科学、合理、全面的方法体系,对于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和有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研究应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来进行建构。从理论层面讲,以将“思想政治教育”视为一门学科为基础,把握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的系统方法.其中包括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自身的系统研究;从实践层面讲,则将“思想政治教育”视为一个具体的活动过程,构建如何完成这个过程的系统方法。  相似文献   

10.
历史由人创造,"历史的重心是人,人之所在,而万事出,因此历史所涉及的是人事".①历史教科书叙述作为教育内容的历史,也必然涉及"人事".对于"人事",教科书主要采用"以事带人"和"以人带事"两种处理方法.②"以事带人",即以叙述重要历史事件为中心,把有关历史人物及其活动穿插于其间,③这是教科书安排历史人物的主要方法."以...  相似文献   

11.
《河西学院学报》2019,(2):62-65
文章分析了"泛亚挤兑事件"爆发的原因,剖析了其背后所隐藏的金融风险,提出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的一些建议:政府需要加强监管以及完善审批制度,金融平台需要规范操作规程并建立事先预防机制,投资者也需要加强警惕.  相似文献   

12.
"秋"作为季节名词,它在双音化过程中,由于受其自身构词特点的影响,曾产生过不同的义项。从"秋"作为季节性名词的双音化过程,来讨论这个词在表示秋季时,其形式和意义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的不同,及其变化原因。  相似文献   

13.
“Transhumanism”是一种思考人类未来的运动,它假定了当前人类只是其发展过程中的较早阶段而非终点,并倡导使用理性,特别是使用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人类增强来改善人类的生物体,从而步入Transhuman甚至后人类(posthuman)社会。通过人类增强增加Human的属性使其成为Transhuman预示着从Human到Transhuman的一个标志:“基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干预永久地增加了人类的某种内在属性,并且超出了人类物种在未接受任何增强干预下的最高水平”,而增强干预在增加一些人类属性的同时也在减少另一些属性则预示着从Human到Transhuman的另一标志:“基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增强干预永久地减损甚至彻底摧毁了人类之生物性、生活的真实性、个体的同一性及其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之中的任意一个”。这两个标志可独立使用,它们有助于推进Transhumanism的倡导者与反对者的公开对话。  相似文献   

14.
苏华 《承德师专学报》2005,25(4):56-56,68
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以及对必然性的利用,是主客观统一的过程;而实践也是同样包含着主客观统一的主客体的统一,即人们利用、改造客观必然性的活动:主体性也是在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克服、改造中得以确立起来.自由、实践、主体性三者为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形态,各有侧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是从自由和实践引发开来的,作为自由和实践的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和改造中达到的与客体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中,为摆脱姓“资”姓“社”的困扰,全面启动社会主义现代化,邓小平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深刻变革。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十六大进一步提出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将发展贯穿于党执政的全过程。发展,从“硬道理”到“第一要务”,使中国实现了社会的基础性变革和现代化的同步发展;完成了对旧体制的解构和确立了科学发展观;把握了时代主题和执政主题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训练和培养学生“说”的能力。笔者认为,从课文尤其从文言文中学习并认真琢磨古人“说服”人的技巧,是学生提高“说服”能力的一个捷径。在现行中学语文课文中,收录了我国古代诸如《史记》《左传》《国语》《战国策》《孟子》等著名论辩著作中的文章。在这些论辩文章中,掠过我们眼帘的是一个个巧舌如簧、言妙无比的论辩家形象,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个生动鲜活的论辩场景,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个让人心悦诚服的“说服”效果,这让我们感觉到论辩说服技巧随处可学。一、设身处地法《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里的…  相似文献   

17.
"厮"在唐五代时期产生了入声的读法和"互相"义,音义来源都不清楚。副词"相"从先秦以来就有"互相"一义,平声的"相"在唐五代时的口语里产生了入声一读,"互相"义的"厮"和入声的"相"具有密切关系:1.唐代的格律诗中,"相"有押仄声韵的情况;2.今天方言中"相"、"厮"的读音来自于中古的同一入声。  相似文献   

18.
子弟书是清代流传于北京地区的一种通俗的说唱艺术,对于研究清代的语音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我们把子弟书中的押韵字进行归类整理,用它所反应的情况和《五方元音》的韵母系统进行比较,发现从康熙到清末二百多年中,韵母系统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但也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如入声的消失、a的产生、ei的产生、iai到运的演变、ue到uo的演变等。  相似文献   

19.
尹氏皇父、虢石父、皇父充石是皇父氏或皇甫氏家族人的不同称呼.皇甫氏是一个在西周末至春秋初掌握国家重权的家族,世代为国之大臣.关于这几个称谓是否指代同一个人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文章认为周幽王时代的尹氏皇父与虢石父是同一人.与皇父充石不是同一人.  相似文献   

20.
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服务”的历史性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成为制造业大国后凸现的局限表明,中国经济须在提升制造业的同时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服务外包是非常必要的,并且存在多方面优势,它可以成为转向"中国服务"的主要途径.实现这种转变需要在思想认识、政策制定、知识产权保护、人力资源开发、统筹规划等多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