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代说唱艺术观念尚处在中国古代说唱批评史的早期阶段,多见于宋人的笔记文集,是纪事的附属物.应该说,宋代的说唱艺术观念多属于记述中的即兴批评,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在一些关键的问题上也还缺乏明确、理性的认识.尽管如此,说唱作为一种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毕竟在宋代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且形成了关于说唱的本体观念、创作观念和表演观念.这些观念不仅构成了宋代说唱批评的主体,而且代表了宋代平民艺术的审美观,对宋以后说唱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腐女文化开始从虚拟空间兴起,并引起了亚文化研究者的注意。本文采用批评话语分析模式,发现腐女采用隐喻等话语策略,社群式的话语生产和消费、修改传统性别意识的社会实践,建构起具有亚文化特征的话语体系。网络腐女文化话语体系说明女性网络亚文化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活跃和复杂。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究中国诗歌在庞德的诗学理论和现代主义诗歌的重要地位。庞德的中国诗歌翻译作为他者文化进入西方文化视野来对抗一战后分崩离析的西方社会,以及陈旧的欧美诗学,是文学上的拿来主义,更是文化参照物和创作的灵感。  相似文献   

4.
李杜诗学:原理与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性别诗学:意会与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6.
明代学术虽以理学为宗,然官方提倡的理学之外,尚有科举以外的古学传承,制义、八股之外的经史学问,同样是广义范畴的儒者之学.虽非主流,却于三百年间的明史历程中不绝如缕.杨慎、陈耀文、胡应麟、焦藏、方以智等读书博古,崇尚考据,经史训练中的古学思维渗透、体现于其诗学逻辑中,并由之造就了明代诗坛中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7.
正一、中国在国际能源舆论结构中的表现近段时间以来,国际媒体有两个关于中国和美国能源发展的报道:第一,根据国际能源署(IEA)发表的数据,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第二,同样是国际能源署的数据,该机构预测由于页岩气革命,2014年,美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天然气生产国。一个是中国对国际能源市场的依赖程度进一步提高,一个是美国对国际能源市场依赖程度的进一步降低,但是国内外媒体的关注视角却有着明显的差异。国内媒体对第一个数据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国际舆论场中,中国形象“自塑”滞后、“他塑”强势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面对西方对中国的污名化,中国应解构其话语霸权,“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重建自身的对外话语体系。从故事上,应以传统中国、现代中国和全球中国为叙事对象,讲好中国的经典故事、发展故事和开放故事,从而增强对外话语的感召力、创造力、公信力;从话语上,实践中应从网络文学、游戏等多元叙事形态构建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叙述维度,并乘着全媒体、跨媒介的东风,通过IP运营实现国际传播效能提升的最大化,从而建构具有连续性、整体性与全局性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9.
林鸿被明清批评界视为明初复古的先声,并将后来台阁体"鸣盛"的观念亦归于林鸿的开创。本文通过对林鸿诗歌作品的解读与其诗学观念的探讨,认为上述说法乃是当时一部分诗人的理想和后来诗论家的误读。林鸿尽管有一部分作品有追求盛唐诗风及鸣国家之盛的倾向,但实际上作为闽中诗派的代表,他更多表现出的是隐逸的人生态度与超然冲淡的诗风,并沾染有元代末期诗坛上秾丽哀婉的风气。研究古代作家的诗歌创作,理应认真解读原著并与当时的历史语镜相结合,而不能听信后来某些批评家带有主观偏见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周涵  杜静波 《文化学刊》2023,(4):182-185
话语标记的功能是切分话语单位,在日常的沟通交流乃至篇章当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主题展开与话语标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首先对主题展开及话语标记的概念、分类进行了说明;其次,以主题展开是一个具有层次性的、流动性的过程为切入点,深入探讨话语标记在主题展开中起到的功能性作用。经研究分析,话语标记在主题展开中体现的功能性作用有开启主题、延续主题、转换主题、对比主题、列举主题、补足主题、无视主题、找回主题、总结主题、结束主题十种。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日本江户前期诗学沿袭五山诗学之余绪,宗尚宋诗。通过检视这一时期各种原始文献,可得出结论,江户前期诗学可分三派:以藤原惺窝为代表的"宗宋派",以林罗山、林鹅峰、松永尺五、那波活所等为代表的"唐宋并尊派",还有有"日东李杜"之称的石川丈山"首倡唐诗"。三派相互交集、错综蛇行,表现了江户诗坛逐渐由"宗宋"转向"尊唐"的发展脉络。石川丈山的"首倡唐诗",虽在当时未成风气,但为诗坛带来了新声,为江户中叶的"独尊盛唐"开了先路,具有重要的诗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政党对外传播,离不开有效的话语构建。政党对外传播的内容一般都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特征,异质性更强。相较于对内传播,政党对外传播还将面临不同规则和社会环境的约束,挑战也更大。在以往的政党对外传播中,我们有很多成功的实践,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谐世界”等成功理念,为我建构出一定的认同与权力,拓展了我国际空间。但总体而言,我政党传播受身份、权力结构等客观条件所限①,总体上仍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发挥话语建构在政党对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借我经济快速增长、实力相对提升的东风,传播中国话语,构建中国认同。  相似文献   

