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一个城市地区的“校校通”建设虽然呈现出不同的需求状况。但总体而言,各个地区的“校校通”工程必须满足三大层而的需求:第一层,建设可拓展、可升级、可持续发展的“校校通”网络平台,有效保护工程投资;第二层,建设安全、稳定、可靠的“校校通”网络平台;第三层,有效提升校园网络的应用效率和效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校校通”工程的基本环节,总结出“校校通”工程的建设因素、应用因素和制约因素,提出“校校通”工程建设的系统框架,为工程的规划、建设和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校校通”工程成本-效益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校校通”工程目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教育经济学以及教育绩效评价理念,结合“校校通”工程的建设和应用因素,构建出“校校通”工程成本-效益评价体系,指出影响“校校通”工程成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4.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颁布和实施,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掀起了新的高潮。未来几年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是实现“三通”(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构建两个平台(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即“三通两平台”。其中,国家对网络学习空间的规模化应用的要求凸显了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的关注,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曾指出:“宽带网络校校通”是基础,  相似文献   

5.
2001年底,国家教育部明确提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在二十一世纪初期的主要任务是“校校通”工程。信息技术必修课程的开设,以及“学科整合”都以“校校通”工程为基础。随着全国范围内教育信息化浪潮的兴起及国家推行的“校校通”工程,校园网建设已经提到我国中小学发展的日程上。下面根据我省的特点就校园网建设方案谈谈自己的看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小学计算机网络“校校通”工程建设相对于民族地区是新事物、新问题。根据计算机网络“校校通”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本文拟定了四类工程建设标准,从硬件配备、到软件、到应用,为民族地区中小学计算机网络“校校通”工程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今年1月,上海市政府举行了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开通仪式,标志着上海已提前3年实现了教育部提出的目标。被上海市政府立为2002年实事项目的“校校通”工程,主要有两项任务,一是市政府为全市中小学增配2万台电脑,区县政府按统一的生机比标准做好电脑的增配工作。二是全市中小学基本实现“校校通”。在做好“校校通”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市教委还加快了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工作。上海率先实现“校校通”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政府和市教委实施的“校校通”工程已经三年了,我校是第一批实施“校校通”工程的学校,“校校通”工程为我校的信息化建设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局面。在“校校通”工程的带动下,三年来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应用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为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奠定了基础,同时“校校通”工程也为我校的信息化后续建设铺平了道路。从建成至今一直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有力的推动了我校信息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政府和市教委实施的“校校通”工程已经三年了,我校是第一批实施“校校通”工程的学校,“校校通”工程为我校的信息化建设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局面。在“校校通”工程的带动下,三年来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应用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为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奠定了基础,同时“校校通”工程也为我校的信息化后续建设铺平了道路。从建成至今一直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有力的推动了我校信息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教育信息化》2004,(1):79-79
唯一数码“校校通”智能软件系统远程教育平台是适应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校校通”工程增值服务而诞生的革命性的远程教育平台软件产品。它为学校和教育局提供了智能化的并能适应多种网络环境、硬件环境以及“校校通”平台的远程教育平台软件。它能让老师通过互联网站向学生提供包括多媒体课件、互动练习、师生互动交流、在线考试等等一整套“在线课堂”服务;  相似文献   

11.
对中小学校园网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大举措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的开设;二是实施教师继续教育“园丁工程”;三是全力推进“校校通”工程;四是大力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改革试验研究。在推进以上四个方面工作中,学校校园网建设处于极为关键的位置。其原因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通过校园网的建设,提高学校设备配备和教学应用标准;二是配合校园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建立能够较好适应信息技术课程开设和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教学环境;三是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农村中小学“校校通”工程设备招标采购及捐赠签字仪式目前在南京举行。江苏省教育厅和各地教育部门、学校,就采购工作“约法三章”:一是“校校通”工程建设不允许向群众和教师集资、向学生摊派。二是“校校通”工程建设要确保安全,设备运输、存放、集成、运行操作要安全,确保工程不出任何安全事故。三是“校校通”工程建设要确保按时高质量完成,电脑及其他硬件设备供货要确保质量,基础设施建设要确保质量,集成安装调试要确保质量。  相似文献   

13.
于素云 《江苏高教》2006,(1):151-151
1.职业技能培养的目标定位。教育技术应确立以信息技术、网络设计与管理为主干的职业技能培养目标。其理由是:(1)基础教育系统需要该方面人才。“十五”期间江苏省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乡镇中心小学、城市小学和所有中等学校普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实现“校校通”;建立省、市、县、校教育信息资源服务体系;在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中普及信息技术,截止到2004年底,信息技术教师仍有部分缺口。2006年“校校通”工程的重点将移向农村中小学,建校园网的学校将增至一千多所。这是一个惊人的速度,  相似文献   

14.
“让每一个农村学校的孩子都能享受到信息技术教育,通过网络让农村学生倘佯在网络知识的海洋中.”这是2005年江苏省政府提出在全省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目标.一年来,在省市教育部门的关心和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江苏省启东市“校校通”工程已全面完成.实施“校校通”工程建设,他们通过加强管理、注重培训,强化应用指导,充分发挥了“校校通”工程使用效益,真正使之服务于教育教学,成为学校教改的动力.……  相似文献   

15.
上海     
上海信息化教育发展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统一标准、分步实施、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重点工程是在基本实现“校校通”的基础上,将“校校通”工程向学校网络建设和虚用深化,并向幼儿园拓展;建立上海基础教育信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增加带宽,提高上网速度,加快网络安全建设;建立上海市中小学数据交换服务中心和教育教学资料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16.
与前两年相比,2004年上海在教育信息化领域似乎沉寂不少,然而平静中的澎湃却更加波澜壮阔。上海市教委在2004年6月推出的“上海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2004~2007)行动计划“旨在切实推进“校校通”工程应用。该计划准备从2004年起用4年的时间,进一步完成“校校通”工程的后续工作,并且在“校校通”工程的基础上全面实现“管理通”“教学通”“培训通”“社区通”等几项工程。作为涉及内容最多  相似文献   

17.
“校校通”建设同中有异 “校校通”的核心就是利用多种方式实现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共享,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我国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虽然各个地区的“校校通”建设呈现出不同的需求状况,但总体而言,都要满足三个层面的需求。第一,建设可拓展、可升级的“校校通”网络平台。第二,建设稳定、可靠的“校校通”网络平台。  相似文献   

18.
自2000年11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以来,我国的网络教学无论是硬、软件建设,还是教学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硬件建设方面:截至2003年底,已有近3万所中小学建立了校园网,比2000年翻了近10倍。“校校通”工程不仅为中小学网络教学提供了硬件平台,而且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19.
自2000年国家教育部发布《校校通工程》文件以来,各地教育部门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校校通”工程的思考和建设。作为“校校通”工程建设最终目的的“校校通”,它不应是传统意义上的“校校通”,而是要打破原有校园网建设中形成的各个信息孤岛,将所有学校校园网通过各种方式连接起来,然后  相似文献   

20.
近日,北京八中与清华同方共同举行了“信息化教育合作校”揭牌仪式,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郑增仪、北京市教委和西城区教委相关领导、北京八中校长龚正行和清华同方计算机系统本部台式电脑产品事业部总经理黄维学等出席了仪式。经过近三个月繁忙的系统安装、调试和初步培训,清华同方“园丁校校通”解决方案在北京八中正式成功的投入使用。“园丁校校通”解决方案包括了四种功能的应用系统平台:教学应用系统、管理应用系统、学习资源中心和交流沟通系统。是一个集教学、管理、学习资源共享、广泛交流沟通功能为一体的校园网应用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