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勾划批注诵读法这是说把感觉生疏的朗读节拍、字音、词义等勾划批注在诗的空白处,给“读得字字响亮”“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提供有力保障,实现在“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中做出判断和鉴赏,获得一种最宝贵的生命元气,使精神愈见完善,品格愈见提升的读诗目的。如读高鼎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的朗读节拍是较熟悉的,而“拂堤杨柳醉春烟”“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朗读节拍与它不一样,相对来说是较生疏的,用“”勾划出朗读节拍,就不会统统读成一样的节拍。这样读能感受到此诗中春天的浓烈生活气息和淳厚的乡村风味,生发出…  相似文献   

2.
文言趣读     
一呆役押罪僧一呆役押罪僧赴州府,临行恐忘其事,细加查点,又自编二句云:“包裹雨伞枷,文书和尚我。”途中时时熟记之。僧知其呆,以酒灌醉,剃其发以枷套之,潜逃而去。役酒醒曰:“且待我查点:包裹雨伞,有。”抚颈曰:“枷,有。”见文书,曰:“亦有。”急惊曰:“和尚何之?”顷之,摸其光头曰:“喜得和尚尚在,然”我“何以不之见?”(选自《笑林》)  相似文献   

3.
文言趣读     
孙叔教,楚之令尹(国相)也,治国有功,楚人誉之。其少时,尝出游,见两头蛇,归商泣。其母问其故,对曰:“吾闻之:见两头蛇者死。向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母曰:“尔有阴德,神必佑之,毋忧。”  相似文献   

4.
唐朝,一个养育诗人的朝代。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性格,在唐朝有效地碰撞在一起,造就了李白,造就了一代诗仙。酒、明月、名山大川是李白一生的挚友。喝酒、看月、游名山看似浪漫、潇洒、飘逸,却并非他一生的追求,其中隐藏着的苦闷、忧愁、无奈,有谁能数得清。年轻的李白也曾有济世救贫的宏愿。他在《上李邕》中写道:“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这正是他那时理想的真实写照。“时人见我恒殊凋,见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由于极度自信而蔑视一切,怀着惟我独尊与不可一世的狂态走上了长安之路。在世人的冷笑声中,…  相似文献   

5.
人们读书通常是为了求知、生存以及感情上的满足。许多议论读书的文章,作者们总教导我们“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好书读多了,熟能生巧,这样写出的文章就会思路开阔,文笔流畅”,而本文主张“不为什么而读”,似乎有些不近于情理,但却也不无道理……在许多情况下,人们“不为什么而看”苹果落地,沸水翻滚,但往往收到了比有心去看什么更大的效果。这和“不为什么而读”却又能得到意外收获的机制相通。再说一则“不为什么而读”但确从书中得到了益处的轶事。著名喜剧大师卓别林拍摄过一部著名的影片《大独裁者》,是讽刺希特勒的。其中把希特勒变形…  相似文献   

6.
文言趣读     
陶侃惜谷陶侃(东晋杰出的政治家)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欲何用”人云:一行道所见,聊(随意)取之耳。“侃大怒,诘曰:“汝不田,而贼(害)人稻!”令吏执而鞭之。是事广传,是以百姓勤于农作,家给人足。(据《资治通鉴》改写)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2001年3月版初中《语文》第三册,对杜甫《春望》中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注释为:“由于战乱,国都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局而流泪,鸟也因人世的离别而惊心”。这条注释,一反传统的“旧注”,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两句诗的传统注释是:诗人感伤时局,见到春花禁不住悲怆流泪,怨恨亲人离别,听到鸟鸣禁不住魄悸心惊。这种注释,源于北宋的司马光。《迂叟诗话》:“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意即是诗人见春花而流泪、闻鸟鸣而心惊。后人大多沿用这种说法,逐渐成为一种传统说法。且人教版  相似文献   

8.
张永言先生《读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札记》(见《中国语文》一九八一年第三期),对《古代汉语》提了不少好的意见,实在值得我们注意和学习。但《札记》中也有些还可以商榷的地方,不揣冒昧,略举数例,以就正于张先生。一、“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条(《古代汉语》108页)  相似文献   

9.
一、作文讲评中的“读”。即在讲评时要求学生重点读教师的“修改痕迹”及评语。鲁迅先生就曾提倡青年人应到作家手稿中去学习“该这样写”、“不那样写”的道理,而不只学习现成的作品。他在《不应该那么写》一文中,援引惠列赛耶夫的话说:“在这里,简直好像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恰如他指着每一行,直接对我们说———你看———那,这是应该删去的,这要缩短,这要改作,因为不自然了。在这里,还得加些渲染,使形象更加显豁些。”学生认真阅读经过教师修改的作文也是这样,从中他们可以悟出“不那么写”和“该这样写”的道理。就…  相似文献   

10.
黄泉路上两联诗 《红楼梦》第六十六回:柳湘莲坚执索回定情之物鸳鸯剑,辞退婚姻,解除前约,以为贾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罢了。”尤三姐心知湘莲“把自己也当做淫奔无耻之流,不屑为妻”……泪如雨下,左手持剑并鞘送给湘莲,右手回肘,只往颈上一横,可怜: 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 “揉碎桃花”,喻颈血迸溅,隐寓尤三姐美貌。“玉山倾倒”,喻尤三姐自刎扑地,见其刚烈,寓其纯洁。“再难扶”透出作者对这株入了“污泥而不染”、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荷花谢世的无限叹息。 《红楼梦》第十三回,宁府长孙媳妇秦可卿死,写这“百年望族”办丧:……如此  相似文献   

