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张雅寒 《出版广角》2018,(12):82-84
戴文葆先生不仅在编辑史和编辑学上有深入研究,对未来编辑人才的培养、编辑活动的规范和开展以及选题策划等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给现代编辑指明了学习的方向,为编辑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戴文葆先生     
周实 《出版史料》2011,(2):55-57
那天,钟叔河告诉我,他写了篇纪念老戴的文章。我问他是哪个老戴,他说戴文葆,我才知道他去世了,而且已经三年多。我自交出《书屋》之后就没和他再有联系,也曾想过给他写信,但想想,何必呢,他的年纪那么大了,身体又不好,想做的事也很多,  相似文献   

3.
今天打开计算机写文章来怀念戴文葆同志,心情很复杂。首先是非常沉痛,像人民出版社召开的戴文葆同志追思会上张惠卿同志所说,至今不敢相信戴老已经不在人世。另外,在心中由衷升起的更多的是崇敬。戴老是中国编辑界一位不可多得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为我们的职业作了注解,树立了一生挚爱编辑工作和高水平发挥编辑职能的榜样。  相似文献   

4.
我和戴文葆     
我和戴文葆兄的相识和相交,似乎有一种机缘。1983年6月,《出版工作》第6期刊登了他申请编审职称的业务自传,带有肯定和示范性质。当时我正在申请正高职称,他的业务自传中展现的博学多识和丰富的编辑工作实践深深吸引了我,不仅给予我写业务自传以重大帮助,同时对我的工作起了鞭策作用。此后很长时间我们无缘相见,  相似文献   

5.
戴文葆同志生于1923年。他是复旦大学法学院的高材生。1946年,正值风华正茂的年岁,他出任了《大公报》国际版的主编,并为该报写社评。从此,开始了编辑生涯。四十多年以来、戴文葆同志先后在人民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三联书店、中华书局、文物出版社工作,现在是三联书店的编审。解放后,他一度受过不公正的待遇。但是,他坎坷的道路并未磨灭  相似文献   

6.
我将《中国疆域与政区变迁史》从头至尾删改一过后,又在案头堆满故纸黄卷,准备继续探索我的《徽州刻书史长编》。在金风习习的秋日里,我心神老是不定,无法进入写作状态,只得信步楼顶庭院去摆弄秋风摇曳下黄叶增多的蔬果,心中产生莫名的悲凉……楼下传来家荆紧急呼唤接吴道弘老先生的电话,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有好几位在出版工作岗位上共事多年的好友相继离世,心中一直感到阵阵哀伤。尤开元和戴文葆同志与我相处相知几十年,彼此十分熟悉,情同兄弟,他们的突然离去,更使我分外悲痛。  相似文献   

8.
戴文葆先生: 您好! 夏日炎炎,望注意保重。 文坛纳福,著业延禧。 自从上月在清州举行的第一届国际印刷出版印刷文化学术会议,喜相逢,已经过一个月了。当时您远来汉城、清州.多谢。对您的论文发表所示,  相似文献   

9.
戴文葆先生从事编辑工作已五十多年了,是我的前辈。他年届古稀,老当益壮。几十年来,他对事业的执着,对友朋的厚爱,对知识的追求,始终如一。先生的风范,是编辑界的榜样;先生的操守,是后辈的楷模。在编辑工作中,他总共经手编辑了多少种书,已无法数计,但他的编辑风格却使人难以忘怀。做过编辑工作的人都知道,书稿  相似文献   

10.
目前,出版社的职称评定工作正在逐步铺开。对于一位申请职称的编辑来说,写好业务自传是很重要的。这不仅仅是为了得到一个职称,而是为了对自己的工作作一个历史的回顾和认真的总结。一个编辑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学习和成长过程,目前达到的水平,业务工作的经验、体会、成就、创见和发表的主要著作和译著,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措施等,这些都应该在业务自传中得到实事求是的反映。为了交流这方面的经验,本刊将陆续选刊一些写得较好的业务自传,希望各出版社将本社评定编辑职称中出现的好材料推荐给本刊发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著名编辑家、出版家、著作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首届“韬奋出版奖”获得者,人民出版社资深编审戴文葆同志因患小脑萎缩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经抢救无效,不幸于2008年9月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相似文献   

