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必须承认,出版社确实出了一些好书,出了之后读者没有买到、读到是可惜的。遗憾的是这样的书颇少,有时近于左找右找都难于发现。偏偏书店里、书摊上、杂志社的经销处里到处可见,磕头碰撞,躲都躲不掉。真的翻开一本看看,又觉得这样的书没有白纸可爱(不包括添加了各种古怪颜色的纸)。老实说吧,有些书是在我读了之后才产生讨厌之意的,而有的是则是在我未读之前就已经讨厌。这样的书,一般有六种:一是连藤的书;二是鸣锣的书;三是硬挤的书;四是揩油的书;五是逗孩子傻笑而意在掏孩子腰包的书;六是雇吹鼓手叫卖的书。  相似文献   

2.
开板说脚,是不是要“审丑”了? 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极少见到直接描画、美化脚的文字,俗别是难得见到人的赤裸的脚。不知什么原因,脚总是被包得严严实实,而且越包越紧;到后来,所有女人的脚被缠裹成了两个半死不活的“三寸金莲”,封建文人们这才发现了脚的“美”。在我印象中,自从足球、芭蕾舞等等文体项目在中国逐渐兴盛后,人们才越来越深刻地发现了脚的天然美。近年,城市街面上渐显一道风景,很多女子有意不着袜,只穿非常裸的凉鞋、拖鞋,尽量突现出脚的本来形象,并且尽量使脚趾甲变得艳丽夺目……我相信,人们终于从一个古老的观念误区里走出来了。不过,许多人的本意并不在发现和开发她的脚的美质,扔掉裹脚布和袜子后,一蹦子跳到另一境界——恣意借用现代工业成果尤  相似文献   

3.
前几个月,我参加了一个研讨会。会上,福建省社会科学院的南帆说他近来常思考:为什么古代中国知识分子都想去做官,除了做官,就是做隐士,而没有另外的道路?南帆的问题,如果换一个思路来提问,我想,可以是:为什么古代中国(秦汉大一统帝国建立以后的古代中国)缺少公共知识分子?简要地回答:因为古代中国缺少公共空间。譬如缺少报业,缺少出版业,缺少公共教育……有些治中国新闻史的,把“断烂朝报”也当作新闻报纸,这是把两件貌合神离的东西混为一谈了。古代中国的教育,也与近代中国教育根本不同。中国的近代教育,其制度、理念、课程等等,都是来自西…  相似文献   

4.
出版社,尤其是老牌出版社,学术人才济济,他们一旦因改制转型被边缘化了,是不是意味着出版社文化高度的崩溃?是不是意味着出版社里一种文化声音的消失?  相似文献   

5.
什么时候人懂得了感谢植物,懂得将大树倒地小草枯黄的两面当做自己的犯罪现场,什么时候才能说人回答出了那个千古难题:我是谁?  相似文献   

6.
正初见你,毫不知名,却享受了你的美,你的内涵,你的丰富。你的世界包罗万象,却只和真善美的知识文明有关;你的主角精彩纷呈,却只和喜欢涉足图书馆的读书人有关;当然,最相关的莫过于藉图书馆成才成功者和那感恩关心图书馆的诸多情愫。再见你,似曾相识,感觉模模糊糊却亲近了许多。感谢网络,感谢那些图书馆园里勤于笔耕的人,或在博客,或在电子刊,或在QQ空间,将你创造和呈现为奇葩  相似文献   

7.
平时绝少见面的姑姑嫂嫂、爷爷叔叔,自然雨后蘑菇般冒了出来。有些亲戚简直只在婚礼和葬礼上才得相见。他们的脸,也就与极端的悲喜场面固定了下来。  相似文献   

8.
如此看来,常祝人的“万事如意”、“心想事成”,未必真是好话。对喜欢胡吃海塞者,或许该祝其患轻度胃溃疡或者严重过敏体质;对控制不住要开快车者,或许该祝他得某种运动障碍病;对爱好出入红灯区者。或许应当祝其疲软无能……让其“不要太得意”,更不要万事如意、心想事成才好。要克隆一个著名外交家,得给这“举目无亲的孤儿”克隆一个与样本同样的成长环境(人群),样本的父母和重要社会关系一个也不能少,而如果让克隆人的父母也真跟外交家的父母一样,还得纵向地克隆外交家父母的父母……结论是,“你得克隆整个世界。少一点也不成。”  相似文献   

9.
王乾荣 《传媒》2001,(8):22-23
一个孩子说,他的玩具能放一个小仓库。 一个孩子说,他每天看二三个小时电视。 中央电视台青年节目主持人问几个中学生:“你们最喜欢的中  相似文献   

10.
没有控诉、反思,也没有激情,但有了真实,这注定它不可能出现在“伤痕文学”雨后蘑菇般的80年代,而只能出生在“伤痕文学”已经淡去的今天。  相似文献   

11.
1993年春,沪上凤鸣书店举办“黄裳著作展”,黄裳同窗黄宗江曾作《贺黄裳著作展》小序,盛赞黄裳“行文汩汩,论人说事,论剧说书,洋洋40余种,如做线装,真乃是著作等身了。”所展出黄裳著作既包括他本人创作,也包括他的翻译和校注著作。笔者无缘躬逢其会,但可想见,那定然是琳琅满目,书香沁人吧!但是,黄裳先生毕竟是以山川游记,人物风情,书林掌故驰名文坛的著名散文家。黄裳先生通诗文,识书画,博学多  相似文献   

12.
读孙犁(外一篇)李乔一、似鲁迅孙犁的《远道集》后记文字,似鲁迅,似蒲松龄,也似曹雪芹。孙犁的陋屋生活,绝像《聊斋》意境,像雪芹绳床瓦灶之苦况。穷而后工,孙犁亦如此。“夜深了,月光从窗口射进来,也有些凉意了,我钻到蚊帐里去。”多像鲁迅的小说呀,特别是末...  相似文献   

13.
在出版改革中,对编辑工作的定额考核一直是一个比较棘手的课题。《编辑定额管理初探》从研究试行方案入手,对编辑定额管理中“量”与“质”的两个方面作了辩证的说明。  相似文献   

14.
<正>三月的磨盘山是寂静的,幽谷中只听得见流水的声响;三月的磨盘山是炽闹的,公园里只听得到山花绽放的声音。又是一年花开时,我和好友一行  相似文献   

15.
三晚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相似文献   

16.
17.
18.
美虽与奴役有关,但人们在心理上趋之若鸷却是有着原始的动力。而美的作用,也深刻镶嵌在人性的敬望里面,有的甚至改变了历史的进程,说来令人唏嘘不已。可见在美貌在欲望在生殖性的决定下,奴役他人与自甘奴役之间的互动关系。裸体办大事,美貌办大事,这是人性的弱点,还搅得世界为之骚动不安。  相似文献   

19.
开板说脚,是不是要"审丑"了? 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极少见到直接描画、美化脚的文字,特别是难得见到人的赤裸的脚.  相似文献   

20.
记未厌居(外一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才开始写《倪焕之》的日子,父亲总算有了间书房。实在应该称作写作室的,那个年代还不时兴“写作室”这个说法。父亲也决不肯用这样带点儿自我标榜的名称。却请我的长胡子公公——计硕民老先生题了条横披,“未厌居”三个字。1928年初冬,把三楼亭子间粉刷一新;装上了一个皮球一般圆的蛋白罩挂灯,另外装了两个插头,接小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