11.
今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了《小太阳》这篇文章,我读后热泪盈眶,我的心被“小太阳”内心的美深深地打动了。这篇文章讲述了长征途中,“小太阳”给大家唱歌,鼓舞大家前进,一位大姐姐见她衣服  相似文献   

12.
我们都知道,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读”的教学理念,而在思品教学中则不大重视这一教学手段的运用。其实“合作、自主、探究”的思想品德新课程理念,不仅不排斥“读”这一传统教学手段的运用,反而对“读”的运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读”是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的基本途径,是学习之母,智慧之源。因此,教师在思想品德课中要指导学生读,让学生“动嘴”,培养学生“读”的能力,从而把握“读”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近读《唐人选唐诗》,见《御览诗》中所选刘方平此诗,末句易为“梨花满地不关门”.查阅他本则皆作“不开门”,于是激起我强烈的探研兴趣:“不关门”与“不开门”之间,对抒情女主人公来说,哪一个选择更合情理?这是一个暮春的天气,太阳开始西沉,黄昏也慢慢降临,淡白枯萎的梨花,飘落在空空荡荡的庭院之中,堆积满地.深琐金屋的少女长坐窗前,看取这一片春光萧索.这萧索的春光,原也只是客观存在的物象.只是孤坐窗前的少女与它空间上的强烈对比,这便赋予了它拟人的感受,将人之思情融人到对物情的体察之中,“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耶?”  相似文献   

14.
《草虫》的主旨是什么?这是历代《诗经》研究者争论不侏的问题。通过对文本中“嘎嘎草虫”和“趣趣阜螽”、“陟彼南山”、“采蕨”、“采薇”、“见”和“觏”等几个问题的考证,得出了这是一首思妇思亲念远诗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徐敏 《贵州教育》2000,(6):15-16
一、学习艺术的回顾及界定学习是一门艺术,这一观点在今中外许多教育家的言论及著作中涉及颇多。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张学习时要“多闻”、“多见”,他说:“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欠也。他认为自己是通过多闻多见而获得的知识的。据统计,《论语》一书中论及“闻”知的有五十七处,论及“见”知的有七十一处。可见孔子非常重视通过感知获得经验。同时,他还强调学思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从而明确地论述了学习中感知与思想的关系。战国后期的唯物主义思维家荀子也主张学思结合,学用结合。他说:“君子之学…  相似文献   

16.
《项脊轩志》被公认为是“太仆最胜之文”(姚鼐语)。“余读归震川文之为女妇者,一往深情,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泣。盖古今来事无巨细,唯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壤”(黄宗羲语)。“不俟修饰而情辞并得,  相似文献   

17.
读为何物读为何物?有何重要意义?重新审视读之要义,对我们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不无裨益。读1936年版的《辞海》:(一)诵书也。见《说文·公羊传·定》元年:“主人习其读而问其传。”疏:“习其读,为习其经而读之也。”1998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①看着文字念出声音。②阅读,默看(文章)。③指上学。④字的念法。诵《现代汉语词典》:①读出声音来。②背诵。③称述,述说。可见,“读”主要包含以下几个要义:一是“诵”,看着文字念出声音,有别于一般的“看”,这是“读”的最初意义;二是“看”,阅读,默看,“含于内而不宣于外,存于心而不传于人”,是在…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首80年代末期出现的诗歌。当我们在今天再回首80年代,这首诗歌是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阅读经验的:——与80年代人们的躁动不安相对,它显得那样的宁静、自然,既远离了所谓的先锋或者实验,又与当时的农业诗有着迥然别样的趣味。——陈超曾在一篇评论中说,大解的诗歌有着“自然与生命,历史与现实,文化与人性的深度综合”(见《诗歌》,大解著,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我觉得这对大解的诗歌而言,是非常准确而深刻的。尤其是对于这首《淡泊》。宁静、超然,似乎放弃了尘俗,又无处不散发着一种人类亘古以来积淀的文化意蕴。 “淡淡地泊着 这一片房子/宛如水边的青萍 年年绿得好看”,——这是第一节的开头两行。“淡泊”一词本来是指淡薄名利清心寡欲,但大解一开始就把这个词的意义进行了拆解和重构。拆解的是题旨,使读者对传统的语言意义产生转向,重构的则仍是对“淡泊”一词的传统意义的恢复——但经过了诗人灵魂的过滤:我的故乡淡淡地“泊”着,宛如水边的青萍年年绿得好看,难道这不也是一种“淡泊”的境界吗?这其中我们仍旧可以读  相似文献   

19.
我读了《真情实感,恰如其分》这篇文章,受到很大启发。文章通过《穷人》这篇文章里的一些朴朴实实,恰如其分的句子,告诉我们在写作文时,“要写出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不在于用华丽的词语和激昂的语句,而在于做到“用词、造句恰如其分”。我看着这篇读写例话,不禁想起了我在写《广场卫兵》时的一件事。那是一个炎热  相似文献   

20.
读即平常我们所说的审题。在教学中,常会发现有些学生审题时不细心,见“和”、“共”就加,见“多”、“还剩”就减,结果造成错误。还有些学生草草读一遍题目,不动脑子思考就问老师。认真的读教材和细心的审题是理解教学内容和正确解题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教给学生审题的方法。审题时要求学生反复读,仔细读,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添。要边读边想,找出关键词、句,反复理解;找出已知和所求,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讲清题意。这时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和质疑,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题意,提高学生“读”和理解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