12.
《射水纪闻》是戴文葆在逆境中所作的方志作品,更体现了他在特殊年代忧国忧民、尽所当为的品格。分析其跋语形式的评论可以看出戴文葆是一个勇于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对党和国家大事常有深入、冷静的观察和思考。《射水纪闻》意义特殊,需要给予重视与研究。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上下解放思想,积极推进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迎来了万紫千红的春天,出版界也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广大编辑出版工作者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编辑出版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兢兢业业,埋头苦干,甘为他人作嫁衣。为纪念邹韬奋先生对我国出版事业的卓越贡献,表彰和鼓励长期以来坚守编辑出版工作岗位并作出重大贡献的编辑出版工作者,1987年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特设立“韬奋出版奖”。  相似文献   

14.
在我的印象里,戴文葆先生总是那么忙,一年到头,他不是伏案工作,就是四处奔波。近几年里,就我所知,他为人民出版社,为三联书店组约、审阅、编就了不少重要书稿,而且是一部接一部:刚刚编完《宋庆龄文集》,胡愈之的文稿就又堆满了案头……。他还时常外出,曾经北上辽宁,西去宁夏、内蒙古、山西,南下江西、湖南、  相似文献   

15.
正戴文葆写给我的信,需要办理的,当时就转给有关部门处理了,如1995年5月,他在韩国参加国际印刷出版文化学术会议时得知,韩国学者利用在庆州佛国寺释迦塔内发现了唐印本《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实为中国流传物),鼓吹韩国是最早发明雕版印刷术国家,回国后专就此事写信给我,我很重视,当即批送有关单位认真研究,写出有理有据、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文章,予以澄清;并嘱有关单位注意事态发展,在相关外事活动中进行有理有节的  相似文献   

16.
常听人说,文如其人。过去不曾体味其涵义,近读戴文葆先生著《寻觅与审视》(以下略称《寻》,引文只注页码)似有所悟。这部洋洋洒洒45万字的作品,展现了他昔日的蹉跎岁月,留下了他在扑朔迷离的人生之旅中,寻觅的足印和审视的目光。《寻》是一部文集,既蕴论文的机智,又涵散文的韵味,读后不累!初读的印象是,一个编辑何以能有大部的书面世,颇有耐人寻觅与审视一番的雅趣。循其行迹,他194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政治系。  相似文献   

17.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于1987年9月9日在北京举行首届韬奋出版奖发奖大会。王仰晨、戴文葆……等10位出版工作者荣膺韬奋出版奖。”当我看到这条消息时,我从心里发出了呼声:戴老师,您执著追求了40年,终于获得了您应该获得的出版工作者的最高荣誉。  相似文献   

18.
宋应离 《出版科学》2013,21(4):111-112
在中国当代出版界,提起戴文葆先生,无不众口一词称赞他是一位杰出的编辑家、出版家和著作家。先生于2008年9月7日去世后,回忆悼念他的文章频频见于报端。为全面缅怀记述展示他一生的编辑业绩,适值2012年10月当他90诞辰之际,人民  相似文献   

19.
读完《新颖的课题》这本书以后,使我想起杜甫的诗句:“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戴老积40年的编辑经验,精选所写的书评、札记、译文共47篇。这17万字,实在是戴老为编辑学的建立而提供的极其丰富的实践材料,所以,对我们从事编辑工作的后辈读来倍觉亲切。  相似文献   

20.
编者按:今年11月 5日,是“出版事业模范”韬奋的105周年诞辰,我们特发表甘奉先同志辑录的这份韬奋有关编辑和编辑工作的论述供大家学习参考,以作纪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