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中学生在世界奥林匹克竞赛中频频夺标却至今无人问津科学界的诺贝尔奖 ;中外学生联欢中 ,中国学生很少能大大方方地表演 ;中国的讲座或讲课 ,很少有学生主动积极地提问 ;同样的问题 ,外国孩子的答案丰富多彩 ,而我们的孩子异口同声地回答唯一答案……如此等等现象 ,引起人们深深反思 :我们的教育关注共性时是否忽视了孩子的个性 ?本文通过回顾个性化教育的渊源和探讨实施的相关因素 ,取得对个性化教育的些许认识。一、个性化教育———历史与现实的必然个性化教育由来已久。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进行过个性化教育的实践 ,主要体现于他…  相似文献   

2.
ASK(问),是学习者字典中最基本的词汇。 可是,纵观我们的课堂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很少提问题。为什么学生很少提问题? 首先是受中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学生被视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对象。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处于“尊”的地位而学生处于“从”的地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不需要学生随时提问题。在课堂上从来不见有学生说个“不”字。当学生在发现自己的想法或答案与老师不一致时,在“老师总是对的”或“学生必须遵从老师”等等观念的指导下,…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这句话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我们不应以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该让学生自读自悟,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通过个性化的阅读积累、个性化的思考,使"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闪光。一、不期待答案曾经有一个美国教育考察团来我国考察,听了一位特级  相似文献   

4.
许多做教育工作的同事都反映学生越大,上课越是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大多数教师是这样解释这种现象的;一是孩子长大了,害羞;二是认为孩子学习的独立性增加了,愿意自己独立钻研。但事实是,绝大多数学生把课堂上的问题困惑留在心中,直到下课才能主动去寻找答案。我们要问的问题是:他们为什么不及时提出他们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把目光聚焦农村教育,我们不难发现诸多现象:学校教育是为完成“普九”,是为了降低适龄学生流失,是为了升入更好的联招学校、进入名牌大学,是为了让学生在期末考试中永远不败;家庭中灌输给孩子最多的是考好了就可以出人头地的思想,最关心的是孩子获得多少奖状、奖品;  相似文献   

6.
在教育活动中,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没有差异,我们的个性化教育便失去了根基.个性化的教育要求我们依据孩子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而不是不平等的教育,更不是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不同的孩子,或简单粗糙地给孩子贴上不同的标签.  相似文献   

7.
在教育活动中,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没有差异,我们的个性化教育便失去了根基。个性化的教育要求我们依据孩子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而不是不平等的教育,更不是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不同的孩子,或简单粗糙地给孩子贴上不同的标签。  相似文献   

8.
《教育》2007,(11S):45-45
王炳刚 马俊芳2007年10月1日在《中国教育报》撰文:现在的学生责任感太差了,不少孩子自私自利,很少考虑他人和集体;一味追求享受、新潮,却不肯付出;遇事推脱责任,不勇于承担;抗挫折能力差,缺乏战胜困难的意志和毅力;对国家大事不关心,没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等等。[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孩子的缺点,有些缺点却是相当可爱的。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可爱的缺点”。这样做有三大好处:一是可以进一步端正教育思想.使教师都能够面向全体少年儿童,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二是使广大教师在工作中自觉地去发现学生身上“可爱的缺点”,找到良好的教育方法;三是使教师能够正确地、一分为二地对待孩子的缺点.解放一批被冤枉的孩子,使他们能抬起头来充满信心地生活。究竟什么是“可爱的缺点”呢?简单地说,就是动机是好的,效果却是不怎么好。对于孩子身上“可爱的缺点”.要以冷静的头脑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0.
张雪英 《小学生》2013,(11):74-74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阅读教学时不应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该让学生自读自悟,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通过个性化的思考、表达使"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闪光。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在于学生相处时,巧妙的运用教育机智,用爱心滋润学生的心田,"蹲"下来走近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倾听他们的心声,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心灵。一、倾听孩子的选择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在受  相似文献   

