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高考对常用逻辑用语的考查一般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主要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同时考查准确使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及逻辑推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考查数形结合思想、分类与整合思想等。  相似文献   

2.
在学习《常用逻辑用语》时,参数范围的求解问题是一个重要题型,其知识点涉及命题、含逻辑联结词的命题、全称命题与特称命题的真假,充要条件等,本文对此归类解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1.“非P”与否命题的区别 “非”就是否定,所以“非P”也称为命题P的否定,但“非P”之“非”在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含有或、且、非)中只是否定命题中的结论,而否命题是对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全盘否定,这就是“非P”与否命题的区别,所以写“非P”时,应先搞清命题P的条件和结论.  相似文献   

4.
1中学学习常用逻辑用语的必要性和合理性1.1必要性逻辑(logic)是在形象思维和直觉顿悟思维基础上对客观世界的进一步的抽象,所谓抽象是认识客观世界时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的过程,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该词最早被清末的严复翻译成汉语.逻辑是人的一种抽象思维,是人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证来理解和区分客观世界的思维过程.逻辑成为一门科学,那是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的.  相似文献   

5.
北宋大诗人梅尧臣(圣瑜)在《续金针诗格》有一段关于诗歌的话:  相似文献   

6.
高考对集合语言与常用逻辑用语的有关知识的考查要求都不太高,但是集合语言与常用逻辑用语其实都是基本的数学语言,在与其他知识相关的题目中往往会出现和考查到.尤其是近几年的高考一直强调在知识交汇处命题,而用集合语言或者常用逻辑用语来包装其他知识点,则是一种常用的综合题的命题手段.因此能否透过现象,正确认识题目的  相似文献   

7.
T(指教师,下同):学过“常用逻辑用语”这一章知识,同学们认识了命题与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增强了判断是非的能力.但是仍然有一些不太清楚的问题,现在拿出来我们共同探讨交流.  相似文献   

8.
在数学教学中,“且”和“或”可以把两个简单命题联结起来,构成一个新命题;“非”可以使一个命题变为它的否定.为了学好、用好这三个逻辑联结词,下面把它们聚在一起,作一剖析.  相似文献   

9.
“三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为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向全党提出的更高政治要求。“三个务必”生成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建设的历史征程,具有独特的历史逻辑;“三个务必”源自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凝结了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历史经验,是对“两个务必”的继承与发展,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三个务必”的生成与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紧密相连,反映了实践的需要。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分析“三个务必”生成的必要性、必然性和合理性,有助于全党全社会深刻领会并坚决践行“三个务必”,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0.
“三个务必”是习近平总书记运用历史眼光和思维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思考与判断后形成的执政理念。从历史之脉上看,党的“三个务必”的提出是习近平总书记因时而动、顺势而为,把握历史主动,基于时代要求对“两个务必”的深化和发展;从理论之据上看,“三个务必”是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两个结合”的理论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论断;从实践之路上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创造性实践是“三个务必”提出的重要基础,“三个务必”是党对新时代治国理政重大问题的现实回应。从三个维度深入探析“三个务必”,对中国共产党科学认识、准确把握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接续带领中国人民奋力实现伟大梦想,具有深刻而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姚圣海 《新高考》2011,(9):36-38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是高中数学的基础,也是高考常考的两部分内容.集合语言思想与常用逻辑用语可以渗透到高中数学的各个分支,它们可与函数、方程、不等式、数列、平面向量、解析几何、解三角形及立体几何等知识综合起来进行考查.本文将通过对高中数学当中一些典型题目的剖析,与大家谈谈"无处不在"的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相似文献   

12.
“三个务必”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针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出的动员令,蕴含了深厚的理论、历史和现实逻辑意蕴。理论逻辑体现为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实践观、矛盾论的坚持和创新;历史逻辑体现为对毛泽东“两个务必”、中国历史治乱规律和党百年管党治党经验的历史传承;现实逻辑体现为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统筹“两个大局”和党的自我革命的战略意识与实践自觉。  相似文献   

13.
思维能力是人一切能力的核心,思维是人一生不断进行的一种活动,逻辑知识的获得是人一生不断延续的过程。就人学习逻辑知识来说应该有无形式——有形式——无形式三个阶段,就人的思维来说应该经历自发——自觉——自由三种不同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三个务必”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进行系统思考的结果,更是对中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清醒的政治认识。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一脉相承与历史自觉,更是对如何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提出的最高标准。“三个务必”是党从历史、理论、实践的三重逻辑出发,逐渐形成了党在新时代坚定不移地推进和完成历史任务的政治自觉。“三个务必”的科学内涵集中反映了党的自身建设中必须实现的价值追求,也为不断增强党的使命和担当提出了具体要求。“三个务必”也集中展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价值,不仅是党永葆“新的赶考之路”的政治清醒和政治自觉,更是推动全党进一步统一思想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2022年高考数学试卷的分析,以命题者的视角对集合、常用逻辑用语、不等式等考查内容从题型、题量,考点分布和考查形式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各部分试题的命题特点.在分析命题特点的基础上,从立足基础,体现基础性;关注融合,体现综合性;强调应用,体现工具性;科学设计,体现创新性四个维度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2023年高考的具体复习建议.  相似文献   

16.
1向戴老师学习精湛的教学艺术 通读戴圩章老师的《课例:“常用逻辑用语”复习课》(见《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0年第12期),笔者不得不折服于戴老师的学生们高涨的学习热情、扎实的知识基础、灵活的思维方式以及超强的学习能力.其实,学生的优秀表现同时也更能折射出戴老师具有科学的现代教育理念、灵活的教育机智、高超的教学艺术以及丰富的教学语言等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相似文献   

17.
“三个务必”是党的二十大理论成果之一。“三个务必”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其鲜明的价值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全面认识“三个务必”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时代意蕴,要讲透中国共产党的责任担当,讲明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讲清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大学生应增强的斗争本领,要充分分析“三个务必”融入高校思政课在建设传统、教学内容、教育目标方面的理论逻辑,并从加快“三个务必”科研成果转化、遴选“三个务必”教师骨干、创新“三个务必”教学方法、完善“三个务必”教学评价体系等角度,将“三个务必”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择目前已进入新课程实验区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人民教育出版社B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以下分别简称人教A版、人教B版、北师大版、苏教版、湘教版)等五个版本的高中数学课标教材中“常用逻辑用语”这一部分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其中部分内容提出一些建议,期望对有关教材修订和教学实践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两个结合”重要论断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具有深刻的逻辑意蕴。其中,坚持“第一个结合”,是普遍与特殊、理论与实践耦合互动的必然结果;坚持“第二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规律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浴火重生诉求性的深刻昭示,是二者契合相通、交相辉映的应然归宿。“两个结合”相辅相成、相映生辉,凝结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经验,关切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诉求,是一个具有重大原创性价值的崭新论断。  相似文献   

20.
“三个务必”立意高远、意涵厚重,是一个逻辑严密、多维统一的有机体,整体贯穿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历史主题,赓续传承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揭示了全面推进和进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实践要求。“三个务必”科学回答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走什么样的赶考路、保持何种赶考心态和如何交出优异答卷的时代命题,阐明了新赶考路上的目标归宿、作风保障和策略方法。要筑牢思想根基,深刻把握“三个务必”的时代意义,健全制度机制,提高践行“三个务必”的行动自觉,坚定“五个必由之路”,走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赶考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