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希望林穗芳先生的有关编辑出版的论文早日结集出版,是我已经期待了很久的事,现在终于如愿以偿。虽然这本书的出版经过了一波三折的比较漫长的过程,但最终仍旧得以出版,总是好事,而且“中外编辑出版研究”这个书名又以鲜明的个性特色出现在我国已有的编辑学、出版学著作中,也足以令人欣慰。  相似文献   

2.
范军 《出版科学》1999,(3):18-19,13
林穗芳先生是我国出版界的资深编辑,也是在编辑出版学领域卓有建树的专家。80年代以来,他坚持不懈地在出版科学研究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新近出版的《中外编辑出版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以下简称《研究》.引本书只注页码),正是这一成果的集中展示。全书近23万字,选收了作者1980年以来撰写的与主题有关的文章22篇。这些文章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国与外国比较,广泛深入地探讨了出版学、编辑学中的许多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既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又不乏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自1991年刊出《再论何谓编辑》以后,我有幸得到姚福申等几位先生的批评。去年以来,又见到王耀先先生的《关于编辑、出版的概念和范畴的一点建议》(《出版科学,1993年第2期)、李长声先生的《漫说一个三角锥,出版的》(《读书,1993年第9期),特别是林穗芳先生的《“编辑”和“著作”概念及有关问题》(《编辑学刊,1994年第1期),受益甚多。深感编辑概念这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已日趋深入,不同观点的佳作并起,美不胜收,它或许可望成为出版科学中收获最大的一次学术讨论。而近两年来,为这讨论而询问和关心我的人颇多。于是,想到联系自己的读书心得,写这《三论何谓编辑》。  相似文献   

4.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由于承担了对我国江苏籍的编辑出版家进行研究的一个课题,又因为早就仰慕范用先生在出版界的名声,笔者特去拜访、了解他对新中国出版事业的贡献。范老听了我的话,连连摆手:哪里有什么贡献,我当年15岁背井离乡,逃到汉口找舅公,3个月后舅公病逝,是生活书店收留了我,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范老说着,拿出三联书店2008年专门为他编印的书《时光.范用与三联书店七十年》,一页页地翻看着,对我讲起他与三联书店的那些时光……  相似文献   

5.
标点符号的重要性,在上小学时就听老师讲过,以为不难学,从来不把它放在心上。直到当了编辑,落笔改稿时,才发现标点的应用颇费斟酌,如果用得不当会影响意,不能掉以轻心。林穗芳先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外标点符号的研究,我有幸成为他所《标点符号学习与应用》一书的责任编辑。读完书稿,我心里确确实实很受感动。小小的标点符号往往不受人重视,林先生却以它为研究对象做成了大学问。  相似文献   

6.
中国书籍出版社最近出版了《出版知识丛书》之一的《列宁和编辑出版工作》,为出版园地增添了一朵新葩。这本近三十万字的专著,系统地介绍了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如何领导和关怀编辑出版工作,国内尚属首创。此书编者林穗芳同志是一位在出版园地辛勤耕耘三十余年的编审,具有丰富的编辑经验和较高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水平,通晓十几种外语。他在实际工作中,接触到大量苏联书刊,进一步了解到列宁长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对出版事业十分关怀,具有丰富的编辑实践经验。他感到学习和研究列宁的编辑出版理论和实践,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开展编辑学和出版学研究的重  相似文献   

7.
近日收到邵益文先生口述著作《一个编辑出版者的自述:为编辑研究和编辑学学科建设尽一份力》,大喜过望.我早盼望有这样一本信史问世,由邵先生来记述这段往事,确是所选得人.他是 20 世纪80 年代和 90 年代兴起的编辑出版研究热潮的见证者,亲历亲为,参与、组织和规划全国性的编辑出版研究,奉命筹建中国出版发行科学研究所(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前身)和中国编辑学会,担任重要职务,在艰难困苦条件下,筚路蓝缕,依靠各方力量,推进了编辑出版研究和学科建设.正如书名所述,这部著作主要是这段经历的全面翔实记载.我有幸参与邵先生所述的大部分活动,亲历了这段往事,读后仿佛回到那难忘年代与老友过从和切磋、研究的岁月.  相似文献   

