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针对史学界关于叶卡特琳娜二世实行的开明专制带有“确定的资产阶级性质”,俄国是通过开明专制“开始步入资本主义社会的”这一说法提出异议,认为:1.叶卡特琳娜二世实行开明专制是由于当时俄国客观历史环境所决定;2.它并不具有“确定的资产阶级性质”,而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一种新的形式,实质上依然是封建沙皇专制;3.它不但没有使俄国“开始步入资本主义社会”和“推动俄国封建君主制逐步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反而巩固和加强了其农奴制度与封建沙皇专制,从而严重地影响和阻碍了以后俄国和欧洲社会历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史学界关于叶卡特琳娜二世实行的开明专制带有“确定的资产阶级性质”,俄国是通过开明专制“开始步入资本主义社会的”这一说法提出异议,认为:1.叶卡特琳娜二世实行开明专制是由于当时俄国客观历史环境所决定;2.它并不具有“确定的资产阶级性质”,而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一种新的形式,实质上依然是封建沙皇专制;3.它不但没有使俄国“开始步入资本主义社会”和“推动俄国封建君主制逐步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反而巩固和加强了其农奴制度与封建沙皇专制,从而严重地影响和阻碍了以后俄国和欧洲社会历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高中教材《世界近代现代史》(试验修订本·选修)上册第二章第2节《欧洲封建国家改革》曾提到普鲁士腓特烈二世改革和奥地利特蕾西亚女皇改革,他们以“开明专制”自诩,表面上采纳了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一些主张。一些学生自然会把君主专制与“开明专制”联系起来考虑,两者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又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呢?  相似文献   

4.
历史的悖论——评梁启超的开明专制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明专制思想在梁启超的政治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梁启超将“开明专制”视为实现民主立宪进程中的必要步骤。其内涵是指在开明君主的统治下,实行一些开明的、带有资本主义民主色彩的统治政策,其实质是一种民主渐进的思想。这在专制之风浓厚的近代中国是有其合理性的。梁氏先后三次将这一思想付诸实践,但最终都归于失败。实践证明,以开明专制求民主政治之路是行不通的。因为,开明专制本质上仍是一种专制政体,民主与专制是对立的。不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和旧的统治秩序,而去实现开明的政治,这只能是一种违背历史客观规律的空想  相似文献   

5.
威廉二世(1859—1941)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宋代皇帝(1888—1918)。在位期们,德国正进入垄断资本主义统治时期,他一改老宰相件斯麦确立的“大陆政策”,实行“新方针”,推行“世界政策”,参与了列强瓜分世界的竞争,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的富于侵略的计划和策略使德国在国际上处于孤立境地,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最后落得个异死他乡的下场。本文试图就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的计划以及其出笼的背景、主要表现等方面作初步的介绍和评价。威廉二世在位期间,尤其是1890年至191P年是德国工业发展最关键的时期。特别是到20世纪初…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梁启超“开明专制”思想的评析 ,指出这一思想是他政治渐进主义的体现。同时指出 ,他这一思想深受达尔文式的社会观和国家集体主义的影响。“开明专制”是梁启超主张实现立宪政体的过渡形式 ,尽管包含了合理成分 ,但终究表明梁启超并没有摆脱其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时代局限。  相似文献   

7.
改良派从中国情势和国民性出发,认为中国人只能通过实行开明专制才能真正实现君主立宪,从而实现自由,梁启超并且拿革命党人陈天华提倡的开明专制理论论证。革命派则认为陈天华与梁启超的开明专制理论最大的不同在于通过革命而不是通过改良的手段来实行,而且中国也不存在实行开明专制的条件,中国可以不经过开明专制而实现共和。  相似文献   

8.
沙皇叶卡特琳娜二世在俄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将其置于近代世界历史进程中予以评价则颇生争议。只有摈弃片面的或出于俄国民族主义的“霸道”情结的赞美,或立足资产阶级发展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情境的诘责方能得出符合事实的结论来。塑造叶卡特琳娜二世的历史因素既与开明专制时期特定历史条件有关,也同封建专制制度的内在规定性相连,还和影响女皇个人性格特征的因素分不开。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者在追求民族国家民主化的进程中,认为按中国的国情,中国不宜马上实行像西方那样的民主宪政,而必须有一个过渡阶段,就是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民族主义者所热切颂扬的“开明专制”阶段。可是近代中国政治发展史证明,“开明专制”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反使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遭受严重的挫折。  相似文献   

