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哲军 《视听纵横》2006,(2):112-113
在第十五届省电视“牡丹奖”评选中,富阳广播电视台创摄制的《日子一天天地过》获得了短纪录片一等奖和最佳编导奖、最佳摄像奖,作为该片的编导和摄像,本人想以《日子一天天地过》(以下简称《日子》)为例,谈谈纪录片的一些拍摄技巧。一、让采访更生活化纪录片往往需要采访人物,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纪录片最早的形式是新闻纪录片。作为新闻的一种形式,那时候的纪录片更像是长篇幅的新闻,要注意新闻要素,要真实,有典型性,要具有宣传意义和教育意义。随着这种传统的延续,电视工作者往往把纪录片与电视剧对立起来,一方面是由于真实与虚构的对立,另一方面是教育、宣传与娱乐功能的对立。在此期间产生了一批非常优秀的纪录片,例如:《收租院》、《话说长江》、《雕塑家刘焕章》、《泰山》等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镜头语言优美、主题积极、紧跟时代主旋律。但是同时又显得过分严肃。因此一段时间内,观众不能认可这种节目形式…  相似文献   

3.
余智红 《新闻传播》2010,(6):102-102
一、纪录片兴衰之路在中国人的心中,纪录片并不陌生。随着上个世纪《丝绸之路》、《话说长江》、《龙脊》等一批优秀纪录片创下的收视狂潮,随着中国越来越多纪录片栏目的昙花一现和前仆后继,中国的纪录片成长之路也越来越迷茫。  相似文献   

4.
蔡旻俊 《新闻世界》2013,(8):269-270
纪录片的叙事结构是画面呈现方式的关键环节,和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舌尖上的中国》之后,我国又重磅打造了工程类纪录片《超级工程》。它不仅有炫目的视觉效果,其叙事结构更使绚丽的画面具有了思想灵魂。本文以纪录片《超级工程》为例,分析我国纪录片叙事结构。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电视台《纪录片编辑室》的创立,使电视纪录片开始登上中国的电视荧屏,因其比电视专题片更客观真实、更自然流畅、更接近生活、接近社会、接近群众而倍受观众青睐,从而使电视人认识到纪录片并不仅仅是电影的专利。90年代中期,以中央电视台《生活空间》为代表的电视纪录短片的出现,将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成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口头禅。渐渐地拍摄电视纪录片成为广大电视人的一种追求,将它看作改变电视说教形象的一贴催化剂,让普通百姓在荧屏上占有一席之地的理想途…  相似文献   

6.
张亮 《东南传播》2013,(5):16-18
近年来,随着三维动画技术的应用,纪录片在全世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纪录片真实性的疑虑。在国内,《故宫》、《圆明园》、《1405郑和下西洋》、《复活的军团》、《再说长江》、《昆曲六百年》等一系列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备受争议;在国际,《时间简史》、《2012启示录世界末日》、《人类消失后的世界》、《原子邦德》、《总统之死》等纪录片也褒贬各异。引起争议的原因之一是这些纪录片无一例外地采用了三维动画技术,新技术的应用克服了以往纪录片拍摄过程中难以展现题材的局限,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纪录片坚持真实性原则的担忧,即三维动画技术的应用破坏了纪录片的真实性。本文从纪录片真实性方面思考,分析了三维动画技术的使用对创作纪录片的意义,旨在从理论上提升我国纪录片的创作水平。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涌现了一大批以纪实为本质特征的优秀纪录片,代表作有《望长城》、《德兴坊》、《远在北京的家》、《广东行》、《潜伏行动》等等.它们给观众、给新闻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感受.在理论上,关于纪录片的本体研究方兴未艾,但对于纪录片给新闻界带来的冲  相似文献   

8.
纪录片     
《视听界》2007,(3):117-117
中国纪录片《长征》首次登陆美国主流电视台;英文纪录片《南京》在纽约放映;  相似文献   

9.
电视纪录片以它独特的纪实手法阐释人类历史,反映现实生活,预示未来的发展趋势,对推动人类社会的进程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从1922年美国导演弗莱厄蒂拍摄的《北方的纳努克》至今,纪录片已有70年的历史。电视纪录片在我国的兴起也有几十年的历史,尤其是80年代以来,我国电视界推出的一系列大型纪录片如《丝绸之路》、《话说长江》、《话说运河》《让历史告诉未来》、《望长城》等更是显出纪录片的生命力和繁荣的创作景象;同时也预告:纪录片在我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把握纪录片的创作特点及规律,对纪录片创作者来说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数字技术的兴起,世界进入了数字时代,下面探讨一下数字新媒体技术环境下纪录片的真实性问题。数字技术与纪录影像的嫁接:更真还是更假今天,中国纪录片的变脸行动正在进行中,《1405——郑和下西洋》中漂泊在汪洋中的船只、《圆明园》中康熙、雍正和乾隆的音容笑貌、  相似文献   

11.
从《工厂大门》、《火车进站》开始,纪录片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一百多年来,纪录片以它“真实地记录历史”的功能而得到了广大受众的认同和欢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在传媒各种形式的分支中,纪录片的回归引人注目,《话说长江》、《话说运河》等大型系列纪录片的相继播出,再度掀起纪录片之热,由风光  相似文献   

