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官刻,也称政府刻书。是指中央国家机构以及地方各级行政文化机构,各省官书局等单位出资或主办的出版印刷业。基本可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大系统,本论先来讨论前者。历朝中央级出版印刷机构在刻书内容、版本形式、所处地位及影响上既各有特点,又有许多共同之处,它们之间的沿革变化也打上时代的烙印。沿着这条线索,我们可以从中理出封建文化、特别是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的发展脉络,找出某些规律。一、并不存在的唐代内府本  相似文献   

2.
官私兼办的书院刻书——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专论之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院,是我国唐宋以来特有的一种社会文化教育基地。它在我国文化史、教育史、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古代教育的发展和学术的繁荣起了重要作用。在设坛讲学、著书立说、修身养性、学术研究的同时,编辑出版图书也是书院一项较有影响的经常性活动。然而在以往研究书院的论著中,对其刻书活动的分析大多较为粗略,故从出版印刷史研究的角度设此专题加以论述,以就正于方家。一、书院的性质及其演变书院是一种程度明显高于蒙学(包括义学、学馆、家塾),而未列入国家学制的文化教育机构。就其主体而言,书院基本属于私学,然而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又与各级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出现不少官办书院。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的出版印刷事业中,与官刻、坊刻鼎足而立的是私刻。所谓私刻,又称家刻,是指私人出资校刊图书。私刻本往往以“某堂”、“某斋”、“某宅”、“某府”、“某家塾”等字样为标记。在封建社会里,官僚、地主及富商大贾,往往都设立家塾,聘师教授自己的后辈。这种被聘的教师虽未必有什么科第功名,但往往却具有真才实学。他们在教书的过程中,常常就自己的志趣和所长,或自己著述,或校勘、整理、注释、阐明前人的著作,并依靠主人的财力,刊刻成书,故家塾本也属于私刻之一种。而且是私刻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种版本。  相似文献   

4.
在以往的中国书史出版印刷史论著中,对于我国古代的私家刻书,向来评价不高,认为其不过是官刻的附庸。其实,只要我们把它放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考查,就会发现,这些私人刻书家的印刷出版活动是与他们的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的.这一点官刻似乎也有一些,坊刻就很少了。私人刻书家在搜集、整理、编辑、刻印古代典籍的过程中,同时开展了辑佚、校勘、辨伪、训诂、考据、研究版本、编纂目录以及著述和编辑丛书等一系列学术活动.建立并丰富了这些冶书之学。有的私人刻书家利用自己的财力,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发展了活字、套印、(?)版、拱花等印刷技术,还有的采用影刻、复刻、影钞等方式,保持古书善本的原貌。所以,中国古籍尽管屡遭厄运,历经劫难,仍然能较为完整和系统地保存和流传下来,历代私人刻书家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相似文献   

5.
两宋时期是我国出版印刷事业形成并迅速走向繁荣的黄金时代,地方官刻书蔚成风气,刻书机构名目繁多,刻书品种之广,数量之大,版印之精,都是空前的。某些机构刻印图书还带有开发经营性质,政府也加强了对出版印刷业的管理,所有这些都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原因。其中有成功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出版史的发展概况如何分析?可划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哪些代表性著作?近年来取得了哪些进展?目前还存在什么问题?怎样进一步深化出版史研究?本文拟就如上诸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求教于方家。一、历史的回顾中国是世界上出版事业最先发达的国家,然而,有关出版史的研究还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问。从清末至今的一百年间,出版史研究可以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每阶段又可分为三个小的时期。  相似文献   

7.
坊刻的特点及贡献——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专论之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的书坊刻书与官刻、私刻相比,不仅历史悠久,分布广泛,数量巨大,影响深远,而且还具有许多特点,很值得总结借鉴。然而,以往对于坊刻本的评价贬抑过低,往往称之为“最下”。我们不否认某些坊刻本所存在的一些诟病,但是如果把坊刻本的内容和形式结合起来看问题,客观地加以分析,就不难发现书坊刻书家在推进我国图书事业的发展、传播和保存古代文化遗产、满足广大民众文化需求等方面是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的。一、经营方面的特点 1.编、刻、印、卖合一,经营自主灵活书坊,古代又称书肆、书林、书铺、书堂、书棚、经籍铺等。其前身是在街头闹市以图书作为商  相似文献   

8.
三、关于雕版大藏经的几点统计上文我们列举了由宋至清800年间我国雕印的16部汉文大藏经,这里再就新发现的材料做一点补充:1983年11月在山西省宁武县发现了一部从未见著录的明万历版《大藏经》,经比勘和研究,此藏属民间刻印,是《永乐南藏》的复刻本,我们称之为《万历藏》。约在明万历十七年(1589)至清顺治十四年(1657)刻成,与《径山藏》(《嘉兴藏》)几乎同时,全藏678函,1695部。1979年由延圣寺移往宁武县文化馆,经整理后,现存660函,1563部,5997卷,保存基本完好(参见见心《佛教典籍纵横  相似文献   

