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文以梁漱溟先生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为研究对象来追忆近一个世纪前的历史人物梁漱溟和他的思想实践活动,并且尽可能地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运动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王鸿一(名朝俊,字黉一),是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领袖,中国同盟会早期会员之一。梁漱溟先生称他为"盖今世之一个真人也"。  相似文献   

3.
梁漱溟,原名焕鼎,字寿铭,广西桂林人,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学着,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文化救国的代表人物。1931年至1937年他在山东邹平县进行乡村建设试验,与邹平县结下了不解之缘。邹平县档案馆经10余年的努力征集,建立了"梁漱溟与邹平乡村建设运动全宗",计有生平类、论著墨迹类、乡村建设类、实验县类、研讨会类、声像类及其他类等七类档案资料,为研讨梁漱溟及其乡村建设活动积累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4.
曹立新 《新闻记者》2004,2(3):60-61
梁漱溟(1893~1988)自称不是学问中人,而是问题中人,他一生思考的中心问题有两个:一个是人生问题;一个是社会问题。与学问中人不同的是,对于所思考问题的求解,梁漱溟主要通过的是自学方式。①1942年10月,在为《桂林自学月刊》撰写的自述自学经历的文章中,梁漱溟多次提及报刊,“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梁漱溟乡村建设实践及其建筑理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30年代初,梁漱溟在山东地区从事了长达七年的农村建设活动,并且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梁漱溟的建筑理念体现在,拓展了建筑的居住功能,从而使建筑成为文化、经济以及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6.
梁漱溟的"造社会"论断,促进了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梁漱溟创新理念,开辟了一条"自下而上"转变社会结构方式的道路。本文介绍了梁漱溟为近代中国发展道路做出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7.
正"现在全国党政各界,有一句时髦的话叫作‘建设',不知老百姓最怕听建设这句话。然则就不要建设了吗?当然不是。几时自治的习惯能力养成了,政治的大路开出来,则建设自然而始,应有尽有。"自上世纪50年代受到激烈批判后,梁漱溟先生就被打入"冷宫"。年轻一代当年多从《毛选》五卷中毛泽东对他的如此这般批判嘲讽中,略闻其名:"梁漱溟反动透顶","你梁漱溟的功在哪里?你一生一世对人民有什么功?一丝也没有,一毫也没有。而你却把自己描写成了不起的天下第一美人,比西施还美、比王昭君还美,还比得上杨贵妃。"及至上世纪80年代初,梁氏刚刚  相似文献   

8.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祖籍广西桂林,1893年10月18日出生于北京。梁漱溟作为一代宗师,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仅中学文凭,却被蔡元培请到全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教印度哲学7年,成为了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在山东7年,梁漱溟成为中国乡村建设的代表人物,是个有个性、有骨气的中国现代文化名人;始终说真话,长年茹素且不蓄发,被人称为“不穿袈裟的和尚”。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中国社会的独到认识,梁漱溟致力于将乡村建设理论发展成为社会改造和建设方案。以"调和论"文化哲学理念为指导,他追求自下而上的社会改良方式,强调从乡村社会进行治理,以乡村建设来实现中国社会的改造,  相似文献   

10.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祖籍广西桂林,1893年10月18日出生于北京.梁漱溟作为一代宗师,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仅中学文凭,却被蔡元培请到全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教印度哲学7年,成为了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在山东7年,梁漱溟成为中国乡村建设的代表人物,是个有个性、有骨气的中国现代文化名人;始终说真话,长年茹素且不蓄发,被人称为"不穿袈裟的和尚".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初期,梁漱溟提出了一系列的乡村建设理论,并且在山东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乡村建设工作实践,对于改造我国现代乡村与中国社会发挥出巨大的作用[1]22.作为乡村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梁漱溟提出的教育思想理论是以我国传统文化为基础,汲取西方国家文明的精髓,并且在教育工作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因此具有特殊的个性与多元内涵,对我们现代农村教育改革工作开展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借鉴与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20世纪初期,梁漱溟提出了一系列的乡村建设理论,并且在山东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乡村建设工作实践,对于改造我国现代乡村与中国社会发挥出巨大的作用[1]22。作为乡村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梁漱溟提出的教育思想理论是以我国传统文化为基础,汲取西方国家文明的精髓,并且在教育工作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因此具有特殊的个性与多元内涵,对我们现代农村教育改革工作开展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  相似文献   

