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世界各民族的神话、口述童话的创作实践表明,史前期可为儿童利用的文学始终与宗教浑融一体,具有文化与文学的双重属性。每个现代儿童的潜意识深处都有宗教情结,带有宗教神秘意味的表现就成为儿童文学的形式特征。任何宗教都会表现出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宗教与现代儿童文学更深层的联系就在于宗教情怀。现代儿童文学出自信仰不同的各民族作家之手,于是各种宗教意识都可得到体现,成为儿童文学的神髓。  相似文献   

2.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颇具特色的文化群体,白马湖作家群将中国传统精神与现代文化特质交融,对自己文学、教育、宗教等诸领域的活动进行了完美的融合,在这些融合中又不乏微妙的裂隙,从而对这些作家的生命意识、人生理念和创作风格等产生了较为复杂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宗教作为人的生存意识通常所反映的总是重生或求生心理。原始宗教反映的是人类的一种最古老的生存意识,实际上是一种朴素的“共生意识”;作为中国原生宗教的道教是在人的生存意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宗教,其根本宗旨是探求长生和成仙之道,表达了人们对生命永恒的强烈期盼;作为一种异域宗教的佛教最终却在中国生根流播,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其完成了中国化的改造,使其所反映的生命意识与中国传统文化所包容的牛命意识实现了契合;中国还存在着非常丰富的民间宗教,这些民间宗教在形式上往往千奇百怪,但是自然信仰和自然崇拜却往往是这些宗教的共同内容或主题显示。  相似文献   

4.
宗教的世俗化和普世化是当代宗教发展的主流。我们认为 ,是否具有世俗化和普世化的基本特征正是宗教与邪教的历史主义划界标准。邪教是宗教的历史反动。相反 ,新兴宗教运动是当代宗教发展的支流。如果以宗教世俗化、普世化为衡量标准 ,“新兴宗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顺应宗教世俗化、普世化的 ;另一类则是违背宗教世俗化、普世化的 ,如原教旨主义、邪教等等。前一类比较少 ,后一类比较多。对于中国来说 ,2 0世纪 80— 90年代是一个“精神文化空间”逐步变成“信仰真空”的时代。所谓“信仰真空”是指任何一种传统或者现代信仰在民众“精神文化空间”中无以确立 ,导致失落 ,从而为其它信仰提供可乘之机。邪教正是这样乘隙而入。它是一种错误的、有害的“信仰填充”。如何重建 (重构 )我们这一个时代的“精神文化空间” ?笔者认为 :第一 ,重建科学精神 ;第二 ,重建人文精神 ;第三 ,坚持“政教分离”原则 ,推动宗教世俗化 ;第四 ,坚持“宗教宽容”、“宗教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原则 ,推动宗教普世化  相似文献   

5.
通过比较宗教对鲁迅和巴金的思想和创作产生的深刻影响,讨论中国现代作家宗教意识的一致性和复杂性。比之鲁迅,巴金在宗教文化价值选择更趋向西方文化。诠释耶稣受难,鲁迅忿愤先知与庸众之间的差距,而巴金则推崇为信仰殉道的精神。宗教的文化意向和文化原型在人对现代社会的探求中变得越来越私人化,从鲁迅与巴金的宗教意识比较上,可以看出他们各自探寻的人生哲理和各自追求的文化目标。  相似文献   

6.
宗教曾经刺激过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文学也存在着“回复”宗教的倾向。中国新时期文学创作中所出现的借助神奇手法表现现实生活,从而营造出浓郁的宗教神话氛围,甚至在某些难以理喻的生活现象面前,流露出无可奈何的皈依教义的宗教意识等现象,无疑是新的历史时期以来宗教活动活跃、宗教情绪弥散的结果,当然也不能不反映出一些作家有意“张皇鬼神,称道灵异”的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7.
当下高校的文学教育存在忽略宗教人文维度的现象,人类宗教中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关怀、人类意识、信仰意识、怜悯意识、苦难意识、慈悲意识、无等差的博爱意识、忏悔意识、宽恕意识、容忍意识、知耻意识、信义意识等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有的甚至成为人类的普世价值。剔除宗教文化中的糟粕成分,汲取其中的精华部分,是当下高校文学教育中不可忽略的内容。重视文学教育宗教维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成为各类宗教的信仰者,只是促使学生有机吸取人类宗教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和借鉴作用的思想与价值资源。  相似文献   

8.
目前,宗教对话蔚为显学。以对话方式来解决彼此之间的难题以及促进彼此的发展是宗教在现代历史条件下成熟的标志。中国宗教文化源远流长,长期以来,各种宗教互相尊重,互相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长,为现代宗教对话提供了长期和谐共存的独特经验。从中国宗教文化的传统,论证对话之可能与必需;从中国宗教对话的特色,探讨对话之内容与形式;对话之目标与问题包括"求同存异"的相互适应等。  相似文献   

9.
《中国宗教与中国文化》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巨著。在“总序”中,作者指出:“人类的一切宗教都是人类的文化创造,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中国宗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也是这样。这是一条为全部人类历史、思想史证明了的普遍原理。”在中国,“宗教鸦片基石论”和“宗教落后论”曾长期流行,“文革”之后,中国的社会科学工作者认真的反思,从宗教人类学和宗教社会学的角度去研究宗教,深入把握宗教的民族性和文化性,重新给宗教做社会定位。  相似文献   