13.
陆九渊是与朱熹并立的南宋著名理学家.他的文学成就及对诗文的沉潜爱好虽然不及朱熹,但其心学却充满了中国文化的诗性智慧,与诗学多有相通之处.他的"心即理"的心学本体论,他对曾点之志的赞赏,对洒落境界的向往,易与抒写性灵的诗文产生心灵的沟通.他的"发明本心"的心学功夫,亦与诗人修养相通.  相似文献   

14.
张金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13):178-182+194
钱锺书对于“以史证诗”虽然多有批评,但其学术研究中却多有采用之者,这一点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宋诗选注》之中。《宋诗选注》中的这些“以史证诗”的诗学批评在思想理路和实践层面上显示了“以史证诗”作为一种批评方法具有的活力和价值——即“以史证诗”不仅仅只是通过历史史实的考据证明诗歌所反映现实的真实性,亦可反向释证诗歌的艺术虚构性,阐明诗人的隐含的现实寓意。钱锺书的“以史证诗”所展示的以文学为本的学术品格对中国诗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中国话语的数量和渗透力显著上升,质量和认同力仍面临激烈博弈。西方国家对华态度强硬,核心领域和关键技术是舆论竞争焦点;周边国家诉求各异,借助舆论制衡中国这个"强大的邻居";国际舆论构成复杂化,智能算法舆论博弈模式走向前台。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的对外话语体系稳步构建,向世界贡献中国方案。在新发展阶段,要围绕道路话语、理论话语、制度话语和文化话语,站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明确中国话语权建设的战略重点。要把握中国议题与国际议程的差异,打破独白式叙事的瓶颈,借助国际组织等多边舞台,助推中国倡议成为全球共识。  相似文献   

16.
中国周边国家在古代有过使用汉字、汉语文言作为书面用语的历史 ,其中 ,韩国的使用历史最长 ,接受中华文化的浸润最深。韩国文人用汉文创作的符合中国古典诗歌形式要件要求的诗歌 ,是为韩国汉诗。韩国李朝时代的汉诗与诗学 ,艺术造诣达到了纯熟的高度 ,并表现出明显的中华文化的印迹与中国风习。其主要表现在以下诸端。一、用中国典故入诗。韩国汉诗 ,运用中国文史典故如同本国故事。这一风习 ,在高丽中期已见端倪 ,著名的“海左七贤”之一林西河 ,穷困不达 ,英年早逝 ,其有诗自咏道 :“科第难消罗隐恨 ,离骚空寄屈平哀。”高丽末期的李齐贤…  相似文献   

17.
媒体可以通过议程设置来决定哪些事件是重要的,以此营造出一个虚拟环境,这就是新闻的议程设置功能.文章探讨了如何通过获得更好的议程设置,改善我国的国际舆论环境,提高我国主流媒体传播的"软实力",从而重掌新闻话语权.  相似文献   

18.
陈子龙倡导的明代第三次文学复古运动,以诗为主体,在浪漫主义思潮泛滥、国家内忧外患、前后七子复古运动末流近于僵化的背景下,通过"重视诗的社会功用、回归古典审美,临摹前人痕迹淡化,勇于开拓新境界、新手法"的三大机制,顺应明末实学潮流,修正前后七子复古之流弊,使明诗光辉终结,为清代诗文、词的复兴和学风形成之滥觞。  相似文献   

19.
杨海燕 《文化学刊》2011,(5):142-147
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从和谐到分裂,人类从大自然的谦卑者到成为大自然的统治者,这一角色的转变是理性主义发展的写照。自以理性主义为中心的启蒙运动以来,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彻底改变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对于破坏自然的工业化和单向度发展的科学技术.浪漫主义首先发出“回归自然”的反启蒙呐喊,讨伐和谴责了19世纪工业社会带来的人与自然的疏离和对峙。继浪漫主义运动之后。相继出现的文化批判理论家则从文化观入手,深刻批判了控制自然、统治自然的技术理性主义以及发展的物化力量和异化力量,揭示了理性主义最终走向了启蒙的“自我摧毁”。  相似文献   

20.
“兴”作为中国传统诗学思想中最为关键的概念之一,与西方诗学思想中的“迷狂”有着跨越语言文化的多维契合性。中国诗学中的“兴”经历了从巫乐舞一体的艺术形态到“即物起兴”的诗学观念的演变,诗之“兴”是心与物相互感应的重要媒介,也是外物触发情感而生成诗歌的活泼生命体验。西方诗学中的“迷狂”同样经历了从“通灵而感”到“写神喻意”的意义转折,以酒神精神为内核的“迷狂”是最绝妙而原始的诗,也是西方悲剧文学与诗歌艺术形态的原初象征。超越“中西”之别,“兴”与“迷狂”的深层共鸣再次印证了中西诗学的互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