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此诀仍是发扬古典拳论之精神。[姚本]及[鑫本]之《太极拳图说》附录:“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傅歌诀”,即歌诀二。就是以歌诀为“经”,歌诀之释文为“论”,对应适配成一体的。故有拳家认为,“经”“论”不能分割,“经”无“论”则不明,“论”无“经”则不通。“经”“论”适配,其义分明。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古代体育乐舞文化探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我国古代的体育文化尤其是研究古代乐舞对后世体育的影响,不能不深入研究体育乐舞的源流及发展演进。在原始社会,舞蹈与体育二者是不可分的。乐舞是一种人们通过身体运动表达思想感情和内心世界情绪的活动,且有增强体质的作用。古籍中就有“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的深刻表述。远古时期,“武”“舞”不分,刘师培在《古乐原始论》中论及舞的功能时说:“伸展俯仰,升降上下,和柔其形体,以节制其筋骨,应步伐整齐,施之战阵而不衍”。说明远古时武、舞统一,且远古人们在“舞”的过程中交流着“武”,提高了  相似文献   

3.
相传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尸子》卷下)。后世不愿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或抵制非义财物,多借此以表示自己的节操。如北宋黄庭坚诗“热避恶木阴,渴辞盗泉水”;南宋辛弃疾词“高处挂吾瓢,不饮吾宁渴”等,  相似文献   

4.
陈琦平 《中华武术》2004,(10):28-29
殳(音shū,同“书”音)——是先秦时代一种著名的古代车战兵器,历代典籍多有记载、提及,可惜都疏于简略。“殳”之美名千古传扬,但千载岁月,沧海桑田,后世再无先秦“殳”的实物或图形传世,故其真貌早已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5.
中学体育教材中提出:“为了保持武术特有的风格,将武术教材单独列为一类。”究竟什么是武术的特点?如何在教学中貫彻?本文想談談个人的一些体会,不妥之处,請同志們指正。 (一) 什么是武术的特点?我認为武术的基本特点就是“技击”。为什么这样說呢?根据傳統的解釋,認为:武术者,講武論勇之术也;有的以字义来解释:武者,以威力服人之意。术者,技术,合之为以威力服人之术。这在古代则称之为技击。如管子:“齐人隆技击”,前汉书:“齐愍以技击强”。就是以說明这个名称由来已久。所谓技击,就是以勇力击斩敌人之技。后世称习练拳术为技击;有的称角觝。所谓角觝,即两相角力、艺术、射卸等;有的称为拳法,即习拳  相似文献   

6.
苏东坡自幼天资聪颖,博学多才,早年立下“书剑报国”之志。他为人正直,为官清廉,为民立业,却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有“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誉,深为后世敬仰(参见本刊040311、060411)。  相似文献   

7.
孔德 《武当》2013,(3):51-53
第三十四章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戍其大。【释解】先说明一下:本章文句各版本有个别地方有出入。如本文“大道汜兮”,黄元吉《道德经讲义》本(下简称黄本)中为“大道泛兮”;如本文“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黄本为“万物视之以生而不辞”;如本文“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黄本为“衣被万物”、“常无欲,可名于小”;如本文“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黄本为“是以圣人终不为大”。笔者研究后认为,黄本“大道泛兮”之“泛”,“万物视之”之“视”,与文义不符,应属传抄之误。“衣被”与“衣养”义近,可通用。“常无欲”为多余话,也与句子排比不合。“是以圣人终不为大”之“圣人”,用亦可,不用亦可,自可意会。  相似文献   

8.
“循经取穴、以指代针”有什么作用?循经取穴、以指代针,就是沿循有关经脉上的穴位,进行自我按摩。这是符合“经络所过,主治所及,脏腑所属,主治所为”的治病原则的。循经取穴、以指代针概括起来有如下作用:(1)通经活络,调和气血:经络,在身体里属于脏腑,在身体表面络于肢节,是运行气血的通道。如果经络不通,人就会发生疾病。因此,通过循经取穴、以指代针,就能疏通经络,畅通气血,防治疾病。《医宗金鉴》曰:“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其患可愈。”如腹痛可按摩足三里,疏通胃经,祛病止痛。(2)…  相似文献   