13.
梁漱溟(1893-1988)先生原名焕鼎,字寿铭,祖籍广西桂林,出生地为北京。梁氏原为元代宗室贴木尔的后裔,“属世代诗礼仕宦”之家。梁漱溟一生历经清末变法、辛亥革命、国民党统治、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时期,可谓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见证人。梁漱溟一生著作等身,主要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1921《)、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1931)《、乡村建设理论》(1936)《、中国文化要义》(1949《)、人心与人生》(1980)等,梁先生思想博大精深,学术颇有建树,对我国学术界影响深远,被世人称“为中国最后的儒家”。梁先…  相似文献   

14.
<正>梁漱溟(1893—1988)是我国现代著名思想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在长期的理论研究与生活实践中,梁漱溟形成了博大精深、特色鲜明的教育思想,主张通过有效得当的德育方式,提高国民的精神素质。一、梁漱溟德育思想的形成过程1893年,梁漱溟出生于北京。10岁时,梁漱溟的学习成绩在班上居于中等以下的  相似文献   

15.
无论按照传统还是现代的标准,梁漱溟都是一位很难归类的人物。他既是社会活动家又是思想家,早年信佛,又转为儒家,曾被蔡元培聘为北大教授,后成为中国乡村建设的先驱。皇皇八卷《梁漱溟全集》中所谈问题之多,涉猎领域之广,盖为近世学人少见。但无论换了多少个头衔,梁漱溟一生最根本的关切都丝毫未曾变过,与其他晚清民国的知识分子一样,梁先生一直魂牵梦绕的乃是晚清以来的中西问题,也就是中国文化如何应对西方文化的问题。早年学佛的经历并没  相似文献   

16.
吾曹不出如苍生何——梁漱溟晚年口述/梁漱溟、[美]艾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0艾恺教授曾于1980年首次访问梁漱溟先生,访谈录音文字整理稿曾以《这个世界会好吗?》为题  相似文献   

17.
《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新书,却是一本常印常新,常卖常新的书。它能进入畅销书排行榜就是一个明证。这本书初版于2006年,但它的起因却要早得多。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艾恺著有《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忠告现代化的两难》一书,为了印证事实,订正该书未尽正确、周详之处,1980年8月,他特意来华专访梁漱溟先生,长谈10余次,留下30盒录音磁带,该书就是根据这些录音磁带逐字逐句整理而成。  相似文献   

18.
《人心与人生》是梁漱溟晚年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可以说是标志着梁漱溟文化理论最高峰的一部著作.《人心与人生》不仅耗费了梁漱溟50年的精力,其出版过程也是一波三折.我们回顾这部著作的出版历程,或许可以见证一代哲人的精神风骨.  相似文献   

19.
《青年记者》2016,(3):11-12
1918年11月7日,梁巨川出门前问儿子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梁巨川说:“能好就好啊.”说罢,就离开了家,为了一个时代远去的背影…… 2015年也正在远去,它的背影如此让人留恋.新常态下的中国和世界一道,在曲折中坚定前行.  相似文献   

20.
1941年,梁漱溟任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常务委员,前往香港创办同盟机关刊物《光明报》,并自任社长。作为国共之间的第三势力,民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成为两大党竞相拉拢的对象。因此,当梁漱溟要离开四川去香港时,国民党也没有阻拦,这才有了梁漱溟香港创办《光明报》这段曲折的经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