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音乐教育中,传统音乐教育出现了断裂现象:音乐课程设置与传统断裂,一味揣摩西方音乐规范渐失自我传统音乐的主体性,受西方音乐教育及价值观影响,音乐发展的评判标准近似西方。为此。提出以下建议:中国音乐工作者和教育者要继承和发扬五千年灿烂的文化,重视中国音乐体系的价值,促进本土音乐与世界的对话,加强中国音乐课程的设计与建设。  相似文献   

2.
也谈中国画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化运动后产生的一批学贯东西的画家给中国画如何继承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但由于现行美术教育体系完全引用西方的教学模式。而中国画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加之各种西方美术思潮的冲击和画家传统化素养的薄弱,致使中国画的继承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偏差。所以有必要重新认识传统,立足民族特色,认真对待西方美术思潮,建立系统的中国画教学体制。使中国画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紧跟时代的潮流。在立足中国审美特色的前提下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3.
中国与西方在很早已有交往。明末清初,交往已相当频繁,西方一些传教士曾涉入中国上流社会,担任宫廷教师,对外谈判翻译等重要职务,很受当权者重视,甚至部分高层人士还接受了西方宗教,成为信徒,中西文化一度出现交融的前景。但因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间的种种差异,西方人的行为使中国人对其产生的种种误解及中国国内的现实状况等因素的综合使用,使中国突然关闭了刚刚开启的国门,使中西隔离,当西方工业文明崛起之时,中国仍沉浸在天朝大国的梦幻之中,使中国失去了分享人类文明成果的大好时机和一次飞跃发展的良好机遇,最终因落后而被西方殖民者的炮舰冲入国门,陷入百年屈辱历史。  相似文献   

4.
课程文化自觉:实现课程改革的文化转向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本质上就是一场文化变革,当然这种课程文化不仅仅是教材文本承载的文化,更包括由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整体文化意蕴的重构。新一轮课程改革将大量的西方课程理念移植过来,这些概念、术语、理论都是在西方文化与语境中产生的,一旦放在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必然与中国文化产生激烈碰撞,对于长期浸染于中国文化中的教师和学生,  相似文献   

5.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后,在七八十年的时间里,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寻求真理,尽管西方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但它对中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使中国步入了近代化的历程,使中国的发展方向符合时代潮流,使古老的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因此对“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进行梳理和整合,对于近代史复习及准备高考都很重要。  相似文献   

6.
经济学是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当前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存在严重的“术”与“道”的不平衡,在新文科视域下,推行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为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了丰富营养。教师要从西方经济学课程中挖掘出知识层面的思政元素,再进行提炼、融合,使之上升到思想层面,目的是将价值观引领融入日常教学中,努力提升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  相似文献   

7.
近现代,西方课程大规模引进中国,使中国在获得了西方先进课程及理论的同时,也使中国课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那就是失去传统的危险。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中国传统课程中国传统课程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课程的粗略设计。《礼记·内则》说“: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外就傅,居宿于外,学书记”“;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二十而冠,始学礼”。《礼记·王制》说“: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孔子的私学则所谓“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的说法,可见,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  相似文献   

8.
林语堂接受了现代西方教育,但骨子里仍是中国人的他几乎一生都致力于通过比较中西文化,用能够使西方人感兴趣和认同的方式向西方人介绍中国文化,突出中国文化的长处,也向中国人介绍西方文化。他对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和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师范院校审美教育面临着传统文化的挑战、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挑战和原有教育体制的挑战。因此,要求师范院校开设传统文化的课程,分析评价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使学生参加艺术类辅修课程学习。师范院校审美教育的发展要求教育体制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0.
试析当代中国课程理论的失语现象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当代中国课程理论的“失语”状态表现为课程理论陷入本土传统的虚无状态,中国课程理论在世界甚至在中国的课程界都没有应有的说话权力,同时课程理论的“曲高和寡”及各种条件的不具备也使它在课程实践中发挥不出它应有的作用。因此,当代中国的课程理论应该在与西方课程理论进行对话的同时,对中国传统课程理论话语进行激活和扬弃,从而确立自己的理论生长点。  相似文献   

11.
论明末清初西方科技的输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明末清初西方科技的输入倪学德由于明清之际传教士的东来,西方的很多科技知识也随之传入我国,令人耳目一新。但这种生动局面并没有使西方科技在中国立足,也没有使中国的传统科学走出困境,就象一束灿烂的曙光,在充分地照耀华夏大地之前,却悄悄地消失了。从此,中国...  相似文献   

12.
鸦片战争带来的深重民族危机,极大地激发了仁人志士向西方学习的要求,中国传统文化变革又迫切需要西方文化。同时中国闭关锁国状态的冲破,又使西方近代文化有了进入中国的可能。这种需要与可能正是包括逻辑学在内的西学对中国的输入的社会文化背景。一些先进学人对逻辑学的引入和研究,使逻辑学东渐由可能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13.
胡波 《考试周刊》2009,(6):71-71
全球化背景下,英语文化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如何抵御这一冲击成为英语教学改革的一大课题。作为英语专业的一门主干综合课程,《高级英语》课程需要注重教学中文化认知的导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使学生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并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华成分,做到“洋为中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4.
研究生西方文学课程应秉承“世界公民”教育理念,使学生以中国公民的身份基于全球化、国际化视野学习西方文学,进行中西文化比较,培养并树立“世界公民”意识。文章从中西文化对“人”的认识、国际化视野的培养以及多维教学实践三个方面探讨了西方文学课程如何提升和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感知和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中国智慧和情怀。  相似文献   

15.
刘云  刘倩 《时代教育》2006,(12):15-16
庞德是20世纪的一位伟大诗人,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进而形成了他特殊的“中国情结”,庞德一生致力于把中国古代文化介绍到西方去,使中国文化在西方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16.
中国早期的神学留学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在东西方化的碰撞下迸发了留学海外的思想火花,由西方传教士携引少数中国人赴欧洲学习宗教,被称为神学留学生,他们学习了西方的科学化知识,也带去了中学,成了早期中西化交流的使。  相似文献   

17.
历史的真实告诉我们,“中国古代并无近代西方学科化意义上的教育学,中国近现代的教育学也多数是舶来品”,即便是当前正在全面推进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不仅其理念主要是从西方引进的,其推进方案也主要是参照国外先进的课程与教学论设计的。因此,教育理论的中国化在实践第一线是不能回避的。必须借助中小学教育科研队伍的领头作用,针对中国基础教育面临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8.
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具有野蛮性,西方资本主义的文明又具有先进性,两者相辅相成,使近代中国的历史跌宕起伏。在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了六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即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日本侵华战略,  相似文献   

19.
当前高职英语教育过度注重西方文化输入,而忽略了中国文化的输出表达,这会使高职学生在国际多元文化交流中处于劣势,甚至出现文化失语现象。通过在高职英语课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课程思政元素,建设课程思政资源库并使思政教育贯穿高职英语教学全过程,不仅可以提高高职学生运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20.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先进性毋庸置疑,但在理念和举措上也隐含着一定程度的"唯西方中心"倾向.这种倾向在教育国际化和全球化的今天似乎显得顺理成章,但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我们有必要认真分析其积极因素和负面效应以及潜隐于其中的实质,在警惕西方文化殖民的前提下,切实加强自身民族性和本土化的建设,使本次课程改革真正成为我国课程实践自我完善的突破口,而不是西方课程理念在中国的"试验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