9.
明七子之首王世贞曾盛赞鲍一中的棋艺“譬之用兵,鲍如淮阴侯,有博沙之巧”,又作诗赞曰:“永嘉鲍生弈者师,十七人中称国手。丁卯桥头遇杨相,藉其文章呼小友。”淮阴侯不必多言,汉初三杰韩信是也,“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被后世誉为“兵仙”。  相似文献   

10.
论庄子的体育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明魁  李瑜 《体育学刊》2004,11(6):62-65
庄子是我国古代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考证,研究了其代表作《庄子》,认为庄子的体育思想大致有:“贵己”讲究“卫生之经”、“存身之道”、“重生”“尊生”,讲求“因其固然”、“依乎天理”;动以养形,强调适量的身体外部活动;清静养神,讲究“天命之性者无神也;气质之性者,识神也”,讲求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王志远 《武当》2006,(12):13-15
王宗岳《十三势歌》曰:“变转虚实须留意”。杨澄甫说:“太极拳以分虚实为第一义”。陈鑫说:“开合虚实,即为拳经。”董英杰在《太极拳释义》中说:“全部太极拳之精华奥妙,尽在虚实二字之运用。”《牛连元转授之杨氏九诀·虚实诀》歌曰:“练拳不谙虚实理,枉费功夫终无成。”拳谚又云:“虚实刚柔之谓拳”。由此可见,虚实范畴的体现,就是太极拳经、拳术的基本点。虚实即阴阳变化,有变化方能生技巧,有技巧乃可以言拳术,倘虚实不分,则成孤阴独阳,无生长变化可言,更无能变技巧之术。从某种意义上说,不谙虚实或不懂得分虚实,即不明阴阳、动静、刚…  相似文献   

12.
俞大猷 《精武》2007,(7):39-43
俞大猷与《剑经》简介俞大猷(1503~1580年),明代抗倭名将,与戚继光齐名。世有“继光如虎,大猷如龙”之誉。明人黄景眆曾说:“吾温陵棍棒手仆妙天下,盖俞都督集古今棍法而大成之,身与士卒相斗。余所接善棍者,皆言其父,其大父承都护所指教。”此言将福建武风归功于俞大猷,决非过溢之词。世所相传的俞家棍,正是俞大猷最精善之技,此《剑经》即为俞大猷亲自撰写。《剑经》的内容,包括“剑”、“射”、“阵”三法,其中的精要在“剑”(即棍),认为其是各种武器的基础,并巧妙地以儒家经典为喻,宣称用棍如习《四书》,钩、刀、枪、钯如各习一经。《四书》既明,《六经》之理亦明矣。“俞家棍”融合了“荆楚长剑”、“杨家枪”的优点,理论宗宋明理学,基本上将朱子“由博返约”和王阳明由约而博的精义合而为一,而强调棍法不拘一格、随时变化的道理。故主张“正”是守势,“奇”是攻势,不轻举妄动、急于求成,讲究以静制动,后发而先至,乘敌“旧力略过,新力未发”时,施以痛击,“打他第二下”。俞大猷从个人的棍法、身法开展,推衍至五人、十人,乃至军队作战的布阵原则,使此书成为“武经”、“兵经”宝典,不仅在对倭寇的战争中发挥了极大的效力,而且对少林派武术“中兴”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综述法、文化比较法、逻辑分析法研究当下传统武术的发展。认为:传统武术作为人类格斗文化中的一员,其本质是带有规则的“技击之术”,对其研究和发展需要基于“技术”和“规则”;当前武术研究的“文化”导向将传统武术发展带入了歧途;传统武术的以“德”为主导的模糊规则让其技术体系停留在混沌之境地。传统武术的有序发展必须建立在系统、科学、逻辑的规则基础上;以技术进行分类,突出主技;以技击对抗为主要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徐培玲 《收藏》2009,(9):104-107
明代吴门四家之一的仇英,字实父,号十洲,江苏太仓人。他精山水、花鸟、人物画,是我国绘画史上一位很重要的画家,但由于不善诗书,在文人独领风骚的明代,多遭排挤,后世对其记载也较少。清方熏《山静居论画》评道:“仇实父以不能文,在三公(沈周、文徽明、唐寅)间稍逊一筹。然天赋不凡,六法深诣,同意之作,实可夺伯驹、龙眠之席。”(伯驹即赵伯驹,南宋画家;龙眠即北宋画家李公麟。)仇英不能诗书却又能位于吴门之列,足见其精湛的绘画技法和高超的艺术才能。  相似文献   