11.
一段时间以来 ,关于中小学生暴力犯罪的事件屡屡见诸报端 ,更有甚者 ,亲生子女竟然制造弑亲惨案 ,读来令人触目惊心。作为一位教育理论工作者 ,我们不能不思考 :在谴责父母溺爱孩子的同时 ,我们是否有责任反思和检讨我们基础教育的偏失?在应试教育理念的指导之下 ,我们更多地关注学生记住了多少公理 ,掌握了多少知识 ,却很少关心学生的心理意向和情感需要。我们津津乐道于基础教育培养了多少“人才” ,却很少关心学生通过我们的教育是否学会了做人。教学生学会做人 ,这是教育的第一要义。陈桂生先生考证认为 :“无论中国还是西方 ,‘教育(…  相似文献   

12.
正教育是慢的艺术,但在急功近利的社会大背景下,教育也不自觉地卷入了效率至上的浪潮之中。走进课堂,我们常常会发现,许多老师一提问就期待学生马上给出答案,学生一回答老师就马上作出评价,快马加鞭中,课堂环节设置之多,教学节奏推进之快,令人惊叹!然而,在这样看似收获颇丰的"大容量"课堂上,我们却很少看到学生在静心思考,很少听到学生在独特表达,儿童的身  相似文献   

13.
在教学中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实施个性化学习是现代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通过小学数学个性化学习的实践探索,在个性化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思维、学习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初步探寻了数学课堂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基本规律。在课堂中实施个性化学习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也能促使教师改变观念和调整教学行为方式,不断加强学习,勤于实践,善于反思,从而促进教师素质提高,以更好地适应新的课程改革和新的教育形势需要。  相似文献   

14.
提倡无斥责教育的艺术久雨我们每个成年人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想当年自己的行为不能令大人满意的时候,不受到训斥或责备的,恐怕很少;我们走进了学校大门,在几年或十几年的学生生涯中,也很少有人没有领教过斥责教育的滋味。这种斥责教育,在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  相似文献   

15.
当下教育正处在调试、磨合的境遇。和新课程匹配的教师民主文化尚未完成存在主义的建构。在教师未经审查的先验行动理论中,对抗与斗争仍是主流教育文化的存在方式。强硬专断型、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教师文化依旧弥漫于校园。大多数教师的共识是:孩子的优点,不夸跑不了;孩子的缺点,不批改不了。因此,他们总是对学生“横眉冷对”,而很少鼓励、表扬和肯定,把严爱解读成了冷酷到底。当孩子好不容易获得一次成功,他们得到的往往还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训诫。不把学生看作有尊严的生命,不考虑学生的心灵感受,不重视过程和方式的人文性,注定我们难以成为学生喜欢的人。  相似文献   

16.
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阵地之一,它相对于学校教育,具有针对性更强、方式方法更灵活、更能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特点。我们这个社会,想把孩子教好的家长很多,而瞳得怎样教育孩子的家长却很少,面对家庭教育这个永匣的话题,如何搞好家庭教育呢?现结合下塘小学正在开展的国家级课题《贫困山区苗族、土家族与汉族混居地美育资源传承...  相似文献   

17.
吕家良 《中国德育》2012,(14):55-57
一滴水珠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个细节可以彰显教育的美丽。教育教学中总有些细节会深深打动我们,烙进我们的记忆,启迪着我们的心智,丰盈着我们的心灵。细节教育如照片,会留给学生难以磨灭的印象;细节教育如甘泉,能润泽孩子纯真的心田,让孩子在温暖中前行。  相似文献   

18.
郭斌 《教育》2006,(7):51-53
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呢?每个家长和老师都在思考。本文从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出发,结合作者本人的研究和实践,对中国个性化教育理念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思考。相信文章中的一些案例和分析,会给我们很多触动,有些教育方法可以引以为鉴。[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董学虹 《云南教育》2008,(24):43-44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推动力,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呢?研究表明,基础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时期。然而,由于急功近利的思想,浮躁的风气,简单、粗放的教育方法以及评价体制,使学生的个性、兴趣、潜能过早地被禁锢、被摧残。外国专家曾这样评价:中国的学生给他一个有答案的问题,学得很好,但给他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却不知所措。这从一个层面反映出我们的基础教育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分析、判断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训练很少。怎样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是教育实践者需要认识并践行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自己的行为活动中经常表现和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提倡“个性化”教育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要尊重学生,在平等中发展个性;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全面、公正、合理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的质疑问难,使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不断超越自我;从做中学,在体验中发展个性;强化“人本意识”,在主动中发展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