8.
北京鲁迅博物馆寄来一册《唐弢文集·书信卷》,内中收录了唐弢先生给我的三封信。其实,在我的书箧中,收藏先生的书信远不止此数,计有18封之多。今日重读这些手泽,往事历历,不免有物在人亡之痛。 唐弢先生是我素所敬仰的作家之一。很早以前,我就知道他是“鲁学”专家,曾与鲁迅先生有过直接交往。鲁迅逝世后,他编辑出版《鲁迅全集补遗》和《续编》,对搜集和保存鲁迅遗著作出贡献。他的杂文,被认为深得鲁迅笔法,有些篇什足堪与鲁迅媲美。他的旧体诗词也极有功底,使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但更使我倾慕的,是他与我同乡,都是宁波人,我为有这样一位前辈乡贤而感到自豪。 1956年秋天的某一天,我当时是新闻日报《人民广场》副刊的编辑,到上海作家协会去组稿,第一次拜识任《文艺月刊》副主编的唐弢先生。胖胖的身体,圆圆  相似文献   

9.
对于编辑工作有诸多定义,当是准确无误,可有点抽象笼统.近读《板凳坐冷,文字煮热——编辑出版履尘留迹》,却把编辑工作说得更形象、务实、生动了,作为从业四五十年编辑的我,感同身受. 《板凳坐冷,文字煮热》是方鸿辉先生又一新著,他长期从事一线编辑工作.著述中既记录了自己的心灵,也对编辑工作做了一番诠释,可谓"真知灼见,透辟认知".读后感悟有三: 第一,编辑,"为他人作嫁衣裳",其职业是崇高的.这是始于他大学读书时的追求,见到教本的版权页上有"责任编缉"的名字,他心中不时升腾起一个梦想:有朝一日,能够走进出版编辑的殿堂,编辑好书,奉献读者.果然,1982年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教育出版社,如愿当了编辑.这段年华也幸与国家的经济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相吻合,有一股推力,催促他在崇高的职业上努力去策划一些"前人没有编过的,而当今及后来的读者又爱看的"读本.  相似文献   

10.
坚守文化使命,源自对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关于范用 2013年9月14日是范用先生去世一周年。范先生在世时最爱的是书。人称他为"书痴",他很高兴。他曾说:"我是为了读书才选择了出版这一行的。"他又说:"我最大的乐趣就是把人家的稿子编成一本很漂亮的书。"关于范先生编辑出版《傅雷家书》《随想录》以及《读书》和《新华文摘》的故事,早已为大家耳熟能详。这里再讲讲其他两本书的故事:  相似文献   

11.
舒乙 《档案与史学》2014,(11):10-13
我个人觉得,在二十世纪头二十年里,出了一个鲁迅先生,他走上文坛,在中国思想界、文学界、社会活动界起重大作用的时间段是1910年代到1930年代,持续了大概二十年,这是他活着的时候.当然他去世以后还是有重大影响,特别是毛泽东给他很高的评价以后.鲁迅先生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基本上处于不升不降的一种状态.而在二十世纪末的二十年,又出了一个跟鲁迅同样有价值的人,这个人就是巴金先生,我认为他是二十世纪后二十年的“鲁迅”,同样也是一位对中国有重大影响的作家、思想家.  相似文献   

12.
支颖 《出版史料》2012,(2):105-106
正在我国近现代出版史上,曾经涌现出众多的编辑出版名家,有张元济、陆费逵、王云五、章锡琛、叶圣陶、邹韬奋、胡愈之、张静庐、赵家璧等,徐调孚(1900~1981)先生也是有成就的著名编辑家。他从1921年至1981年这六十年中,一直在出版界工作,编辑出版了大量的书刊,积累了丰富的编辑出版经验,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在编辑出版岗位上,  相似文献   

13.
著名编辑家、第一届“韬奋出版奖”获得者、中华书局编审周振甫先生,因病医治无效,5月15日17时20分,与他热爱的编辑工作和热爱他的无数读者长辞了。 在我国的出版人中,真正不间断地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时间最长的,要算周振甫先生了。他不只编龄近七十年,而且是实实在在、日日不停地工作了近七十年。在这个意义上说,称他为中国编辑出版史上的第一人,则当之无愧。虽然他也办过退休手续,但实际上,他没  相似文献   