10.
所谓圣愚就是对基督盲目炽热的信仰,圣愚人物被看作是一些内心完美而外表丑陋的东正教信徒之类的人物.尽管学术界对于圣愚的准确概念一直保持着不一样的态度,在各种俄罗斯的文学作品中,“圣愚”更是常常被理解为“弱智”、“白痴”、“疯子”的形象,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就是圣愚所具有的宗教性质.一般认为,圣愚文化是俄罗斯的本民族文化与拜占庭愚人的古老传统结合在一起的产物,是一种极具宗教性质的现象.然而它的影响已经超越了宗教的范畴,并且渗透到俄罗斯文化的方方面面,从俄罗斯的绘画和文学到俄罗斯的现代电影,我们都能够看见圣愚文化的痕迹.  相似文献   

11.
方修是马华新文学史研究的著名专家和前驱者,同时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面也有不可忽视的成就,他最早站在世界华文文学的高度来审视中国现代文学,揭示了它的开放性,辐射力以及对于世界华文文学的巨大影响,另外,他也收集,整理了大批中国现代作家在马华文坛的活动史料,使人们得以全面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原貌,他的研究成就,打破了中国现代文学史家历来只重视中国大陆的局限,拓宽了研究者的视野,恢复了中国现代文学原本具有的开放性质和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中国本土文化,西方人道主义文艺理论资源,大和民族的世俗文化和社会改良理想,是周作人文艺思想的主要学理来源。正是在此基础上,周作人形成了独特的个人主义人本主义文艺思想体系,提出了在现代文学史上颇有影响的“人的文学”理论,同时也为中国传统文艺理论走出“诗言志”和“文以载道”的二元抉择作出了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熊笃教授主编的《巴渝古代近代文学史》是填补重庆古近代文学史空白的鸿篇巨制,其写作宗旨是以文化学理论思维统御全书,即将巴渝文学置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大框架中,去认真清理,精心描述,力求还历史本真面目。该书力矫故作高深、无病呻吟之弊,是一部圆融博宏的区域文学大著。  相似文献   

14.
无论在逻辑还是现象层面,现代个人观念始终与现代中国文化、文学有着不解之缘:它不仅相伴或纠结于现代中国文学发生、演变的历史进程,亦影响着对这一历史进程及其性质的史学阐释。所以,“个人”始终是现代中国文化、文学历史进程和历史阐释中的一个关键词;而现代个人观念,始终是现代中国文化、文学研究领域一个绕不开的观念。  相似文献   

15.
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当代性角度考虑,对中国现代文学传统进行性别意识的反思,将有利于当代文化的精神建构。从中国现代文学自身的现代性要求考虑,反思其男性中心意识符合“历史观点”这文学批评标准。倡导男女两性主体性平等,在主体性平等的前提下尊重性别和个体的差异性这一价值立场,包含着对封建性别等级文化的批判,也包含着对以平等为名义用政治化的男性类特性压抑性别差异性、压抑个体生命差异性这一历史的反思。这一种性别立场是对男权文化传统的本体性否定,而不是男女轮回式的反叛。  相似文献   

16.
历史进化的学观念是胡适学思想中最具延续性和理论意义的创见。用“进化”的眼光看待学的“历史”,胡适创造性的融合,策略性地奠定了白话学的正宗地位,赢得了学革命的迅速成功,这是现代学史上的一个奇迹。  相似文献   

17.
人们一直认为,1949年共和国的诞生宣告了现代文学的终结,从而把本应归属现代文学的建国初“十七年”文学,硬生生地划归为当代文学。本文作者试图从文学和历史的关系、文学的延续性、现代文学的结构等方面说明建国初的“十七年”文学应回归现代文学,以保证其完整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家庭文学文化意蕴阐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学界往往比较注重从“社会”而忽略从“家庭”视角来探讨中国现代文学,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因为“家庭”在中国文化及其文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文章将“中国现代家庭文学”作为研究对象,力求发掘其中所隐含的文化意蕴,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意识。这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家庭网罟与中国文化的凝固力;二是高尚的淑女与中国文化的惰性;三是寡妇道德与中国文化的变态母爱;四是少者形象与中国文化的老化。  相似文献   

19.
"文学经典意识"是人们关于文学经典及如何创作出文学经典的认识。在中国古典诗学中,文学经典意识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它与文学观念的自觉、艺术精神的独立与否是相伴相行的。文学经典意识的最早形态应是文化经典意识,接着是汉以来的经学式的文学经典意识,再发展到以纯粹文学观念为基础的文学经典意识。文学观念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所具有的"文学经典意识"的内涵也有不同,这又深刻影响了中国古典诗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现代经验的一种有力的凝聚和重要表达。五四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部分,与中国现代政治、经济和社会变迁有着密切联系。中国现代文学叙事始终贯穿民族—国家这一主题,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个人、家、国关系形成了新的表述,并且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发生不断的重构。与此同时,“家族小说”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中个人、家、国的关系的不断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