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言简意赅地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读得多,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就会生花。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很多学生说话表情达意不够流畅、准确、生动,归根到底是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语言经验。  相似文献   

2.
学生要发展就需要积累。如若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奠基,语文能力的持续发展也就会缺乏后劲。只有不断熟悉语言,积累语言,才能把古今中外的语言精华据为己有。作为一线教师,如何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呢?我在平目的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3.
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深切地体会到: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语文学科积累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语言的积累,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就不会有学生深厚的语文功底,没有语言基础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有丰富的语言积累”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目标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没有语言量的积累,难有语文能力质的飞跃。实践中。开辟语言积累的途径,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训练,我们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5.
重视语文积累是《语文课程标准》其中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中,先后多次提到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积累”。语文教学要把语文积累作为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环节,把抓丰富学生语文积累作为重点.让学生的语文积累由少而多.聚沙成塔,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诸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靠的是点点滴滴的积累,只有“厚积”,才能“薄发”。《语文课程标准》也多次提及“语言积累”这个问题。如在基本理念中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又特别指出在阅读方面要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在各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可见,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决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更不能学好语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语言积累的薄弱成了他们语文能力持续发展的“瓶颈”。由于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作“奠基”,那些方法和技能就成了“空中楼阁”,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也就缺乏“后劲”。造成这一窘境的原因是很多的,笔者认为积累的方式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那么怎样积累呢?  相似文献   

7.
学生要发展就需要积累。如若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奠基,语文能力的持续发展也就会缺乏后劲。只有不断熟悉语言,积累语言,才能把古今中外的语言精华据为己有。作为一线教师,如何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呢?我在平日的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提及“语言积累”这个问题。例如在基本理念中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又特别指出在阅读方面要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又在各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可见,积累对学好语文的重要性。确实,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决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更不能学好语文。而且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语言积累的薄弱成了他们语文能力持续发展的“瓶颈”。由于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作“奠基”,那…  相似文献   

9.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杜甫总结出来的写好诗文的千古诀窍,这话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读得多,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就会生花。可见,广泛阅读是学生积累语言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加强学生的课内外阅读指导,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阅读,获得语言的积累、情感的沉淀,把语言积累自然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相似文献   

10.
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是学习语言。学习语言,重在直接吸收和积累语言。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就学不好语文。那么,如何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呢?  相似文献   

11.
“积累”一词在《语文课程标准》中频频出现。“有丰富的语言积累”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目标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没有语言量的积累,难有语文能力质的飞跃。学习语文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掌握语言这个工具,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如果学生在平时阅读中没有积累下规范、精美的语言,在表达时吐出来的怎能是精品呢?因此,开辟语言积累的途径,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训练,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语言是文学的基础,当然也是学生作文的基础。没有丰富文学语言的积累,学生将常常处于“有口难开”的“失语”状态。有所感觉、感触、感悟但表达不出、表达不清,更妄论表达精彩。作文的语言并不是普通的日常口语,它讲求文字性、审美性,因此需要学生的注意积累和努力创造,我们总是鼓励学生背诵积累好词佳句、名言名段,以丰富自己的“作文语言”,充实“语言的弹药库”。这当然是很必要的,但作文不是靠“背”出来的。  相似文献   

13.
新颁“九义”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第一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 ,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 15 0篇(含课文 ) ,并在大纲后面附有古诗词推荐篇目 80首 ,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得少于 10 0万字 ,六年制不得少于 15 0万字。“大纲”还强调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要“注意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 ,在“读中培养语感” ,“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如此重要 ,那么 ,我们教师该怎样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呢 ?我认为有三条途径 ,四种方法。第一条途径是加强课内学习。课内学习是学生积累对祖国语言的情感、兴趣 …  相似文献   

14.
李屏 《南昌教育》2006,(10):21-21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过去,学生由于语言积累不够,无法准确、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要丰富他们的语言、规范他们的语言、实现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转化,就必须从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入手。下面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开辟语言积累途径、丰富学生语言积累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5.
潘俐 《语文知识》2016,(4):78-81
在教学活动中,许多语文老师都向学生传达着这样的信息:书读得多,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自然生花。然而,笔者认为这仅仅适用于那些语感较好又很有语言天赋的孩子。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常常听到家长(或学生)的心声:“老师,我们家孩子很爱看书,可即使看了很多书,也不见会写作文,每次遇到作文题就头疼,总要家长帮忙完成。”鉴于此,笔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指向写作”的课外阅读。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教学担负着的积累语言的任务,应包括语言材料、语言范例、语言知识三方面的积累。语言材料主要是指汉字和词语;语言范例是指好词佳句、名段名篇名作;语言知识是指同语言材料、语言范例的掌握密切相关的字词句篇、语法逻辑等知识。语言积累的方式各不相同;学中积累、读中积累、用中积累、说中积累、课外阅读中的积累等。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丰富学生语言积累和运用,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高度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既有利于写作交流,更有利于提高其语文综合素质。社会经验及教学工作经验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语言积累的重要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果没有“百遍”“万卷”的积累,怎么会有高超的听说读写能力?学生习作时缺乏精彩的词汇,阅读分析时前言不搭后语的状况,正是缺乏语言积累的真实写照。如何让学生会读善写是多年教学中一直困扰我们的难题。新课程的学习,使我茅塞顿开。积累是最切实可行的办法。下面针对如何重视语言积累,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浅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8.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呢?《语文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了“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苟子也论述“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当代著名学者邓拓也说:“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重视积累的。”囚此,语言学习需要以积累为基础的,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积累既多,语感不断得以积淀,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形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无论促使学生感悟还是语感的生成都必须以大量阅读积累为基础与前提,须知“词源笔下三千牍,武库胸中十万兵”嘛!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语文教学承担着学生积累语言的任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人如果不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又怎能出口成章、下笔千言呢?语言的贫乏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学习,积累语言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一个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20.
“积累-模仿-创造”是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而积累主要是靠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文章读得越好,说明学生理解得越深透,并受到感染,如同走进作者所描绘的情境,走进作者写作时的心境。文章一旦被学生高声诵读,就会变得好懂和易解,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成诵,书本的语言就会变为自己的活的语言,成为自己的储备和财富。因此语文教学最下工夫的应该是把课本读进去,并读出来,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地,让学生体味语言魅力,丰富个性感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