14.
1977年秋,有次去拜望钱鍾书先生,看来他比较悠闲,交谈也比较轻松。1972年他开始写作的皇皇巨作《管锥编》至1977年已脱稿,正在等待中华书局编辑出版。而1978 年,就明显感到他的繁忙。这年夏天,《文艺报》筹备复刊,我曾与他联系,恳请赐稿支援,均无结果。是年9月,他应邀赴意大利出席第二十六届欧洲汉学会。这是他三十多年后第一次出访,行前的准备工作够忙,特别是他在会上将作《古典文学研究在现代中国》的专题发言,更耗费了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个期间,他又插空编选文艺理论集《旧文四篇》,更是忙中加忙了。  相似文献   

15.
应离师的出版文丛由河南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面世了.他打电话给我,要给我送书,请我这位留校"守业"的学生存念指正.我从他手中拿到这本五十五万宇之多,还散发着油墨清香的皇皇巨著,不禁百感交集,心绪万千.我是十年前考入河南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硕士生的.报考这个专业之前,我就对河南大学编辑学研究群体慕名已久,对应离师的为人为事为学佩服之至.知道他是闻名全国的编辑学者,一直醉心出版史研究.一部八卷本、三百二十多万字的《中国当代出版史料》,一本三十多万字、贯通二百年的《中国期刊发展史》,足以说明他在出版史研究上的噫匠经营"和独特建树.  相似文献   

16.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94年第4期发表了该校文献情报学系级师张志强撰写的《赵家璧图书思想研究》一文,张以赵家璧先生民国时期的编辑出版实践为内容,对赵家璧先生丰富的图书宣传思想作了研究.他认为作为中国现代编辑出版史上著名编辑家赵家璧先生在实现图书选题、组稿工作的同时,对图书宣传工作同样给与了足够的重视,赵家璧的图书宣传思想具有下列特点:  相似文献   

17.
蔡学俭 《出版科学》2017,(5):127-128
近日收到邵益文先生口述著作《一个编辑出版者的自述:为编辑研究和编辑学学科建设尽一份力》,大喜过望。我早盼望有这样一本信史问世,由邵先生来记述这段往事,确是所选得人。他是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兴起的编辑出版研究热潮的见证者,亲历亲为,参与、组织和规划全国性的编辑出版研究,奉命筹建中国出版发行科学研究所(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前身)和中国编辑学会,担任重要职务,在艰难困苦条件下,筚路蓝缕,  相似文献   

18.
认识范军是在华中师范大学编辑学研究中心的成立大会上.我受聘担任研究中心的顾问,他关于编辑学的发言吸引了我的注意.会后知道他时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副主编.不久,他调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后任社长,并经常为<出版科学>写稿.我们之间的接触逐渐多起来.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一位用心工作、用心研究的学者型编辑和领导.他不甘心于做一名"编辑匠",而是把编辑出版当作一门学术来研究,于是在工作中"重视探究现实问题,总结历史经验,寻求理论规律",写作和发表了大量研究编辑出版的文章.不仅如此,他在担任出版社总编辑、社长和硕士研究生导师后,依托编辑学研究中心(设在出版社)大力开展编辑出版研究,组织专题讨论,联系实际总结经验,提倡著书立说.韩国出版学会副会长李钟国(现任会长)访问武汉,范军邀请他去编辑学研究中心讲学,并聘请李钟国为研究中心外籍顾问,促进了双方出版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19.
林穗芳的编辑研究中,着力最多的是审稿研究.他研究了审稿在编辑工作中的地位,认为审稿是编辑工作的中心环节,并对审稿的主要任务、审稿制度、审稿步骤和方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范用忆旧     
陈子伶 《出版史料》2011,(4):105-107
范用先生创办《新华文摘》时,我开始在他领导下工作。他办公室在文摘编辑部斜对面,中间隔条走廊,三五步便可来去。不久又知道,先生与我的住地也相近。他在北牌坊,我在南牌坊,南北一线,相距不过百米。办公室相邻,住地相近,我与先生便有些往来,公私皆有。先生待我是好的,我能感觉出来。但是我总想调离人民出版社,也不怕先生不高兴。因为许觉民先生常从南牌坊走过,便有机会向许先生请教。许先生(洁泯)是评论大家,其时在文学研究所任所长。我与许先生曾有三遇三谈,都很简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