10.
"开明专制论"是梁启超渐进改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开明专制",就是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为最终确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创造必要的条件.梁启超对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艰巨复杂性的认识,是清醒而深刻的.然而,"开明专制论"又有浓厚的空想性和保守性."开明专制论"虽未能给当时的中国指出一条正确的道路,但在思想理论上仍有值得后人深思之处.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名声极大,争议颇多的人物。他早年读四书五经,中秀才、举人,甚而“不知天地间于词章训诂之外,更有所谓学”。康有为“万木草堂”的引力,使梁启超偏离、以至走出了上述因循圈子,投入到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洪流之中。其后参与“戊戌变法”、流亡日本、力主“君主立宪”、“开明专制”、反对共和,直至逐渐息影政坛,著书立说。 本文拟着重剖析梁启超由主“变法”理论转变为主“开明专制”理论这一史实,探索下这一前后贯联之政治主张的演变历程,发展结果,评价它的历史地位与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2.
课本第33页:《奥地利的“开明专制”》中关于特蕾西亚女皇及其子约瑟夫二世改革的措施,其中有一项是:“加强对教会的控制,没收教会财产,实行宗教宽容。”何谓“宗教宽容”?课本及《教学参考书》上都未注明。本人查找了《世界通史》、《世界近代史》、《外国历史常识》、《世界历史词典》、《简明社会科学词典》等书籍,大多都写“宗教宽容”4个字而无具体内容。后来,本人终于在《外国历史大事年表》(唐承运等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60页中找到了答案,现摘录如下,供中学历史教师参考:“1781年,约瑟夫二世颁布宽容令,准许新教、东正教可…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建立立宪政体,是梁启超一生始终不渝的追求目标。但是,什么是理想的宪政国家,建立理想的宪政国家的途径是什么,梁启超在不同时期又有不同的思索。欧战是梁启超宪政思想转变的分水岭。欧战前.梁启超高倡国家主义,主张主权归属国家,励行积极干涉,实行开明专制。欧战后,梁启超的宪政思想有了重大转变.由国家主义的宪政思想转向自由民主的宪政思想。其表现为:反对国家至上,主张个性发挥,提倡市民政治。发生这一重大转变的原因:一是德国的战败;二是他对开明专制理想的幻灭;三是他把宪政的实现,由寄托于精英转向造就民主社会。  相似文献   

14.
<正>在俄国境外,尼古拉一世(在位1825—1855年)似乎没有象彼得一世、叶卡特琳娜二世女皇那样闻名遐迩。然而,尼古拉一世的内外政策却是这个帝国的专制传统、霸权主义的典型代表。苏联历史学家称尼古拉一世统治时期为“专制制度的顶点”。这个尼古拉在国内“直言不讳、肆无忌惮地力图实行专制统治”(《马恩全集》第1卷第535页),因而在群众中得了个“棍子”的雅号,被称为“棍帝”。在国外,他充当“欧洲的宪兵”,不断向外扩张,成  相似文献   

15.
霍庆 《班主任》2013,(11):37-37
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史称“腓特烈大帝”。一次,他在检阅军队时注意到许多士兵上装都很整洁,可是右袖口的背侧都有一团难看的污渍,便问随行的军官雅各是怎么回事。雅各答:“士兵们为了图方便,每次脸上出汗或有其他脏东西便用袖口去擦,日子久了就成了这样子。”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近代史上,梁启超是一重要人物,尤以其“善变”著称。在戊戍变法后的三十余年里,其政治思想历经几次重大变化:时而改良、时而开明专制、时而又是君主立宪,令人眼花瞭乱。正因如此,其师康有为批评他“流质易变”,孙中山更是以“一人持二说,首鼠两端”斥之。思想界对梁启超的评价也有分歧。本文在于探讨梁启超变化之过程,善变之原因,从而挖掘其思想纵深之症结,这对于我们面对复杂莫测的政治气候,如何把握自己,坚持正确方面将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7.
试评隋炀帝     
号称“甲兵强盛”的隋王朝为什么二世而亡?如何全面地评价“亡国之君”隋炀帝?要弄清这些问题,须要从隋炀帝一生、特别是他即位以后所做的几件主要事情谈起。一、营建东都、广筑宫室  相似文献   

18.
第二傻蛋     
《中学生天地》2010,(9):64-64
18世纪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非常喜好音乐和文学,他特别欣赏作曲家门德尔松的爷爷——哲学家门德尔松,宴会时经常请他坐在自己身边。这令一位大使非常嫉妒,于是向国王挑拨离间说:“门德尔松狂妄自大,如果感觉自己受到伤害,在大庭广众之下都会不顾礼仪,大胆冒犯陛下。”  相似文献   

19.
在辛亥革命史上,黄兴是与孙中山齐名的伟大人物,素有“开国二杰”之称。他文武兼资、才德兼备,足以冠轶群伦。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他的评价却失之公允。有的根据他在领导武装起义时打过败仗的史事,将其贬为“常败将军”;有的认为他只是一个单纯的“实行家”,有所谓“黄实行”的称号;有的根据他和孙中山在政见上的某些分歧,认定他在组织上“走上了分裂的道路”;还有的认为“他在辛亥革命以后,主张对袁世凯妥协退让,成为革命党内部妥协势力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究竟应当怎样评价黄兴的功与过,这是一个需要辨析清楚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习惯是被用来改变的。18世纪中叶,各种瘟疫和灾害导致普鲁士王国农业歉收,上百万人饿死。爱民如子的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大帝听说南美洲有种叫土豆的植物产量高,营养丰富且易于种植,于是决定在全国推广土豆种植。但保守的农民根本不认同,认为地下的东西与鬼神有关,土豆属不吉利食品。还有人认为,土豆属于茄科植物,可能有毒。最后有人竟然提出,《圣经》中从来没提到土豆,说明上帝是不让大家吃的。但弗里德里希种土豆的决心非常坚定,1740年的一天,他让士兵在柏林郊区种植了一片土豆,土豆开花结果后就派重兵把守。农民对此十分好奇,议论纷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