12.
《超码的我》是一部深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影响的影视纪录片,从《超码的我》的特点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导演在拍摄社会题材类纪录片时更注重现实和效用。本文就《超码的我》的一些基本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纪录片运动”和“电视纪录片运动”在我国的兴起,涌现了很多优秀的纪录片。《望长城》、《沙与海》、《藏北人家》、《壁画后面的故事》、《龙脊》、《流浪北京》、《江湖》等等问世之后,中国曾经一度掀起了一股纪录片热,不少频道设了纪录片栏目,不少台设了纪录片工作室。然而,好景不长,在进入新世纪以后,纪录片失去了昔日的辉煌。问题出在哪里呢?Discovery亚洲电视网制作总监维克兰·夏纳(BIKRAMCHANNA)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认为中国纪录片在拍摄的角度、描写人物感情和细节表达上都有独到之处,但往往是思想性强,故事性弱,节奏缓慢,因而观赏性比较差,很难迅速吸引观众,也就难以进入世界市场。  相似文献   

14.
纪录片     
金珠 《视听界》2007,(4):117-117
央视推出大型电视纪录片《香港十年》,台湾电视人制作纪录片纪念抗日战争爆发七十周年.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欧美地区推出多部精彩绝伦、震撼人心的纪录片作品。笔者作为纪录片从业者,收集、观摩了包括琥珀、一根绳子有多长、海洋奥德赛、太阳系的奇迹、地球脉动、与龙同行三部曲、艾登堡的所有大传、植物私生活、迁徙的鸟、BBC的自然科学系列等多部纪录片。笔者从这些纪录片中选择了几部,尝试分析欧美高水平纪录片在画面语言上的运用特点。一、《南太平洋》中的如画美画面大型纪录片《南太平洋》以美轮美奂的画面、清晰流  相似文献   

16.
影视幕后纪录片在国外有着一定的发展,早在1982年,莱斯·布兰克拍摄德国电影大师沃纳·赫尔佐格名片《陆上行舟》的纪录片《电影梦》,已经是实际意义上的幕后纪录片。好莱坞很早便有为电影拍摄纪录片的专业公司。此类纪录片通常被剪辑成半小时左右的片段,在电视台播放或随DVD发行。  相似文献   

17.
“艺术创作研究”栏目刊载了三篇关于电视纪录片地文章。谢勤亮的文章《纪录片的重新定位》认为,中国纪录片只要以市场准星重新进行定位,就有望成为电视业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点。中国西部丰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是纪录片创作的一个富矿,有内容和形式上,西部纪录片正进行着多样化的创作实践。高力的文章《从西部文化资源看西部纪录片的未来空间》对此进行了分析与评论。蔡凯如的文章《兽的“人化”与人的“兽化”──试析电视纪录片〈英与白〉的伦理价值观》则是对荣获2001年四川国际艺术节“金熊猫奖”长纪录片、导演、创意和音效四项大奖的纪录片《英与白》进行了视角独特的个案分析。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中国的电视纪录片在国内渐渐地热了起来,它们遵循以人为中心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在内容上选取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纪实拍摄,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中央电视台开办不到一年的《焦点访谈》,如今已成为家喻户晓、争相收看的名牌节目。而上海电视台国际部纪录片编辑室近年的力作《十字街头》、《德兴坊》、《十五岁的初中生》、《茅岩河的船夫》等优秀纪录片,也以其特有的真情实感和艺术魅力风靡我国,乃至走向世界。 对“电视纪录片”,湖北辞书出版社《电视辞典》作如下解释:“对某一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生活或历史事件作系统、完整的纪录的电视新闻节目。包括特写片、概述片、专访片、音乐片、风光片、集锦片以及其它知识性、服务性的纪录片等。它比一般的电视新闻更详尽、深刻、完整,除具有新闻性外,还有文献性、艺术性、哲理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它同样要求在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以采访摄像为基本手段,直接拍摄、  相似文献   

19.
“文献纪录片”的叫法源于《大型文献纪录片——毛泽东》(1993年出品,中央电视台与中央文献研究室联合摄制),尔后相继推出了《朱德》(1996年出品)、《邓小平》(1997年出品),1998年又将有两部同类作品——碉恩来》、《刘少奇》问世。对中国电视纪录片范畴而言,此类片种仍算是较为陌生的研究对象。我从1996年开始主持文献纪录片《周恩来》编导方面的创作工作,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有了一些认识和体会.我认为,“文献纪录片”的字样可以现出在片名,但不能称为纪录片的一个片种。虽然这些片子里面出现了一些文献材料(如文件手稿等)…  相似文献   

20.
孙平 《青年记者》2013,(6):69-70
回顾我国大型的纪录片,以水为题材的作品令人记忆深刻。从万人空巷收看的央视纪录片《话说长江》《、话说运河》,到20年后的荧屏巨献《再说长江》;从雄伟壮烈的《点击黄河》到温婉多情的《西湖》;从历史人文气息浓厚的《江南》到直击当下现实的《大三峡》、《水问》,从异域纪录片《海洋》在中国热映到我国第一部梳理海洋文化的《走向海洋》诞生,以水为主题的纪录片不胜枚举。纪录片似乎与水有着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