15.
残排经典     
欲擒故纵 本“棋形”亦是以围捕黑炮为主题,与“围点打援”排局有同工异曲之妙,堪称排局“姊妹”局的佳构. 本局红借优形之势,对黑炮进行围堵;当合围之形构成后,又移开红炮对其士象将“弱点”棋形进行“限形”;当“限形”成功后又借优形对黑炮进行合围,经过巧妙“棋形”转换,最终形成胜势之形.  相似文献   

16.
二疏城御诗碑是清代乾隆皇帝御书,沂州知府李希贤刻石立碑。“二疏城”得名于汉代疏广、疏受。他们二人散金之义举、教诲后代之义行,对后世育子教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历代文人雅士对多有诗赋之赞,留有佳话在天下广为传颂。  相似文献   

17.
《角力记》一书,零散辑录宋以前竞力角技之事,其中晚唐及五代十国部分资料,其它古籍未载,有参考价值,常被后世引用。该书虽不过万言;因辗转传抄,错漏不少。前人曾经“校伪”、“续校”与“补校”,仍嫌粗略。近年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刊行的《角力记校注》,经作者旁证博引,澄本清源,详加校注和阐释,达数十万字。读后获益匪浅。同时对某些注释也产生了疑惑不解,谨此提出疑问和看法,向校注作者和研究体育文史的同仁请教,以匡不逮。  相似文献   

18.
研究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解读中国特色新型体育举国体制的三重内涵;基于组织绩效和功能分权理论,尝试构建中国特色新型体育举国体制的解释框架;继而指出特色之“特”在于“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治理模式,新型之“新”在于“分布式协同”的权力治理结构,优势之“优”在于“以责促治”的效能转化机制。进而从以下4个层面剖析了中国特色新型体育举国体制的逻辑理路:坚持党的领导一以贯之的政治优势是其价值逻辑,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单一目标到达成多元利益条件下的重叠共识是其历史逻辑,实现行政驱动向制度化协同的转变是其治理逻辑,由总体支配到精准提升制度效能是其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19.
<正>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为后世禅宗之祖庭。在一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少林寺命运与历代王朝政治环境变化息息相关。清朝定鼎中原后,少林寺与皇家关系密切。顺治皇帝曾言“吾本西方一衲子,为何生在帝王家?”福临信佛,与少林僧人性在有着直接关系。康熙皇帝驻跸少林时,写下“少林寺”三字并在“林”字上方盖下“康熙御笔之宝”的印章,随后又写下了“宝树芳莲”四个字制成牌匾。少林僧人将两幅匾额分别挂在山门和大佛殿门内,展现出了皇家寺院的气势。雍正皇帝斥资一万九千两白银敕修嵩山少林寺。乾隆皇帝出巡河南时,曾夜宿少林方丈室,并留下三首诗,题写五块匾额和四幅楹联。正如当代僧人东初在《中国禅宗历史之演变》中写道“顺治、康熙、雍正三朝之振兴佛教,比诸唐宋开国时亦无逊色”。  相似文献   

20.
李晖 《收藏界》2014,(9):103-105
清朝中期,随着政权的巩固、疆域的统一、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安定,出现了康、乾盛世,绘画领域也呈现出一派兴盛的景象。技艺创新,画家倍出。除在商业经济异常发达的扬州,涌现出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新的艺术潮流外,全国很多地方也出现了不少风格相异、各领风骚的著名画家。他们既师法前人,更锐意创新,以自己所喜爱的题材与笔法,抒展心胸,体现特色,对当时及后世均产生一定影响。黎简就是其中的一位。黎简(1747-1799年),字简民、未裁,号二樵、石鼎道人等,清广东顺德人,是位诗、词、书、画、篆刻皆精的全能人物。他书法秉晋人意,刻意新颖;篆刻效法清代篆刻大家黄士陵,并求革新;绘画上,则直追元“四大家”堂奥,承继前人又别具特色。尤擅山水画,常游山野洞天之景,穷其幽胜,成就了岭南卓越名家地位,诸典籍称其:凡至广东的名流、巨公,“咸折节下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