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第一节“从实际问题到方程”,内容很少,只有两个问题,是最简单的方程题,如问题1:某校初中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象这些题目,小学生不用方程也能解决,初一学生就更不在话下了.这样一节课,做老  相似文献   

2.
现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初中代数第二册P96安排了一节内容,9.6探究性活动:a=bc型数量关系。这—内容的安排充分体现了新教材的特点,是落实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新举措。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实践这一内容,是传统教法中遇到的一个新问题。为了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我是这样处理教材的:—、课堂上引导,发动学生讨论教材提出问题:从实际出发,要确定一大捆粗细均匀的电线的总长度,怎样做较简捷?课堂上学生们非常有兴趣,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老师都给予了肯定和补充,针对学生们的方法,在讨论可行性和简捷性时,同…  相似文献   

3.
举手的故事     
故事一:数学课堂,老师让学生一起做判断题,老师出示题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判断表态:对的举左手,错的举右手,一学生惶恐.师问其故.生曰:“我不知道哪是左手。哪是右手……”众生大笑:看着孩子一脸的诚实,老师微笑沣说:“噢.这不要紧,你这叫暂时性遗忘。  相似文献   

4.
乍一看题目,这不是废话吗?作为教师,我们不是天天提倡学生学习吗?但仔细一琢磨,再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便觉得这问题还是值得思考的。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有不少教师是把学习做狭义理解的。认为学习是课内的,内容当然是书本上的、教材上的,除此之外的“学习”与课堂学习截然不同。比如,平时有学生向老师问一些课堂或书本以外的知识,老师便不耐烦地说:“连课本上的都没弄懂,还弄这些。”或者被指责为“不务正业”。一如鲁迅《从百草图到三味书屋》里所描述的那样:“老师,豸子是什么呢?”先生便立刻拉下脸,显出不高兴来。教师忽略…  相似文献   

5.
前些日子,到一年级听一节数学课。课堂上,孩子们生机勃勃的学习状态、师生间融洽自然的氛围自是让听课的老师们赞赏不已。其中有一幕情景更是让我反思许多。这节课的内容是“10的认识”。老师带领学生认识了“10”的有关知识后,做了一个小游戏:把“0”到“10”这十一个数字的小  相似文献   

6.
石美萍 《今日教育》2007,(7S):56-57
“请按老师给你的句式说”这是一节低年级语文课《美丽的丹顶鹤》。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怀课文内容之后.为了回归“第二整体”.让学生产生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老师说:“同学们,你们想对丹顶鹤说些什么?”随即出示了一条补充句子:丹顶鹤.你真!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只要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容易接受,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就是好方法。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窗户,透过它,可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许多名师就曾经从文章的题目入手进行教学。如于漪老师在教学《多收了三五斗》时,这样提问:“根据文章标题,同学们判断判断看.文章大概写什么内容?”问题一提出。同学们热烈讨论,踊跃发言。最后,于老师对学生的猜测、判断作了这样的归纳:“从题目看,文章是写农村、  相似文献   

8.
以学生为镜     
王敏洋 《山东教育》2005,(34):14-14
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我刚把算式“13-7”写在黑板上,就有不少的同学们大声地喊道:“6!”这一喊,扰乱了我原有的教学设计。我怔了一会儿,转而又一想:既然大部分同学已经会做这类题目了,我何不利用这个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当小老师.在互相的交流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计算方法呢?  相似文献   

9.
看到这个题目.或许很多老师都不陌生,特别是对“老师.我不想读”这句话。对于对这句话不太清楚的人而言.我还是有必要先讲一讲它的出处。这句话出自一个有名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一位老师在上一节公开课时.他请一位学生起来读一下课文.可是这位学生却以“老师,现在我不想读”拒绝了老师的要求。但是这位老师却一点儿也不生气,反而“笑容依然”地请学生坐下,让他等到想读的时候再读。  相似文献   

10.
罗珍 《西藏教育》2008,(5):23-23
一堂思想政治课,头开得好,就能迅速活跃课堂,引人入胜,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的时候,要特别重视课的开场白。比如用生动的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做开头,在讲“珍爱我们的生命”这节内容的时候,我这样说:“同学们,今天老师听到了一件事,对我的震撼实在是太大了。”那么,到底是什么事,对老师产生了这么大的震撼呢?听到这时,同学们的眼光一下子集中到了我的身上。比如在讲“老师伴我成长”这节内容时,播放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听了这样的歌曲,同学们在音乐的感染下激发了对本节课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11.
等待是一种教学方法 课堂上常看到这样的场景:“起立!”“坐下!”学生坐下发出的声音还没有停息,坐姿还没摆稳,教师已讲完了这节课要学的内容,已经提出了问题。老师向前走了,学生却没跟上,这样的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老师要等等学生,等学生坐好、等学生集中注意力,等学生理解老师说什么了。等待是一种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条不能忽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齐美新 《学周刊C版》2011,(11):146-146
“哎呀,我没注意读题目,要不我也会做!”这样的回答.很多老师再也熟悉不过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原因在于学生没有认真阅读题目.因此就出现了答非所问的现象了。可见,把学生的数学阅读请进课堂.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在当今的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数学阅读是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要提高数学阅读的意识.  相似文献   

