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课堂中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相似文献   

2.
王宇 《新教师》2021,(3):82-83
"体验"是指人们以切身的实践和感知来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活动;而"体验式学习"则是将体验和学习相互融通,让学生在实践经历中认知、明理和成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日常的生活场景作为教学的基础,致力于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行,以此帮助学生实现社会性发展的目标.将体验模式运用于道德与法治教学全过程,以培养学生形成核...  相似文献   

3.
"道德体验"植根于一定的教育思想,是相关教育理论的演绎与聚焦。文章提出实施"道德体验"的教学主张,将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三种学习方式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道德""在活动中感悟道德""在体验中提升道德",确保《品德与社会》课程追求的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社会性发展的教学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4.
课堂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亲历知识发生发展,积累和丰富解决问题的体验,形成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自主建构的过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主观参与体验意识的激发和引导,让学生在亲身经历和充分参与中,促进道德认知的内化,提高道德践行能力,促进学生道德生命的自我成长。  相似文献   

5.
贾卉 《河南教育》2004,(5):49-49
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他们自身的道德情感体验。一般来说,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越丰富、越深刻,他们的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就越牢固。因此,我们特别注意开掘学校、社会和学生家庭的多种德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尽量丰富、尽量深刻的道德体验,以促进他们良好道德习惯和坚定道德信念的形成我们的做法主要是—— —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用心从周围环境的变化中观察、体会社会的巨大进步,进而激发起内心爱祖国、爱家乡的感情,以及为祖国和家乡的繁荣进步发奋学习的强烈动机。为此,我们经常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到建设工地周边农村、部队营房和大…  相似文献   

6.
体验——道德教育的本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所提倡的道德体验不能逃离生活,而是要导引学生回归生活、回归自然,由学生自主参与真实的道德实践活动,以体验为切入点并通过体验形成每个人独特的情感一态度系统和意义世界,促进情感和认知相互影响以生成和发展完整的个体德性。我们把这样的道德学习理念、取向及其操作样式可以称之为  相似文献   

7.
<正>初中生正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而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因此,学校在德育方面不能仅仅依赖于思想品德课教学,而要善于创设德育情境,组织多样化活动,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道德实践的机会,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获得情感体验,深  相似文献   

8.
思想品德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讲授或讨论有关知识,而要落实到学生的道德实践中.要引发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要求教师在深刻领悟道德规范的普遍价值和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道德经验水平的基础上,创设相应的道德情境,一方面将普遍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实践内容,引发学生个体化的道德情感体验;另一方面通过个体的道德实践和道德体验,体会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这样才能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所以对于这样生活性、开放性、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为学生创设体验学习情景,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引发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道德践行,规避传统的教学模式太注重道德理论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课前调查,促进学生能力提升,把教师从繁重的讲解中解放出来。所以,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上,只有放手让学生大胆体验,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使他们在体验中得到情感的投入、心灵的共鸣、品德的升华和行为的转变,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感悟能力。  相似文献   

10.
史文波 《快乐阅读》2013,(10):84-84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所以对于这样生活性、开放性、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为学生创设体验学习情景,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引发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道德践行,规避传统的教学模式太注重道德理论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课前调查,促进学生能力提升,把教师从繁重的讲解中解放出来。所以,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上,只有放手让学生大胆体验,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使他们在体验中得到情感的投入、心灵的共鸣、品德的升华和行为的转变,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感悟能力。  相似文献   

11.
<正>·主持人语·班级生活是儿童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班集体是儿童体验社会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及其社会化发展、品德形成的重要途径。班级生活的道德性直接影响儿童德性的养成和发展。学校只有引领学生过有道德的班级生活,才能帮助学生成长为有道德  相似文献   

12.
张琪 《江苏教育》2022,(10):73-74
“少年人才汇”以开发活动课程、建立体验制度等方式,丰富儿童道德想象。小学是生涯发展的启蒙阶段,学生通过全方位、多角度、趣味化、多样态的职业体验,在具身道德学习中提升自我认知、自我调控、自我教育能力,初步形成生涯规划意识,唤醒道德想象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3.
小学学习阶段正是学生身心发展和知识积累的重要时期,而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对学生正确道德观念的形成来说非常重要,但是在实际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理论知识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没有进行有效的结合,导致很多学生学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后也无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使得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将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也就是开展情境体验教学,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所表述的道理,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促进学生更好、更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初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既需要正确的价值引导,又需要经由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亲身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教育回归生活是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理念,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要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如何引导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有效地进行品德学习,培养并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我们遇到的新问题。中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一、创设生活情景教学内容生活化  相似文献   

15.
学习迁移是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规律,道德学习作为以社会规范为对象的学习,同样符合学习迁移的规律.道德学习的迁移包括道德知识的迁移、道德判断方法的迁移、道德情感体验的迁移.培养学生道德学习迁移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德育效率,并且符合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要求.考察道德学习迁移的发生的条件,对培养学生道德学习的迁移能力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6.
体验式学习是新课程的重要教学理念,《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陶冶性情、升华人格、发展能力、提高觉悟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新课程反复  相似文献   

17.
沈金林 《物理教师》2007,28(10):6-8
体验学习是学生发展的一种手段,学生从体验学习中可以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物理课程的体验学习是学生素质形成与发展的核心环节,它包含对物理学习的感受、领悟、情感、价值取向等诸多心理成分在内的复杂的学习过程.物理教学中可通过物理实验获得直接体验,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获得间接体验,挖掘物理学中的人文思想以加深体验.  相似文献   

18.
金曾汉 《考试周刊》2014,(71):175-175
生态课堂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但又不仅限于认知层面和能力层面,更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过上愉悦的学习生活,经历学习与交流中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生态课堂的学习过程是学生高尚道德生活和丰富人生体验的形成过程,是学生学科知识增长与人格健全发展的同步协调过程。  相似文献   

19.
李香 《考试周刊》2015,(24):118
<正>新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因此,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从生活实际着手,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体验教育,使品德教育能真正打破说教形式,具有实效性。体验式学习是指在道德情境、道德形象的作用下,学习者通过类似身临其境的氛围和细微体察,以及换位思考等真切的内心活动,对道德问题获得真实感受和经验的学习方法。它  相似文献   

20.
人的德性的形成和发展,不能仅仅靠抽象道德知识的学习和机械化、模式化的行为训练,还必须经由受教育者切身的生活体验去感悟、去生成、去发展。因此,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体验去感悟、内化一定的道德要求,从而自觉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促进个人思想品德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