9.
中国印刷术的发明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佛教传播的需要,我们在专论之一已经述及。另一条始自民间坊刻,这是本篇论述的要点。在政府刻书、私人刻书和书坊刻书三大系统中,坊刻不仅兴起最早,分布最广,数量最多,而且影响最大。官刻和私刻就是在坊刻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0.
研究中国出版史,不能不追溯我国古代印刷术的发明,研究印刷术的发明,不能不探讨其与佛教传播的关系。然而,在以往的中国书史、出版史、印吊j史的研究中,常常忽略了佛教寺院的刻书。其实,就是把寺院刻书与政府  相似文献   

11.
佛教大藏经收集广博,它既是佛书,也是涉及哲学、历史、语言、文学、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建筑等领域的包罗宏富的古籍,对中国和世界文化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佛教发轫于南亚次大陆,佛教典籍曾被译成各种文字,广泛流传,而在当今世界上保存最多最为完整的,要数汉文大藏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部大丛书在不到一千年的时间里,曾被反复雕印,多次出版。每一部大藏的卷帙都在5000卷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出版印刷事业是一座极为壮丽的宝库,我们的专论系列自1990年初开始,至今已迈入第三个年头,提出近十个问题,应该适时地划一个句号。然而,相对这丰富的图书典籍宝藏而言,尚有许许多多重要的资料还没有发掘,还有许许多多重要的课题有待深入研究。所以,在最后一个专论中,我想对中国古代图书事业总体特点发表几点个人见解,并提出若干个有待研究的课题,作为引玉之砖,以期把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的研究深入下去。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制书研究(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书是皇帝的专用文书.始创于秦代,终结于清朝,时间跨度达两千年之久,代表着封建皇权,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文章以朝代为线索,按照制书发展的时间顺序考证制书的变迁情况,分析制书在各个朝代的功能、体式、工作制度、处理程序等变化发展,探究制书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国子监刻书上起五代,下迄清朝,绵延千年而不绝。明代是国子监刻书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国子监刻书史上颇具代表性。该文通过征文考献,系统考察了明代南、北二监的补版及新刻图书、底本及校勘、书工及刻工、版式行款、刻书经费、社会评价等诸多问题,较全面地展现了明代国子监刻书的风貌。  相似文献   

15.
1897年(续)本年,杞庐主人等辑《时务通考》成书。该书汇辑中外通商以来有关时务之著述、论说而成,旨在宣传变法。分天算、地舆、公法、约章、使臣、税则、钱币、礼制、兵政、律例、工政、铁路、矿务、电报、邮政、农桑、商务、教务、学校、官制、议院、史学、算学、化学、电学、重学、汽学、声学、光学、测绘、医学31门。  相似文献   

16.
国子监刻书上起五代,下迄清朝,绵延千年而不绝.明代是国子监刻书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国子监刻书史上颇具代表性.该文通过征文考献,系统考察了明代南、北二监的补版及新刻图书、底本及校勘、书工及刻工、版式行款、刻书经费、社会评价等诸多问题,较全面地展现了明代国子监刻书的风貌.  相似文献   

17.
6061626364656667中国古代图书 事业史一览表(下)@肖东发 @陈慧杰~~  相似文献   

18.
我国著名印刷史、安南史专家张秀民2006年迎来了百岁华诞。凝结着他一生心血的印刷史巨著《中国印刷史》(插图珍藏增订版)于2006年10月由浙江古籍出版社隆重出版。  相似文献   

19.
从中国图书出版印刷化总体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在献信息传播领域对世界化的影响和贡献是巨大的。特别是造纸术和印刷术两大发明更是举世无比,在图书的编辑、出版、印刷、发行、典藏等方面,相当长一个时期走在世界前列,为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化遗产。这些都是需要认真总结并加以继承的。但是缺憾也是客观存在,有的甚至与我们的发明与贡献同时并存。下面仅以活字印刷为例进行分析。印刷术在我国发明虽然很早,但改进迟缓,活字印刷术未能成为出版业的主流,印刷术的社会作用也不像欧洲那样大,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四、汉文化的南迁和出版从中国文化地理方面来讲,秦汉统一帝国建立之前,汉民族的政治和文化活动,以黄河及其最大支流渭河的河谷为轴线,是东西向的。中国几个著名的古都——长安、开封和洛阳等,都分布在这一轴线上。以晋“永嘉之乱”、唐“安史之乱”、宋“靖康之乱”的异族的侵扰,是逼使汉文化中心南迁的外在原因之一,南方的经济条件的变化是重要的内在原因。中国人口分布的消长,以北宋末期为转折点,到明隆庆6年(1572年),南方人口已占总人口的65.4%。长江下游,包括江苏省的南部,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