13.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可以归纳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所谓“和谐”,即为“配合得适当和匀称”。这就是说,和谐不是指完全统一,而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具体延伸到学校,延伸到课堂,主要是指课堂里学生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如教学中,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艺术,教师、学生、文本的平等对话等等.都是和谐课堂的重要体现.近年来.贵溪市实验小学,乘着课改的春风.用“构建和谐课堂、张扬学生个性”的育人思想实践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从而使学校迈入和谐发展的快车道、对“和谐课堂”的理解.贵溪市实验小学的教师们认为:学生进课堂以前和出课堂的时候有了变化.是一节扎实而有效率的课.这样的课堂应是“和谐的课堂”:课堂上不完全是预设的.在教学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是一节丰实的课,这样的课堂是“和谐的课堂”:只要是一心为孩子、为学生上课,而不是上给其他听课的人听的.是一节平时都能上的家常课,这样的课堂是“和谐的课堂”:课堂上虽有缺憾但又努力完善着.是一节真实的课,这样的课堂也是“和谐的课堂”……  相似文献   

14.
记得开学初.学校领导来听随堂课,我正好教到三拼音节。当我请个别学生认读三拼音“xia”、“hua”、“duo”时,学生也不管有没有老师听课,有的拿起笔在书上乱涂乱画.有的在滚橡皮,有的与同桌在窃窃私语,冷不丁传来“吧嗒”一声,一学生不小心把文具盒掉在了地上,更有爱表现的学生马上站起来说:“老师,老师.&;#215;&;#215;的文具盒掉地上了。”也不管老师正在上课。这是一堂不成功的课。从学生做小动作深入地追究,原因还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够合理.教学方法不够新颖。在课堂中.  相似文献   

15.
自身承担的角色需要进行怎样的转变 在研究性学习中,很多同学习惯向老师提出以下问题:“老师:你要我怎么做?”“老师:下一步该做什么?”“老师:这节课上什么?”“老师:下节课我们还做这个事情吗?”“老师:这次作业最后上交的期限是什么时候?”“老师:你帮我选一个题目吧!”  相似文献   

16.
刘家国 《云南教育》2005,(14):35-36
课堂上,我们会常常遇到这样的“插曲”:“老师,我有不同的看法。”“老师,我还想补充。…‘老师,我想提一个问题。…‘老师,我发现书上错了。”这使教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尴尬。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理解的课堂,教师应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7.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沉默”成了课堂教学中必须打破的状态,于是,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许多老师精心设计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而很少思考让学生“静”下来的策略。在课堂上,许多老师经常发出的教学指令是请同学们“踊跃回答”、“积极讨论”,而很少要求学生在回答和讨论之前静静地“沉思”,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回答、这样讨论。在课后反思时,经常听到老师自责地说“这节课气氛还不够活跃,学生的讨论还不够热烈”,而很少听到老师说这节课留给学生深入思考的时间如果再充裕些就更好了。  相似文献   

18.
在高年级的数学课堂上,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老师总会关心地问道:“对于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同学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吗?”这一环节,教师大都希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能及时说出学习中的困惑,以便实现课堂上的补差补缺。但每每令老师失望的是,此时,几乎没人举手!  相似文献   

19.
一天上课前。忽听一位教师反映学生对我的评价:学生都说历史老师讲课很生动.讲起课来眉眼都会说话。听后,我嘴上虽说“我这小眼也会说话?学生太抬举我了。”心里却高兴得不得了。就这样,我喜滋滋地走进了课堂。这节讲的是《国际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课.由于学生对我的肯定,整节课.从语气到声调、从板书到表情、从手势到眼神,我都将我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至。从学生会心的微笑、流利的回答.我知道这节课很成功!  相似文献   

20.
案例 这是一节六年级的数学复习课,课堂上教师向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道习题: 甲乙两列火车分别从A 、B 两城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45千米, 经过4小时两车相遇。A 、B 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题目一出示, 便有不少学生吵吵嚷嚷,发现题目错了—缺少条件,教师因 ——势利导趁机对学生说:“看,老师不小心把题目的条件给漏写了,下面请同学们帮忙给老师把条件补上,看谁补充的条件最有新意。番话把全体同学的思维激活了 ”一于是这节课就变成了围绕这道题改错补条件而展开的讨论课了。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不一会儿多种创新解法接踵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